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从语音对应、辞书释义、书证三个方面论证了闽南方言表示“冬衣”的[hiu]一词的本字应该是“襦”。

  • 标签: 闽南方言 | 裘 本字
  • 简介: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演变成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艺术,它具有造型美、节奏美、线条美、章法美、意境美等诸多特征,而笔者认为,造型美是其关键因素,其他几方面则不具有独特性。试想,我们用中国传统的毛笔与宣纸(虽然人们认为这也是促成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去写英文、日文、俄文,

  • 标签: 汉字艺术 形式美 表象性 中国书法艺术 民族文字 中国传统
  • 简介:文章认为,《说文》中“舫”的声符“方”实际记录了该词的本义,形符“舟”只是强调了它所属的意义类别,所以“方”是“舫”的本字。这是《说文》对“方”的理据重构。从古文字系统看,“方’’的本义是“农具”,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一种下端歧头的农具,其两个尖端具有并列、倚傍、旁边(一个在另一个旁边)的特点,因而“舫”与“旁”“傍”都是“方”的孳乳字。

  • 标签: 《说文》 理据重构 “方” “舫” 声符为本字
  • 简介:初中一年级同学,上学期学习过汉语拼音方案,初步掌握了拼音方法。这学期省教育厅要求在旧方案的基础上用8—9小时进行新方案的学习,要求能按新方案进行拼音。使学生树立一个全新的概念,固不容易;要学生推翻一个已成的概念,重新建立一个新概念,更非易事。新方案中“ü”的教学就是这样。新方案和旧方案的主要差别是:j((?)),y—i(j—i),yu—ü—u(y),ao(au),ong(ung),iong(yng)。这些差别中,有些改正起来比较方便,如(?)改为j,au改为

  • 标签: 初中一年级
  • 简介:马来西亚华人众多,华文教育历史悠久。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马来西亚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的法令,激起全马各地的华校教师会和董事会纷纷起来反对。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又是一个凉风习习的傍晚,我背着书包,缓步走上宽宽的楼梯,径直走到301教室,找到那右边偏后的位置坐下,然后打开书包,将笔记本、书和笔一一拿出,轻轻地摆放在我面前。我没有打开书本,先闭上眼睛,深吸一口熟悉的空气。窗外的桂花香不甘寂寞地溢进来。

  • 标签: 散文 桂花 书本 位置
  • 简介: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主席王超群说,华社目前仍需积极进行筹款运动以推进华事业的发展,这显示华社一直在争取华应得的权益,也说明华未受到公平及合理的待遇。

  • 标签: 华社 马来西亚 教师 华文学校 王超 合理
  • 简介: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黄家定说,过去一年,马华在处理教育课题上与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的民间机构“董总”取得一定的共识,双方领导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越来越密切,这将对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 标签: 共识 董教总 华文教育 课题 民间机构 积极作用
  • 简介:《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代表作,是一部略带有传奇色彩的自传长篇小说。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用女性特有的笔触讲述了一位从小就成为孤儿的女子,为了生存在各种磨难中不断成长,追求自由,捍卫尊严,坚持自我,最终收获幸福的故事。本文从《简·爱》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对自己一生坚持不懈的追求,来突出反映出女性对尊严的寻觅和捍卫,不仅展现给我们一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从心灵最深处净化了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之一。

  • 标签: 简·爱 女性的尊严 寻觅者和捍卫者
  • 简介:牧惠先生的《闲侃聊斋》中,有一篇《虎面人胜于人面虎》。其中引用了孔子和一位老妇人的对话:“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牧惠先生把它译为:“前年我舅舅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又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很明显作者把其中的“吾舅”错误理解为“我的舅舅”了。作者原来是想借用此例来说明苛政猛于虎,材料运用的很好,只可惜出现了这处硬伤。“吾舅”中的“舅”实际上是指古代妇女对夫的父亲的称谓,意为现代汉语里的称呼“公公”。

  • 标签: “爷” 错误理解 材料运用 古代妇女 老虎 牧惠
  • 简介:“二”(或“2”)和“两”,本是极为简单的数目字,但在实际上应用中往往会搞错。以下两例出自近期《羊城晚报》:

  • 标签: “两” “二” 《羊城晚报》 数目字
  • 简介:什么样的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交谈”呢?美国福列茨基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玛尔克·利阿里通过研究,给出了判断的依据:

  • 标签: 无聊 交谈 心理学 研究 依据 大学
  • 简介:那天是校运会的第一天。我们几个女生站在沙坑旁,临近比赛时选手们陆续到场,我旁边的女生突然捅捅我,低声让我看那个高个子男孩。不知怎的,他居然穿了两只不同的袜子,一只红色的袜子和一只白色的袜子极为可笑地拢在他细长的小腿上,又滑稽又笨拙。因为紧张,他没发觉我们发出笑声的原因。比赛的结果是那位男同学夺得冠军。

  • 标签: 袜子 校运会 女生 比赛 沙坑 冠军
  • 简介:《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有“酝藉”和“浮慧”二语。笔者借它们来形容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大技巧模式。酝藉,含蓄也;小说技巧中的具体呈现法,或称客观叙事法,属于“酝藉”。浮慧,外露的聪明也;小说技巧中的夹叙夹议法,属于“浮慧”。鲁迅的《药》、吴组缃的《官官的补品》等小说,好用象征、反讽等手法,属于“酝藉”;钱锺书的《围城》等小说,好用比喻,好发议论,属于“浮慧”。中国现代的某些文学批评家,受西方理论影响,论小说时重具体呈现法而轻夹叙夹议法。这两种手法各有优胜,同样值得欣赏。

  • 标签: 中国现代小说 技巧 酝藉 浮慧 文心雕龙
  • 简介:《语文报》第288期第7版载有汪一同志的《“何为也?”别解》(以下简称《别解》)一文,文章以为中学语文教学篇目《晏子使楚》(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何为也?’的‘为’在这里应作判断词解,读作‘wèi’,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何为也?’即‘为何者也’的倒置句式,应翻译成‘是什么人呀?…而不能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那样译成“干什么的呀?”。我们认为这是不妥当的,其理由如次:

  • 标签: 判断词 现代汉语 翻译 别解 简称 句式
  • 简介:文言中的“A(B)”结构刘有志文言中常见有“A(B)”这样一种结构。其自然语言表达形式如:①“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汉书·高帝纪)②“佗小渠披山通道,不可胜言。”(史记·河渠书)③“使吏召诸民当偿悉来合券。”(战国策·齐策)④“请益其车骑...

  • 标签: 中心词 属概念 属种关系 《五人墓碑记》 语言材料 吕叔湘
  • 简介:”字的用法,在诸家中引起争议,何乐士坚持将“”在助词中划分成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两类,并且指出“”作结构助词用时,能够改变词语或者短语原有的性质特征,具体表现在将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其他成分构成特有的“”字结构,变成名词性的短语来使用。

  • 标签: 结构组词 语气助词 改变 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