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伊斯兰西堂自从兴起以来,就得到来华西人的关注,传教士安献令就是其中一位,民国6年,他在甘肃兰州皋兰县监狱里无意间遇到了被关押的西堂第四任教长敏志,通过与之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西堂的研究兴趣。他不仅记录了马启西创建西堂的经历、西堂抵抗白朗的过程和敏志等在监狱的实际情形,而且将所见所闻告知了采中国西北的传教士同行,引发了他们的高度重视,成为中、西方研究西堂的第一人。

  • 标签: 安献令 中国伊斯兰教 西道堂
  • 简介:一所学校想发展,想立于不败之地,绝对不能搞"千校一色","千校一面",特色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内驱力。具体到我的学校,我们是海南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大都来自大山,平时连鞋子都不穿,别说文明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几乎没有,家长也不重视教育,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阳光的心态""灿烂的微笑",到处是"懒洋洋""慢悠悠"。但他们从小在山上攀登,爬树上摘果,到水中遨游,身体素质非常好,

  • 标签: 内驱力 身体素质 立校之本 仰望星空 一品 音乐天赋
  • 简介:敦煌本《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闽书》等文献中都蕴含有不少关于摩尼降诞的资料,更具体详尽的记载见于新近发现的霞浦本《摩尼光佛》之中。上述文献涉及摩尼在母体的住胎与降生部位、降生地果园以及母亲攀果树枝、寄形柰晕、降生前之灵异现象等,加上文献所反映出的摩耶和满艳(或末艳)发音的相通、阎默与善思维的关联等诸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摩尼对佛教、道教之同类故事多有比附与摄取,同时又根据需要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加工改造,其目的无外乎一方面借用佛之外衣,另一方面又暗示本宗教之独立性。摩尼有意比附佛,意在将摩尼与佛教、道教融为一体,依托佛,进而为摩尼在中土的生存与弘传广开方便之门。

  • 标签: 降生传说 摩尼教 佛教 道教 霞浦摩尼教文献 敦煌摩尼教文献
  • 简介:本文根据青莲早期文献,推证该流传的祖脉源流系谱及祖师是仙佛化身的说法,至迟在袁志谦时代已形成。结合祖脉系谱中三祖“普庵”的记载的特殊描述,进而追索该“祖脉源流”的由来,可能与江西人吴子祥或黄德辉有关。该“祖脉源流”除记载中祖师外,亦传达“落火宅”、“释终儒起”等观念。至于中九祖“黄德辉”,对照档案记载,就是黄廷臣。

  • 标签: 青莲教 先天道 黄德辉 黄廷臣 吴子祥 《礼本》
  • 简介:君子之道在儒家思想中极其关键、极其重要,如果大家读过儒家的经典,会看到大量对'君子'的表述。与'君子'对应的词是'小人'。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小人'这个词,就会想到人品低下、阴险狡诈一类,但其实儒家所说之'小人'的意思与今人不同,儒家所说的'小人',是指社会地位比较卑微,没有学问,遇事斤斤计较,目光不够长远,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老百姓。

  • 标签: 君子之道
  • 简介:对藏族传教是宣会在近代西北传教的重要内容。宣会对西北藏族传教地理格局经历了由大于号形到带形的演变,J-X1934年起出现不断萎缩的趋势。本文主要依据宣会的档案资料,分析上述大于号形传教地理格局的形成、演变及其原因,认为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预防和抵御外国宗教势力渗透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 标签: 宣道会 西北藏族 传教地理格局
  • 简介:《桂林风土记》一书记载有关佛之事七条,对于考察唐代桂林民众接受这两犬宗教的情况颇有价值。从中可见对于道教,他们从神仙信仰、符咒巫术到斋戒仪式都予以认同,接受比较全面;而对于佛教,虽然就有形的物质形态方面看,《金刚经》刻了碑,卢舍那佛有雕像,寺庙有多处,表明影响不小;而就意识层面看,他们关注和重视的主要是供僧的回报、佛的灵异事迹和祈雨有应等,佛教经、律方面的知识与思想则非兴趣所在,接受有些片面和走样。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这一民族地区的民间浓厚鬼神信仰有较大关系,当地民众是根据其固有信仰来对佛进行取舍的。

  • 标签: 《桂林风土记》 唐代 桂林 佛教 道教 鬼神信仰
  • 简介:以诗歌、对联形式对受教育进行教育,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形式。我国有不少名家和教师,运用此种教育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是诗的典范。早在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就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饭堂的过道上,悬挂小黑板,用于诗。针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好坏,写诗于黑板上,进行表扬或批评,说服或鼓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些诗,后来搜集在《校园百咏》里。

  • 标签: 诗教 教育效果 道德品行 传统教育 女子师范学校 先主
  • 简介:诚实守信是国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不诚实、虚伪作假、不守信用,一定会身败名裂,被人所卑视,将一事无成。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作为行为准则,否则就会制约社会发展,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评估: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

  • 标签: 诚信 明清时期 龙游商帮 职业道德 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一清末民初,在甘肃临潭县旧城创立了"根据伊斯兰教教义,并祖述清真道统,以宣扬金陵介廉学说,而以本国文化,发扬清真教学理,务使本国同胞,了解伊斯兰教教义为宗旨"[1](P46)的西堂,创始人是清末秀才马启西.西堂的创立在全国范围内、且较有影响地为大多数人所知,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公之于世的.当时范长江指出了西堂"在哲学上、宗教上、社会运动上,皆有值得重大注意之必要"[2](P47-48).

  • 标签: 西道堂 伊斯兰教 教义 马启西 道统 哲学
  • 简介:2011年6月,美丽的仲夏伴随着悠悠黄河涛声和陇原麦果之香来到省城兰州,这里处处花团锦簇,黄河两岸绿意葱茏,街头花坛生机盎然。六月有两件事引起了伊斯兰西堂的人特别关注,而且使他们期待不已。第一件事是在伊玛目哈吉·敏生光教长的提议下,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西道堂 学术研讨会 首发式 述评 文集
  • 简介:中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古代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宗教,后来发源于国外的佛教、伊斯兰、天主教、基督也陆续传入我国。中国社会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独尊儒术思想后,儒家文化便成为中国社会历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儒家文化主要讲“仁”,以“神道设”,重视祖先崇拜,对宗教“敬鬼神而远之”,采取宽容温和的态度。由于儒学的影响,

  • 标签: 民族宗教 伊斯兰教 构建和谐社会 西道堂 古代中国 中国社会
  • 简介:《华阳国志·蜀志》裁:秦惠文王时,“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日:‘天奉我矣,王将得蜀矣。’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日:‘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人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

  • 标签: 金牛道 《华阳国志·蜀志》 秦惠文王 地方志 陕西
  • 简介:子午是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16年取巴蜀以后所修建,是由杜陵,南经蚀中,入汉中的一条栈道。子是北方,午是南方,意思是通南北的道路。关于这条道路,《史记·高祖本纪》云:“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

  • 标签: 子午道 栈道 秦惠文王 地方志 陕西
  • 简介:曾经在滇西北甚为流行,明清以后,由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和格鲁派的传入,并在该地占据统治地位以后,苯的势力和影响才逐渐地减弱和消退。本文详细分析了苯在滇西北的流行史迹、传入背景、传入方式,以及对当地本土宗教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 标签: 东巴教 滇西北苯教 史迹
  • 简介: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基督和伊斯兰被称为“亚伯拉罕宗教”,它们在圣贤人物、历史渊源、教义理论以及地理位置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围绕着如何看待耶稣这个宗教历史神秘人物而形成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篇章。三大“一神教”因各自看待耶稣的立场不同而朝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巩固、创新或者构建了各自的神学信仰和教义体系。站在比较宗教学的多元视角上,把它们对耶稣所持的不同立场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题,不但具有追求宗教间相互理解、和谐共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全球伦理也有理论启迪意义。

  • 标签: 三大“一神教” 耶稣形象 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首先在(《系辞》文本语境中分析了“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的词语含义;然后,梳理比对了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进而,在对“形”加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形”、“”、“器”的关系,论证了三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术语的总体含义。最后,本文就这一基本哲学术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共性与差别做出了评析。

  • 标签: 抽象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