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两个个案研究,针对表演情景中铜鼓乐舞者的乐舞竞技活动,从竞技技巧、竞技结构、竞技韵律等有关铜鼓乐舞的竞技表演环节着手,沿着民间话语及其相关语汇的线索,分析"固定"与"即兴"、"传统"与"现代"等铜鼓乐舞的多样性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理解铜鼓乐舞的竞技本质。

  • 标签: 铜鼓乐舞 公母 番瑶 竞技
  • 简介:给乾隆皇帝画肖像乾隆登基时24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候。乾隆是个爱好艺术的皇帝,自己也喜欢写写画画,所以当时宫廷画师们的待遇还是很好的。乾隆还没登基的时候就和郎世宁关系不错,按理说郎世宁应该更吃香,没想到他第一次为乾隆画像,就挨了顿板子。

  • 标签: 洋画师 乾隆皇帝 画肖像 郎世宁
  • 简介:如意武学,因其集众家之长而成;再者在运用当中,又体现了身长与手长,手长与法长的特点,所以又称“长门”。据传是清代道光年间终南山一隐道丁豁子所创。丁祖师穷毕生所学,集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等众家之所长,创立了“如意”这门具有鲜明特点的独特武学。

  • 标签: 如意 养心 宫廷 道光年间 终南山 武学
  • 简介:丰富多姿的唐代乐舞不仅是唐代社会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人"视死如生"观念的形象体现。在已发现的唐代遗址、遗迹及墓葬中,乐舞图像成为李唐王朝皇亲贵戚、达官贵人墓葬中的恒定表现,与绘画艺术相互衬托,反映了乐舞艺术的发展盛况,也体现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这种传统一直沿及五代。五代后周冯晖墓甬道两壁的乐舞图像,以壁画和彩绘砖雕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五代乐舞壁画在保持唐代绘画形式上重新组合的过程,这种组合不仅体现出绘画艺术的变迁,也体现出乐舞艺术因时代变革而发生的一系列改变。

  • 标签: 五代绘画 冯晖墓 乐舞构图 乐舞配置
  • 简介:唐玄宗的乐舞观是较为成熟的。在其统治的前期,他清晰认识到乐舞与政治的关系,能够灵活而节制地使用乐舞,使其对政治环境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唐代音乐造诣最高的帝王,玄宗对乐舞的艺术性有极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承认乐舞的娱乐作用,将其作为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肯定乐舞自身的审美属性,使之从政治的附庸地位独立出来。唐玄宗乐舞观的文化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能使乐舞为政治服务,成为巩固统治、促进君臣团结的手段;另一方面,他提高了唐代乐舞的艺术水平,推进了唐代胡汉文化的交流。

  • 标签: 唐玄宗 乐舞观 文化意义
  • 简介:卤煮火烧是由火烧和卤煮两种食材做成的一种美食。火烧即是来源于流行于北方的一种面食,就是把面团揪成一个个馒头大的剂子,加入油盐后,用烙烤等形式做出来的一种面点,外形与南方的白面耙耙、云贵的糍粑、陕西的肉夹馍差不多,但口感最接近于肉夹馍。

  • 标签: 卤煮火烧 美食 制作材料 中国
  • 简介:北宋历代的帝王对书画收藏都颇为热衷,宫廷内外均有书画储藏的机构。书画通过搜访、进献等方式"进入"到宫廷储藏系统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各类观画、赏赐活动再一次"流出"宫廷。本文旨在探讨与宫廷书画流转机制相关的"进入"、"储藏"、"流出"等相互关联的环节,从而深入理解北宋宫廷书画鉴藏机制。

  • 标签: 北宋 宫廷书画 收藏 流转机制
  • 简介:中国影坛以清代皇室为题材的故事影片,往往具有环绕几种人物故事或皇宫画面进行拍摄的特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经常以"正"与"大"为主。这种特点是编剧者在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对清宫生活仪式加以银幕还原的结果。同时,这种"正"与"大"作为一种官意也向民间延伸,形成皇室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对比。

  • 标签: 满族 宫廷文化 影视表达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和乐舞的学科边缘交叉是一个亟待拓展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汉代诗歌和乐舞的关系为切入点,将汉文学乐府歌诗和汉乐舞相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古代乐舞综合性质的认同和考定。将汉代歌诗看作是汉代乐舞的“脚本”或“台本”,即舞辞。同时结合歌诗的文学语言价值,在对歌诗语言的文本细读中找到乐舞艺术语言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我们捕捉、理清、认知汉代乐舞找到一个文学依据,为已经消失、不可见的汉代乐舞找到艺术之根,更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本文立足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史观1,参考借鉴文学、历史学、语言学、音乐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学科边缘交叉的方法,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古代乐舞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展示歌诗语言文学价值以外的艺术魅力,即诗歌的可唱、可舞、可诵。将文学性质的汉代歌诗与艺术领域的汉代音乐、舞蹈相结合,不啻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史观在文学、艺术理论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 标签: 文学 诗歌 乐舞 舞辞 三位一体
  • 简介:2016年的拍卖市场面临艺术品征集困难又遭遇低迷下行的经济形势,不少拍卖行开始努力寻找应对策略,中小型拍卖行延续特色,寻求“俏货”以稀制胜,大型拍卖公司也在力求挖掘新的文化解读方法。此次中国嘉德2016秋瓷器板块就从明清宫廷文化人手,通过各类明清瓷器、玉器、金器、缂丝等古董瓷器和工艺品的专场拍卖,为爱好者还原、展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明清宫廷文化。

  • 标签: 宫廷文化 解读方法 明清 拍卖行 经济形势 拍卖公司
  • 简介:古代先民常在一年劳作之后,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和祖先。祭祀过后,他们便在脸上涂抹朱砂,把鸟羽捆扎在头上,击器而歌,围火拊掌而舞,大声喊叫,欢蹦乱跳,目的就是为祈福消灾、驱恶避邪,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社火。而赛社是乡民为报答后土神的赐福而进行的娱乐活动。'赛',即酬神;'社',即后土神。中国民间的赛社活动可追溯到周代十二蜡祭的遗俗,每当农事完毕后,陈酒食以祭田神,并相与饮

  • 标签: 中的社火 场景描写 宫廷戏曲
  • 简介:舞台表演是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不是音乐中独立的一部分,不能单独欣赏,而音乐的舞台表演艺术需要配合音乐才能成为观众欣赏的一部分,表演者通过声乐与舞台表演展现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情感与内涵。表演者通过正确娴熟的演唱技术把乐谱上的符号形式及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音响,通过准确完美的艺术展现使歌曲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本文通过分析声乐舞台表演的作用以及声乐舞台表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论述如何提升声乐舞台的表演技巧。

  • 标签: 声乐表演 表演技巧 演唱者
  • 简介:清代宫廷绘画是清代绘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其中表现的题材、思想情趣和笔墨技巧都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因素对绘画发展的影响,对于绘画特征的总结和梳理更有助于了解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迁。在梳理清代宫廷绘画发展脉络的同时,总结清代宫廷绘画的艺术特点,并针对清代特有的“西学东渐”现象所引发的绘画新发展展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清代宫廷绘画与西方油画的相互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宫廷绘画 演变 “西学东渐” 融汇
  • 简介:'返祖现象'是指有的生物体偶然出现了祖先的某些性状的遗传现象。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多半会给生物体带来物种进化中的'劣势',对于生物体来说是一种负面的、落后的退化。但是,这一生物界的遗传现象不仅出现在生物体的生长过程中,同时也出现在人类某些社会行为中,如果我们对人类的音乐历史作一概览,可以看到音乐形式的发展就存在类似的'返祖现象',不过这种音乐形式的'返祖'并不是原型的'逆反',而是一

  • 标签: 乐舞整体 原始乐舞 形式回归
  • 简介:目的观察宫廷正骨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对54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患者采用宫廷正骨手法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情况按照贝尔德-杰克逊(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踝关节疼痛、稳定性、行走能力、跑步能力、工作能力、活动范围方面的评分及踝关节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54例中痊愈46例(85.2%),显效7例(13.0%),有效1例(1.8%),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后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14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为92.6%。结论宫廷正骨手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陈旧性踝关节扭伤 宫廷正骨 手法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宫廷正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之间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80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宫廷正骨手法及骨科熥药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双氯芬酸钠、颈椎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6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0例,好转6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84.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宫廷正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宫廷正骨术 疗效分析
  • 简介:2012年河南博物院在偃师市征集到一组汉代彩绘乐舞百戏陶俑群,共23件。这组俑群均为灰陶质地,基本完整,彩绘多有脱落,其中男乐俑19件,百戏俑3件,女舞俑1件。这一组陶俑对我们研究探讨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佐证。

  • 标签: 河南博物院 汉代 乐舞百戏 陶俑群
  • 简介:本文以属于早期宫廷抒情诗的《屈伦贝格之诗》为引子,探讨了该文中三次出现的鹰母题,结合中世纪的文学、历史、宗教文献,论述了中世纪宫廷文化中贵族女性的地位。结论是典型的宫廷抒情诗中所体现的女性形象是理想化的,并不是现实的体现,而恰是现实的反面。

  • 标签: 宫廷抒情诗 宫廷文化 性别关系 中世纪 中古德语
  • 简介:“插花节”是大姚县昙华乡彝族人民盛大传统节日,其仪式乐舞活动的当代建构,是传统的继承与再造,保持了“插花节”仪式乐舞活动具有连续性与世俗性二元特点;赋予了传统乐舞节日宗教、政治、文化等多重意义,使传统乐舞活动保持生机与活力,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地方性知识与民间智慧,笔者认为传统与当代并不存在根本的破裂而相互对立,应是在传统意义上重新建构的。

  • 标签: 插花节 传统 再造 仪式乐舞 当代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