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大约有75%的过度进食,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比如。心情糟糕时。吃一个冰淇淋,可能会使你感觉好一些。而情绪进食,很容易导致超重或者肥胖。

  • 标签: 情绪性 不良情绪 冰淇淋 心情 感觉
  • 简介:晓晓是一名24岁的女白领,大学毕业一年多,在广州一家私企上班。最近几周,她频繁失眠,心情烦躁,心慌、头痛、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不想上班,感觉兴趣丧失。一到晚上睡觉,她总是担心自己睡不着,结果第二天起来很难受。近日她就医,首先看了睡眠科,服用安眠药后稍微缓解了症状。可是,一想到要上班,难受情绪又会出现,晚上吃了药还是睡不着。接着,她尝试接受心理治疗,医生发现她患情绪失眠的根源并不是工作压力,而是她在职场糟糕的人际关系问题。

  • 标签: 失眠 情绪 心理干预 心情烦躁 晚上睡觉 心理治疗
  • 简介:大家知道“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虽说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这决非说书人的凭空杜撰。如果你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

  • 标签: 过敏症 情绪 心态调节 催眠
  • 简介:情绪人格维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做事和人际交往中表现急躁和直爽的程度。本研究依据本土化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中国人的情绪人格维度及其两个次级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均对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看,女性比男性的情绪倾向更高,年龄越大,情绪程度越低,工人农民与行政管理者和教科文卫人员相比情绪更明显,而婚姻状况也与年龄和性别一起影响个体的情绪倾向,而急躁(耐性)和爽直特点的“双高者”和“双低者”也有明显的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差异。

  • 标签: 情绪性 耐性 爽直 中国人人格 性别 年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注意选择机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多个具有不同选择标准和功能的复合系统.情绪注意与外源性注意这两种注意选择过程是否可以同时作用,它们之间是否会相互干扰,抑或某一种注意过程是否占优势?本研究以3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典点探测任务的变式,对50ms和500ms两种SOA条件下,以愉快面孔和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注意的提示线索,对情绪注意与外源性注意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发现两种注意是相互竞争的,都对注意产生效应.在短SOA条件下,恐惧面孔作为情绪提示的线索时,情绪注意和外源性注意会发生相互作用.而愉快面孔作为情绪提示线索时,外源性注意更占主导作用.说明恐惧面孔比愉快面孔更能引发情绪注意;在SOA为500ms时,情绪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均不再产生效应.再次说明,这两种注意是反射、迅速的、自下而上的.

  • 标签: 情绪性注意 外源性注意 点探测任务
  • 简介:焦虑和情绪障碍是最普遍的精神病理学形式。尽管情绪障碍的各种形式有很大差别,但近期的认知理论指出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对有利害关系的环境刺激敏感并专注。在这些精神病理学的认知理论中,一个核心概念是这种专注是由注意的偏差引起的。例如,在一个焦虑模型(1985)中,对环境中标志着危险迫近的线索高度警戒,在恐惧障碍中也表现出类似的对身体感觉的高度警戒。

  • 标签: 情绪性 精神病理学 普遍 身体 认知理论 线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在工作记忆环节中抑制、更新受限制,从而发现认知控制缺陷可能是抑郁症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由此产生出情绪认知控制训练。在理论指导下,研究者使用加入情绪信息的范式对认知功能中的工作记忆或注意偏向进行训练,然而其中疗效的稳定性及具体适用症状仍不明确。现对认知控制理论和机制、情绪认知控制训练范式及疗效等进行综述,使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情绪认知控制训练的诸多类别及其适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疗效的一致以及如何针对不同进程的抑郁症选用合适的训练方法。

  • 标签: 抑郁症 认知控制 情绪信息 训练范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科护理人员情绪饮食状况,探讨情绪饮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我院心脏科护理人员368人的临床资料、三因素18人膳食量表、自尊量表和匹兹堡睡眠品质量表进行分析。目的探讨心脏科护理人员情绪饮食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心内科护士的情绪用餐方面,自尊水平和睡眠质量是其产生情绪用餐的独立影响因素(R2=0.285,△R2=0.271, F=20.521, P

  • 标签: 心内科 情绪性进食 调查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心内科护士情绪进食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和进食障碍调查问卷(EDI-1),在临床实习护士实习5—6个月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体质量的临床实习护士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体质量和正常体质量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的不良饮食行为调查显示,24小时或更长时间禁食和呕吐或服用缓泻剂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减少进食量避免体重增加与服用非医生建议的减肥药者所占比例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临床实习护士进食障碍调查结果显示,无效感和人际不信任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追求瘦、暴饮暴食等其他6个分量表评分的研究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内科护士情绪进食倾向较高,自尊水平低、睡眠质量差的护士是情绪进食发生的高危人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情绪进食高危人群的筛查,并及时提供针对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其情绪进食倾向,从而促进护士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心内科护士 情绪性进食 影响因素
  • 简介:关键事件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一是外出父母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二是代养人能否补偿亲情需要,三是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代养人及学校、老师、同学等应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给予帮助与指导。

  • 标签: 留守儿童 情绪性问题行为 关键事件
  • 简介:本研究考察3~5岁幼儿气质情绪对表情认知能力的影响以及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量表及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幼儿气质情绪与惊讶表情标签分相关显著;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发展最好的是高兴,其次是愤怒和悲伤,再次是恐惧、惊讶和厌恶;3~5岁幼儿的表情标签和识别能力发展迅速,4岁是关键阶段;幼儿表情识别能力优于标签能力。

  • 标签: 3~5岁幼儿 表情 识别 标签 气质情绪性
  • 简介:采用“中国成年人情绪量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中国成年人坚韧性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SCL-10”对559名农民工进行了测试,旨在考察农民工情绪、坚韧性和弹性特质的负载情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农民工的积极情绪特质和坚韧性特质的负载量显著高于全国成年人常模,而弹性特质负载量显著低于全国成年人常模;情绪、坚韧性和弹性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心理痛苦症状具有显著反向预测作用。

  • 标签: 农民工 情绪性 弹性 坚韧性 心理健康 预测作用
  • 简介:研究采用自传体访谈技术,首次考察了老年人在对情绪事件进行回忆和想象中生成的内部细节和外部细节数量,及其对回忆和想象内容的主观评估。结果发现:(1)无论是回忆还是想象任务,老年人都比年轻人提供了更少的内部细节和略多的外部细节;(2)与年轻人相似,老年人在想象未来积极事件时产生了更多的内部细节,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加工偏好;(3)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认为想象的事件与过去发生的事件相似度高,表明该群体在想象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了过去的记忆。该结果揭示了老年人对情绪事件的回忆和想象特点,说明在回忆和想象过程中出现的与年龄有关的缺陷同样会体现在情绪事件中,这很好地支持了建构性情景模拟假说。

  • 标签: 老化 未来情景思考 情绪 自传体访谈
  • 简介: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的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的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的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的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的抑郁;但消极情绪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母亲抑郁 青少年抑郁 母子关系 消极情绪性
  • 简介: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的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的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的情绪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的生态模型和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的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的情绪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调节了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的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的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父亲协同教养行为 父子依恋 同伴依恋 情绪性 青少年
  • 简介:目的调查护士情绪劳动表现策略与情绪智力现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情绪工作问卷(ELS)及情绪智力量表(EIS)对341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情绪劳动方面,护士倾向于运用自然表现,而较少运用表面表现策略;护士理解、调控情绪能力较强(P〈0.01),感知情绪能力较弱(P〈0.01);情绪智力对自然表现和深层表现具有较高的预测力(P〈0.01),而与表面表现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护士的情绪智力与情绪劳动不同表现策略之间的相关不同,提高护士的情绪智力水平可以增加自然表现和深层表现的运用。

  • 标签: 护士 情绪劳动 情绪智力
  • 简介:研究基于情绪感染理论,探索在情绪劳动中员工与顾客的交互过程对于情绪劳动策略及工作绩效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201名服务型员工,探讨了情绪劳动策略、顾客反应、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顾客冲突解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采用深层扮演的情绪劳动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情绪耗竭,从而增加工作满意度,提高顾客冲突解决能力;顾客反应在情绪劳动策略与情绪耗竭之间起调节作用;并且情绪劳动策略在不同顾客反应下会发生动态改变。

  • 标签: 情绪劳动 顾客冲突解决 情绪感染理论 情绪劳动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