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荀子》,已列入中华传统百部经典首批书目。为了在悬殊很大的争议中考清荀子的年龄,本文从细解《孟子·荀卿列传》入手,荀子从那里到稷下学宫?与谁一起到稷下学宫?为什么到稷下学宫确定荀子入齐的准确时间;以"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的作为考荀子卒年,勾勒出了荀子一生的轮廊面貌,从而得出了荀子生于前319年,卒于前235年,享年85岁。与《辞海》"荀子"约前313—238年大致相近的结论。

  • 标签: 《荀子》 考析 生卒 稷下学宫 《辞海》 春申君
  • 简介:本文以《荀子》中《儒效》《非十二子》《天论》《解蔽》等篇对先秦诸子与儒学内部所做的学术批评为切入点,探讨荀子学术批评的主要对象及其自身的哲学立场。基于这一问题的分析,尝试对荀子哲学的基本性格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荀子的学术批评体现了西周礼乐文化与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之间的斗争与张力;作为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荀子不单要针对新兴的战国功利文化提出回应,同时也必须对西周与战国的两型文化进行整合。

  • 标签: 《荀子》 学术批评 两型文化 广义功利主义
  • 简介:在中国历史上,荀子较早提出社会正义思想。与孔孟从道德方面论述正义不同,荀子以社会现实为出发点,从社会制度方面论述正义。本文从分析荀子社会正义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想入手,揭示其鲜明的实践性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 标签: 荀子 社会正义 现代意义
  • 简介:摘要《荀子》是先秦古籍中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由《荀子》产生的大量成语在修辞格的运用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 标签: 《荀子》 成语 修辞格
  • 简介: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社会问题愈演愈烈,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且最棘手的问题,触动着人类敏感的神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启示.荀子作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在孔孟等儒家学者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生态伦理观.

  • 标签: 荀子 生态伦理思想 天人观
  • 简介:荀子不仅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当时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他所作的诗和赋,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在秦汉之际,荀子和屈原的风格依然并存。屈原的赋都表达了政治讽喻的内容,坚持了《诗经》以来作赋的传统。《荀子》政论文的主要特点是:文辞犀利而有规法,既有力度又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荀子》的文章达到了诸子百家的顶峰,直接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 标签: 荀子 思想 诗赋 晋地文学
  • 简介:荀子继承了孔孟以来儒家得君行道的传统,力图通过入仕、辅佐君主,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不过,荀子也清醒地认识到得君行道的理想不是单凭儒者的努力就能实现的。君主的不信任、权臣的排挤等原因都会使儒者丧失机会。荀子认为儒者在得君行道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仍然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空间。儒者可以在民间教化民众,移风易俗;也可以传道授业,寄希望于后生。

  • 标签: 荀子 得君行道 儒者
  • 简介:荀子的"天论"讨论了儒家国家治理思想。他提出"天行有常"观念以批判现实中执政者迷信鬼神之天的做法,明确提出执政者要重视国家治理的问题。通过"天人之分"的分疏,荀子重新解读"天人"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挺立执政者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地位。通过"知天"、"参天"和"成天"的论述,荀子又从"道"和"术"两个方面阐明了执政者展开治理方略的路径。

  • 标签: 荀子 天论 国家治理
  • 简介:荀子和老子的思想中都包含了保护生态的成分,二者的生态保护观也存在着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尊重自然规律、限制人的物质欲望以保护自然资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老子倡导物我一体,认为爱护宇宙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荀子保护生态的理论渗透着功利主义色彩,只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才保护宇宙万物;老子保护生态的途径是遵循道而法自然,荀子保护生态的方式是依礼且制天命等。

  • 标签: 荀子 老子 生态保护 物我一体 法自然 制天命
  • 简介:遵循以生言性的路径,《荀子》以情欲为人性之本,将人性论与形而上相剥离。由于人的欲望具有共同性,在欲多物寡的情况下,人性之"恶端"必然勃发。"恶端"是客观的,但它不是"原罪",也不是人性中的一个部分或因素,而是一种诱因,一种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趋势。《荀子》由自然性的性伪分导出社会性的性伪合,再由性伪合而申礼治,其人性论的实质是性有恶端可化论。在《荀子》,化性起伪的"化"不是改变而是教化之意,性伪合依旧立足于性伪分。

  • 标签: 恶端 礼治
  • 简介:承继《易传》《中庸》圣人参天地的观点,荀子进一步提出君子可以总万物,从而丰富了儒家人与天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在荀子看来,君子有仁义、知通统类,从而能够总括、调理天地万物。君子总括万物的思想,涵摄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友爱的平等关系,从而可以兼容人与自然适度平衡、和谐发展,以达到彼此共生的人类理想。荀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 标签: 总括 参天地 理物 贵全 不害伤 相有
  • 简介: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荀子的礼法观依然对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荀子将礼视为法的价值取向,将法视为礼的外在强制手段,强调礼法相辅相成。对现代法治社会的推进,我们不仅应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还应当重视法的作用,依法而行,关键在于理顺道德与法的关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 标签: 法治思想 荀子 礼法
  • 简介:由于荀子生平资料较少且矛盾较多,不少学者通过调和各条材料的关系来考订荀子的生卒年,从而得出荀子“高寿”的结论。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跳出“调和式”考证的藩篱,从“生命活跃期”这一视角出发,应该能够得出更为妥善的结论。通过五条较为可靠的材料,证明荀子的生命活跃期在前266年左右,而从《史记》本传所载的荀子于齐襄王时以五十之年游齐,得出荀子于前266年在49—63岁之间,与一个人生命活跃的年岁符合。以此为基点,可以证明《盐铁论》关于愍王末年“孙卿适楚”、《韩非子》关于“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的记载都不可信。最后,可以大致推定,荀子生年约在前328—前314年间,卒年约在前238年或稍后,寿约77—91岁。

  • 标签: 荀子生卒年 新考 生命活跃期 春申君
  • 简介: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在其著作《荀子》一书中,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理念。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分"、"隆礼重法"、"明分使群"、"诚信友爱"等观点蕴含了社会发展的和谐因子,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然具有价值。

  • 标签: 荀子 和谐 理念
  • 简介:“性朴论”作为荀学研究的新说,逐步昌盛。从“朴”与性之善恶之间的关系角度而言,当前“性朴”说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理论模式,一是周炽成教授的“性朴”中性说;二是林桂榛先生的以“性不善”立“性朴”之说;三是路德斌等学者的“性朴”与“性恶”兼容说。此三种学说立论各有所缘,但都存有局限和不足。归根结底,“性朴”说忽视了人性的质的含义和属性,就荀子而言,性即性质,质恶即性恶。所以,荀子性说依然是“性恶论”而非“性朴论”。除此之外,别无善解。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善恶
  • 简介: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初创期、孔子"缀礼正乐"的定型期、墨子"非礼难乐"的失范期、荀子"论礼释乐"的再造期四个发展阶段。根据他们对礼乐思想的独特诠释,可以归纳为"缘德说礼""以仁释礼""因利非礼""援法入礼"四个不同特点。从周公到荀子,先秦时期的礼乐思想,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逻辑演进,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乐观念的基本框架。

  • 标签: 礼乐思想 周公 孔子 墨子 荀子
  • 简介:荀子将性定义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包括知、情、意、行等内容。在做出性朴的基本认定后,荀子关注了人性中消极的层面(欲)而有了性恶的论断,最后指出人性应该向善也能够向善,并给出了礼义、师法与乐等向善的途径。荀子层层递进的人性学说不仅逻辑清晰,而且坚持了儒家的基本立场。

  • 标签: 荀子 性朴 性恶 向善 层次
  • 简介: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 标签: 荀子 心性论 化性起伪 变化气质 程朱理学 清代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