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正>战国纷争,各国诸侯招引知识分子以为智囊,谋求富强之道。其中以齐国的稷下学宫经历时间最长,人才最盛。稷下是个百家汇聚的学术沙庀,它里而包括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各家。荀况以儒家巨子游于稷下,曾经三为祭酒。儒家的经学赖荀子得以传布,清代汪中曾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述学·荀子通论》)《荀子》正式提出“经”的名称:“其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劝学》)这里所谓

  • 标签: 荀子 春秋 儒家 荀卿 六艺 知识分子
  • 简介:荀子》的范围副词有28个。按不同的语义范畴,可以将它们划分为总括副词、限定副词、类同副词。进一步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入手,对《荀子》的范围副词进行功能特征和语义指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类内部“凡”、“唯”等副词的特征与其他副词有很大不同。

  • 标签: 范围副词 分布 功能 语义指向
  • 简介: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公元前二三八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战园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法家学派的理论家,杰出的法家李斯和韩非部是他的学生。苟子和孟轲,过去被并列为儒家,实际上苟子是从儒家分化山来的法家,荀孟斗争是法家同儒家的斗争,也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两个阶级、封建制度和反动的奴隶制度之间的两种制度的斗争在思想政治战线上的表现和反映。

  • 标签: 《天论》 荀子 地主阶级 奴隶制度 思想政治 封建制度
  • 简介:<正>【说明】荀况是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王制》是《荀子》中的一篇重要著作。这里的王不是指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而是指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荀况在本篇中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制定了一整套政治纲领、制度。从这篇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法家思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

  • 标签: 地主阶级 法家思想 荀子 荀况 奴隶主贵族 政治主张
  • 简介:荀子的《乐论》是我国最古的阐述音乐思的一篇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著作之一。这里发表的《荀子乐论篇浅解》是企图对它进行通俗的解释。这种尝试对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是有帮助的。但是,这篇东西只是作者个人的理解,提供我们作为参考。

  • 标签: 荀子 音乐美学思想 先王之道 墨子 礼乐 乐论
  • 简介:<正>荀子在历史上是一位对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思想家。传统习惯都将其划为儒家学派,尊称为“儒学大师”。战国末期的韩非曾把他列为“儒学八派”之一,传统书目自《汉书·艺文志》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均将《荀子》一书列入“儒家类”。然而,综观荀子的思想学说,却与正宗儒学(孔孟学说)大相径庭,其历史命运也不能与孔孟相

  • 标签: 荀子 黄老之学 汉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黄老道家 孟子
  • 简介: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 标签: 荀子 同构
  • 简介:<正>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最为老师”,有很大的声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批判地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精华,并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使之适合于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所以他的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到较高的综合阶段.

  • 标签: 《劝学》 新兴地主阶级 荀子 教育思想 圣人 “礼”
  • 简介: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苟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台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苟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 标签: 礼文之美 美善相乐 中和之美
  • 简介:《荣辱篇》云:“鲦(鱼本)者,浮阳之鱼也,胠于沙而思水,则无逮矣。”①文中的“胠”字,就我们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是如杨倞所说:“胠与祛同。扬子云《方言》云:‘祛,去也,齐、赵之总语。’去于沙,谓失水去在沙上也。《庄子》有《肤箧篇》,亦取去之义也。”其二是以为文字发生了讹误,王引之就认为“肤”当为“俗”字之讹。俗,倦也,穷困之谓。其三是如俞樾所说,他认为“胠”当读为“陆”,陆是依山谷形势作遮捕野兽的栏圈,陆于沙,“言遮阑于沙”也。俞樾的意见得到了王先谦的肯定,广为学者接受,《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也纷纷采用俞说。

  • 标签: 《荀子》 “胠于沙” 汉语 词义研究
  • 简介:<正>儒家哲学在探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人生问题时,极为重视人格、人伦、人品等问题。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也不例外,他心目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如何培养理想人格。他对天人关系、名实关系的考察,归结到一点,就是如何“成人”,即如何造就完美的人格,从而提出了人生的标准。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荀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一下探析。

  • 标签: 荀子 理想人格 人格层次 三个方面 君子 人性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解诸子之蔽,取百家之长,建立了集大成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荀子还非常注重论兵。荀子的兵学思想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到儒家一脉相承的观点,也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对传统思想的发展、充实,显示着荀子自己的特色。

  • 标签: 荀子 兵学思想 富国强兵 富国富民思想 孙子兵法 新形势
  • 简介:在早期儒家哲学家中,荀子以礼学见长.荀氏之礼学,义精蕴奥,广博多方,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多个视角勾勒其理论内涵:荀子以礼为人类社会之根本,以天人同理主据天地自然而证礼,是为礼学之本体根源论;荀子言欲求天然,由养欲节求、欲物相长而论礼之缘起.将礼以人文之原则、文饰之技巧溶情感于理智、汇政治理性入民俗仪式,是为礼学之人本文化论;荀子由群论分,以礼明分使群,自异求同,从别索齐,隆礼至法,引法入礼,将制礼者、释礼者、执礼者归结于圣主君王,是为礼学之社会政治论.

  • 标签: 荀子 礼学思想 人本文化论 本体根源论 社会政治论
  • 简介:人类认识(心有征知)的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的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 标签: 荀子 认识 名家
  • 简介:荀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年甫十五就游学于齐,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著名的学者。战国末期,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长期兼并战争,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趋于形成。他的学说特别是“一天下”、“立君势”、“明礼义”、“起法正”等思想...

  • 标签: 荀子 社会秩序 法治思想 走正道 人性恶 性恶论
  • 简介: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是荀子鉴史思想的立足点。其内容主要有“法后王”、“以近知远”、“详近略远”及在此基础之上坚持“礼治”为本等。

  • 标签: 荀子 鉴史思想 法后王
  • 简介:文章指出,荀子的"中和"观是对前人"中和"之美的全面概括和系统整合,并集中表现在音乐美学之中;其中,"中则可从"中的"中和"观不仅超越了传统儒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等高和折衷的观点,而且超越了老庄"与天和"等追求精神自由的"天乐"的非现实性.但荀子的"中和"观在人格美的完善状态和人生美境界的追求方面,不及孔孟深远;在审美超越和追求美的自由境界方面,不及老庄高超.

  • 标签: 荀子 “中和”观 音乐美学 “中则可从” “与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