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谁是日本鬼子?江山不改,岁月如流,转瞬之间,我已经活到90多岁。在我的这一生中,日本军国主义一直和我过不去。我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的一个官僚家庭。在我一落地的时候,家里的客厅中,就高悬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为什么?因为这时已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已经占领了我们不少领土,而且还在处心积虑地要想灭亡中国。我们一直活在日本侵略军的威胁之下,阴影之中。

  • 标签: 日本 军国主义 靖国神社 历史
  • 简介:恐怖主义在全球化蔓延的同时,世界各国也加强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在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对伊斯兰国和恐怖主义组织实施的有效打击,压缩了中东地区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扩张势头,转而退回来源地.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区域的恐怖主义活动有增强之势,极端主义和恐怖事件频发,使得区域内各国面临新的反恐压力.东南亚当前恐怖主义的蔓延趋势和反恐局势值得关注.

  • 标签: 恐怖主义 东南亚 反恐
  • 简介:<正>最近,翻阅了几本研究孙中山的著作,都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前后(1896年10月1日至1897年7月)形成了三民主义.有的说,“完成了三民主义的总构想”,还有的说,“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孙穗芳女士则说:“在伦敦的政治研究和社会考察,使祖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出现了质的升华,三民主义更趋完整和深化.”事实并非如此.孙中山在这段时间的言论和行动虽在个别问题上涉及到三民主义的思想,但从未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作过阐述.孙中山在这段时期的主要活动是:(一)在伦敦参观考察医院、摄政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院及有关历史遗迹,观看街道、店铺、车马、贸易情况,深为英国资本主义文明所吸引.他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予自是即小住伦敦,或游博物院,或访各处之遗迹.观其车马之盛,贸易之繁,而来往道途绝不如东方之喧哗纷扰,且警察敏活,人民和易,凡此均足使人怦怦向往也.”

  • 标签: 孙中山 三民主义 理论体系 伦敦被难 民族主义 兴中会
  • 简介:近时学者谈到儒家思想,取排斥态度者,往往强调其大一统、一元等,以为与现代多元社会实不相容;持同情态度者,则喜宣扬其家庭价值、工作伦理、个人服从社会之类,以为有助於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谈到清代的儒学,则不是侧重其“科学”的朴学传统,张皇其“实学”倾向,

  • 标签: 多元主义 忠恕 焦循 儒家思想 多元社会 家庭价值
  • 简介:本文在总结新加坡种族格局的形成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国的偶然独立造成的国族认同困境和新加坡政府40年来处理种族问题的主要政策,涉及住房、语言、教育、国防等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多元种族主义 新加坡 国族与种族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 标签: 印度教 印度佛教 大印度教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 简介:张舜徽先生早年治学,循着清人"由小学入经学"的学术路径,从经史考证出发,以经世致用为归宿。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在吸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实事求是,在以阶级分析学说研究古文字、考证劳动人民史事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其经世致用思想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张舜徽 经史考证 经世致用 马克思主义史学
  • 简介: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没有家的哲学。其定义通常是否定性修辞如解构、断裂、反智、边缘等;又延纳'存在即合理'的论调,躲避崇高、消解意义,史学则视历史为文本,以政治维度为绝对视域、证据是对过去一种权力的诠释。他如不连续性之琐屑、拼贴、文化商品化之大众为本、重估一切等均属之。本文分三点言翦伯赞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一曰群众观点与权力话语(discourseofpower);二曰文学证史与政治无意识的镜像(Themirror-imageofPoliticalUnconscious);三曰辑史料重考古与知识考古(档案)学(archaeology)。

  • 标签: 现代主义色彩 翦伯赞 翦氏 权力话语 考古工作 文本形式
  • 简介: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近五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保持了伊斯兰文化的元典性和中国气派,也显示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课程设置、教育目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等多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印痕.这一鲜明的历史特征,进一步展现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 标签: 苏非主义 经堂教育 关系研究 中国 伊斯兰教 教育思想史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主义人类学(FeminismAnthropology)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悄然诞生。它是一门女性主义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学科。女性主义的发展,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学也需要借助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反思以往人类学研究中女性“不在场”和“失声”现象,批判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立场.

  • 标签: 女性主义人类学 西方女权运动 男性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 20世纪 70年代
  • 简介:江南风格的水榭楼台.长满法国梧桐的林荫道.各种大型游乐健身器材……不知不觉在这里度过一个休闲的假日,几乎让人忘记这是在农村。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 小康 乡村 健身器材 江南
  • 简介:<正>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四年实践经验,全面正确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大胜利”的十项伟大历史任务。明确指出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模式。就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困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社会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与民族问题 各民族 民族工作 我国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移民殖民主义造成了英语非洲农业部门分裂为大规模商品农业和小规模维生农业,这是由非洲型移民殖民主义的特性所决定的。在黑人反抗的压力下,白人移民和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以保证移民地权为前提的权力转移。执政后的黑人政府大体实行保持和发展商品农业的政策,特殊环境造成了津巴布韦政府政策重心的转移。作为“系统殖民”方式产物的非洲型移民殖民主义至今仍影响着英语非洲的发展和稳定。

  • 标签: 土地所有制 农业发展 民族政策
  • 简介:点开这个叫做女权主义频率(FeministFrequency)的网站,有一系列制作精美的视频出现在面前。其中一条是《肢体语言和男性视角》。在这条8分钟视频中,一头红发、戴着大耳环的阿妮塔·萨克伊西恩(AnitaSarkeesian)女士担当主持,分析了游戏的角色设计怎样用一种刻板的方式物化女性。

  • 标签: 女权主义 游戏 评论家 男性视角 肢体语言 角色设计
  • 简介:<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实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我国学术界进行系统研究的还不多。苏联学术界虽有研究,但认为这一理论在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实践,影响不大,只有在“东欧民主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起过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拟作一些归纳和评论,仅供研究者参考。

  • 标签: 国家资本主义 列宁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理论 新经济政策 向社会主义过渡
  • 简介:"行国政治"是草原民族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最高首领及其宫帐的居止之所,亦即国家阙廷之所在,也就是举国的政治中心。文章利用唐代汉文文献、古藏文文献"大事纪年"及相关史料分析吐蕃政权的性质问题,进而论证"行国政治"之成立,具体表现为吐蕃社会"逐水草无常所",政府官员扈从赞普及其大拂庐,组成一个移动迁徙的中央政府,常年在夏季草场和冬季草场之间迁徙游牧。

  • 标签: 吐蕃王朝 行国政治 大拂庐 “大事纪年” 季节性营地 逻些
  • 简介: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 标签: 传统中国民族国家观 西方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同化政策
  • 简介:<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是一个新问题,本文作一些初步的探讨,请教于广大读者。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表现关于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有两个需要分清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分成初、高级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是处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

  • 标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民族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 问题探讨
  • 简介:马克·布洛赫是现代西方著名历史学家之一,但其史学思想中的人本因素往往受到学界的忽视或误解。对布洛赫的史学理论、历史著作和战后法国的学术舆论背景的分析有助于说明人本观念在布洛赫史学中的地位及其受到误读的原因。

  • 标签: 马克·布洛赫 总体史 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