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的改革面临着与世界历史秩序变动相关联的"大时代"情境,因而必须从内与外、远与近的关联性视角予以观照,从而实现主权国家的内部治理与中华文明的世界复兴的双赢。在此双重视域内,改革面临着两个基本性问题:一是通过治教结构的调整解决当下的政治正当性危机,一是重建伦理生活与精神秩序。而这两个方面,都与儒家传统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 标签: 治教结构 伦理生活 精神秩序 儒家传统
  • 简介: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中国传统社会,生发出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制度。以家伦理为基点定义的个人,其身份具有等级性的制度化差异,个人责任(或义务)和荣誉观念仅限于在家(或家族)之内,个人的意义消解在家族里。己/人结构的社会格局,是家族伦理的外化推演。儒家反公共性的伦理本位,致使公共精神极度匮乏。它不是一套合理的公共哲学,难以培育出发达的公共理性。

  • 标签: 儒家伦理 身份与责任 伦理本位 人结构 公共性
  • 简介:儒家文化孕育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注重对和谐的追求,这里的“和谐”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及协和万邦等多方面内容;在如何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富之,教之”的理念,既强调了物质基础对提高道德水平的基础性作用,也看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的道德修养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这些宝贵的思想构成了我们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厚德载物”的优良文化传统。

  • 标签: 和谐 儒家文化 道德教育
  • 简介:对待古老的“孔家店”,“打倒”是不行的,“转化”是必要的,然而“重构”才是根本的。不应该将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简单对比,将前者看成“普遍伦理”,而将后者贬为“特殊伦理”。实际上,儒家伦理既是一种“普遍伦理”,也是一种“特殊伦理”,前者表现为“天人合德”的终极原则、“仁爱”的普遍原则与“先仁后礼”的先验礼制原则,后者表现为“五伦关系”中那种“各得其所、各就各位”的“序位伦理”。“德”与“位”的统一就是“普遍伦理”与“特殊伦理”的统一,因此,儒家的“德位”之思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意义。

  • 标签: 儒家伦理 基督教伦理 普遍伦理 特殊伦理 德位合一
  • 简介:作为社会身份和政治资格的人权在儒家“孔仁孟义”的思想体系中被表达为“內圣外王”之道,其在“修齐治平”的实现程序之中又以“公私之辨”和“义利之辨”标志出政治伦理原则和“以德限权”的社会治理特色。儒家以“公权利”揭示人的自然权利,以其公平性和自然性引申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演出人的政治权利,而“私权力”则仅为政治权利的异化形式,其极端化的结果就是“以权谋私”,后者因其“侵害公权利”的实质。儒家的人提倡以“道德权利”加以限制,故称为“德治”。儒家的道德权利与政治权利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制度传统,而且其思想特色通过“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三个代表”和“三为”等原则亦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政事业之中。

  • 标签: 仁义 德治 道德权利 政治权利 公私之辨
  • 简介:2011年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强调,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努力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信用环境,使诚实守信者得到保护、作假失信者受到惩戒,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保障。

  • 标签: 当代价值 诚信价值 社会信用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 儒家 信用体系建设
  • 简介:“生生”理念是儒家生命伦理思想的起点和基石.“生生”理念衍生出敬重、尽性、和谐三大生命伦理原则.敬重原则,即对生命起源的敬重、对天地间万物的敬重、对天地人相通的敬重.在敬重原则的指引下,悲天悯人,珍重生命就成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尽性原则,即万物各尽其性分.它要求发挥人作为人以及物作为物的特殊作用,使天地正常运转,万物健康发育.和谐原则,即人要顺从自然以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其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万物繁庶、社会太平、宇宙和谐的良好局面.

  • 标签: 生生理念 敬重原则 尽性原则 和谐原则
  • 简介:"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孔子伦理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它对我国科技创新具有双重影响。我们应努力改造不合时宜的抑制创新的思想,大力弘扬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优秀"仁"文化,使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从科技观念、评价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二者融合的路径,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技创新文化提供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科技创新 冲突 融合
  • 简介:通过对儒家文化与医德认知状况的调查,对当前儒家文化及医德认知状况进行评估与分析,探讨医德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提升医德的措施及儒家文化融入医德教育的建议。

  • 标签: 儒家文化 医德 医德认知
  • 简介:儒家祭祀是一种以人间道德替代神鬼地位,进而应用于敦厚民心的重要教化手段,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情感世界。当今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经济利益至上而道德脆弱失语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重知轻情”与“知行不一”的当代道德教育弊端日渐显明。儒家祭祀以人情与人心为最终关照,基于将人视作“生命共同体”的理解,引导人们体悟自身生命的厚重与文明继替的责任,培养感恩、诚敬、责任等道德情感;同时,通过仪礼化创设生动的道德实践情景,以日常化和节日化的方式融入个体的日用伦常以化民成俗。注重“情”与“行”的儒家祭祀将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宝贵启发。

  • 标签: 儒家祭祀 道德教育 生命共同体
  • 简介:虽然传统儒学中包含着转化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作为新教伦理替代物的可能性因子,但是中国古代的制度安排显然阻碍了这种转化。而现代制度因素的引进和确立,在客观上割断了儒家文化与传统社会制度的亲和关系,不仅创造了一种排斥儒家文化中的不利因素而与有利因素相亲近的势态,而且也为儒家文化发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创生性转换提供了契机。

  • 标签: 儒家文化 经济发展 文化 制度
  • 简介:《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是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的宝贵资料。原书27卷,今本为10卷,包括《王言解》《大婚解》《五仪解》《贤君》《哀公问政》《入官》等共计44篇。而《孔子通解》则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

  • 标签: 《孔子家语》 通解 为官之道 儒家经典 解读 儒家政治思想
  • 简介:近年来,女德班在各地以不同方式兴起,把古代儒家女教的文本奉为经典,并重新带入课堂;在性别平等早已成为共识的现代社会,儒家女教的重现带来了时光错乱的荒谬感。为解释这一现象,本文追溯儒家女教的产生及经典化过程,并指出,儒家女教以男尊女卑为价值内核,其知识论基于对封建父权制及其文化权威的认可,其施行手法主要借助对身体的空间区隔与言行训诫,其结果是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并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儒家女教的知识论立场决定其难以启动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在当今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中,如果不加批判地直接引用,不但对妇女发展和男女平等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而且将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 标签: 儒家女教 知识生产 话语机制 身体规训
  • 简介: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价值系统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与共产主义紧密相联,其宗旨是"每个人"和"所有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儒家终极关怀强调以感恩戴德之情来对待生命的根源,进而在根本归趣上规约人之生命的现实践履以获得生命终极的价值意义,在个体生命的安顿上以为天地尽孝、为社会尽孝、为祖先尽孝为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既在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表现出了与中国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儒学相当的契合性,同时又具有为中国文化传统补偏救弊的现实可能性,两者间的特殊关联在深层价值取向上规约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必然性。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家终极关怀价值系统深度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重要的时代课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儒家 终极关怀 文化选择 深度融合
  • 简介: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而现代新儒家则倡导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新儒家的中西文化观,指出,现代新儒家在倡导中西文化会通、交流,表达希望儒学复兴的期望时,带有一种“后西方时代”文化特征.

  • 标签: 亨廷顿 现代新儒家 后西方时代 文化特征
  • 简介:教育目标决定着教育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方法,制约着整体教育过程。先秦儒家创设了仁智一体的教育终极目标、创造了教学相长的教育过程目标、创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评价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充分挖掘先秦儒家文化对教育目标的合理成分,服务于高校党课教育工作,对提升当前高校党课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先秦儒家 教育目标 党课 价值
  • 简介:儒家政治设计以"仁政"为目标,在社会秩序、官民关系、"人治"治国体系、思想文化教育、爵禄体制等方面筑起官本位构架,影响中国政治运转二千多年.文章旨在揭露此一理念所设计的以官本位为取向的社会政治模式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危害.

  • 标签: 儒家 政治设计 官本位 批判
  • 简介:儒家的义利之辨形成了一个贯通理事、内外、天人的义理系统。在社会共同生活层面,关注利益与合宜的利益分配制度,主张以义制利、重义轻利。在个体价值选择层面,关注个体对外在规则的自觉遵循与自得自足,主张以义取利、以义为利。在性与天道的超越层面,主张义即是性、性即是理,义外无利,关注实现本体之义的修养工夫。儒家义利之辨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将以血缘情感为纽带的宗法伦理作为义的基础,从而奠定了偏向整体性、内在性、超越性的价值取向。

  • 标签: 儒家 义利之辨 概念含义 问题层次 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