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阐述了执政者、君子和普通民众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道德修养的目标、具体内容和方法途径,构成了系统完整的儒家道德修养理论。剔除其糟粕,吸取其合理内核,该理论对于推行以德治国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儒家 道德修养 以德治国 现代意义
  • 简介:由于缺乏必要的宗教资源,儒家文化和中国古代其他文化形态一样,都求助于自然,使其本来人为设定的文化价值和理想自然化.儒家文化自然化有两条路径:一是认为人类道德是生而有之的内向自然化路径,另一是认为人类道德来自天的外向自然化路径.这两条路径相辅相成,使儒家文化形成既内在地肯定人的感情、又将人的感情归之于天然内在超越的品格.

  • 标签: 儒家文化 自然 内向自然化 外向自然化
  • 简介:<正>时中,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主要属于儒家思想。迄今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似仍有不足。对它在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影响、作用,目前讨论的尚不多,本文拟就时中精神以及它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意义,试作一些探讨。

  • 标签: 古代文艺理论 文心雕龙 孔子 中国古代美学 孟子 儒家思想
  • 简介:现代新儒学的发展有两务路线:一条是中国五四运动后的现代新儒学,主要是突出本体和道德形上学,其“内圣开出科学民主”之说并不具有实践的操作性;另一条路线是日本、韩国的家族管理模式的现代新儒学,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政府、金融、企业三合一的“东亚价值”,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 标签: 新儒家 东亚价值 道德理性 工具理性 新经济
  • 简介: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准,建立起一套制度法律系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同时引导内心的价值判断,通过实施深入人心,形成核心价值观,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有效地说明和解释现有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并着力于维持和保障现有秩序和政权的持续发展。儒家和谐治理观制度化经验及发挥的功效为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本土资源的借鉴。

  • 标签: 儒家 和谐治理观 制度化
  • 简介:以冯友兰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植根于当代社会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创新式的开拓,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贡献的核心表现为促进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转换。具体说来,则包括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的形成、恢复中国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本位地位、重塑儒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借鉴西方哲学资源来推动自身思想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冯友兰 中国哲学 现代转换
  • 简介:如果论及儒家伦理的现代价值,我们应首先注重儒家伦理中所蕴含的人类共生主义的道德理想.所谓共生主义.就是谋求人类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在世纪之交.在回首世纪人类走过的历程.展望21世纪人类发展的前景的时候,我们最需要提出和最应该珍视的是儒家人类共生主义道德理想中的群体主义、和平主义、仁爱主义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实践.

  • 标签: 共生主义 儒家伦理 道德理想 群体主义 和平主义 论语
  • 简介:早期基督教与先秦儒家对性与婚姻的认识与态度,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都把性视为祸害之源,并认为婚姻主要有避淫乱与生育两大目的,但具体来说它们对这两大目的各有偏重,在婚姻观上也有所不同。

  • 标签: 基督教 儒家 婚姻 早期基督教 先秦儒家
  • 简介:儒家“内在超越”意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制度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的设定,忽视了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内省和体悟的内在超越途径忽视了制度及其创新在个体人格完善中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情怀,导致知识分子批判现实意识的缺失;注重个体价值实现,忽视了制度创新在群体价值实现中的作用。

  • 标签: 儒家“内在超越”意识 制约 制度创新
  • 简介: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受近代民主革命的冲击,儒家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今之世,儒家文化作为主流意识已不可能,但其某些理念仍然具有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所以,应该挖掘、梳理他们之间的契合点,在传承儒家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性互动。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促进传承儒家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工作的开展。

  • 标签: 儒家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契合
  • 简介: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谚语'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反映出儒家文化背景中传统人际关系的病态心理:独立自我的缺失、狭窄的群体观念、互相防范的信任危机和隐蔽曲折的对抗意识,从而使传统人际关系囿于熟人之间的交往,形成宗亲信任格局,并产生大私无公、墨守成规、官权本位和阳奉阴违等不良交际行为.

  • 标签: 儒家文化 人际关系 自我 群体 防范
  • 简介:根据《辞海》阐述,思想亦称“观念”,它是指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解放思想是指解除教条主义、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对思想的束缚,使思想得到自由发展。而思想解放则是指人们的思想或观念没有受到束缚,思想实现了自由发展。

  • 标签: 思想解放 解放思想 社会存在 自由发展 相对独立性 《辞海》
  • 简介:儒家的“仁政德治”价值观的精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官当政者,要爱民重民、仁政施民;二是全民修身,重视道德教化;三是德主刑辅,以德去刑。扬弃儒家的“仁政德治”价值观,对于今天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启示:以德治吏,加强官德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任务;以德化民,提倡全民修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尚德尚法、德法兼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 标签: 儒家 “仁政德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启示
  • 简介:儒家的治道学说以“贤人之治”为核心内容,以“内圣外王”为逻辑起点,以“仁”与“礼”为终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德治主义。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治道学说是一种“精英专政”,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政治的宗法化、道德化倾向,展露了政治哲学的工具化、实用化特征,反映了传统儒学社会“公”领域的缺陷,因此与当代民主治理的核心价值相异。目前我国的民主治道变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从儒家贤人之治的传统德治主义向理性官僚制的范式变迁是民主化转型的前提;另一方面,面对“后官僚时代”的挑战,治道变革还应该积极回应参与民主、理性行政、多元价值、公共利益等诉求。只有这样,适合我国民主治理的道德生态才能孕育而生,儒学政治文明也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 标签: 贤人之治 民主治理 儒家 治道学说 价值重构
  • 简介:早期现代新儒家学者置身现代场景,融合中西之学,洗练或提升了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内容,从而构成了他们理路明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现代新儒家 传统价值观 中国
  • 简介:<正>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出现一种极端化思想,它表现在哲学、政治理论、伦理学、文艺理论等各个领域。例如,在有的同志看来,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要发展就不能以坚持为前提,要坚持就不能发展;在我们的工作中,物质利益原则是不能缺少的,承认和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就必须一切向钱看;不能否认或忽视认识的主观性,承认和重视认识的主观性就必然排斥认识的客观性,否定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既然是目的,那么,在任何意义下人都不

  • 标签: 极端化 思想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 敌我矛盾 物质利益原则 折中主义
  • 简介:李贽居官而思隐,居隐而谋政,集儒法佛老传统之精蕴,发中国民主主义思想之先声,提倡童心真语,反对自欺欺人;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束缚;提倡人人平等,反对盲目崇圣;提倡男女平权,反对男尊女卑;提倡人伦物理,反对邪教鬼神;提倡由二生一,反对二由一生;提倡法治德治,反对恃势弄权;提倡富国安民,反对以权压商;提倡聚才兴国,反对害才误国;提倡维时时进,反对固步自封.李贽的思想与西方启蒙学者的思想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主主义思想,这是李贽思想的可贵之处.

  • 标签: 李贽 民主主义思想 政治思想
  • 简介:在先秦诸予之中荀子与韩非虽然被划归为不同的流派,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割不断的师承关系.故而二人存在很大的可比性。通过掘取他们各自的核心思想,即苟子的礼治与韩非的法治,可以对二人做一下总括性的比较。一方面他们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侧重点;另一方面他们共同重视“法”,展现了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 标签: 荀子 礼治 韩非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