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2
  • 简介:而把科学文化纳入到中国社会改造的历史建构中去,年轻的鲁迅以他当时历史条件下堪称一流的科学及科技史研究,鲁迅还从地域文化差异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

  • 标签:
  • 简介:<正>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会筹备组于3月22日至23日在呼和浩特召开了蒙古族文明开端问题学术讨论会。共有49人出席了会议。在讨论会上,有20余名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蒙古族文明开端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一)蒙古族是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先民早已在蒙古高原地区生存繁衍,它的文明开端不能同北方各民族割裂开来。(二)蒙古族文明的发

  • 标签: 蒙古族 学术讨论会 开端问题 文明史 经济史研究 呼和浩特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2
  • 简介:他认为巴克尔史学在诸多历史学说中,巴克尔所著《英国文明》,巴克尔及其《英国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 标签:
  • 简介:伴随着我国学者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研究历史逐渐成为主流思潮,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文明”也成为一些历史题目的关键词。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性试题,更集中、更直接地体现了文明。如何理解文明的基本内涵?文科综合主观性试题是怎样以文明命制的?与此应对的高三复习策略是什么?本文将对此提出一直在学习与思考的、并希望引起大家共同思考的意见。

  • 标签: 主观性试题 高三复习 文明史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主流思潮 文明演进
  • 简介:日知先生从世界古典文明的广阔视野中,用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再思考,力图重构中国早期文明的理论框架,给予中国早期文明研究很大震动和启示。

  • 标签: 城邦 民主政治 人文精神
  • 简介: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二里头文化已经是较成熟文明,而陶寺文化与良渚文化则为文明的初级形态.在国家发展形态上,前者刚刚进入王朝性质的国家行列的起点,而后者则形成最初形态的国家——前王朝国家。把中国文明视作由二里头文化所开启的观点不符合史实。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陶寺文化 良渚文化 夏王朝 文明起源
  • 简介:英国政治文明的研究在我国一向甚为薄弱.最近,山东师范大学程汉大教授推出的《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英国政治文明的起源和演进过程.

  • 标签: 英国政治 制度史 文明史 立宪君主制 英国议会 15世纪
  • 简介:摘要:如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密切,跨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通过阅读其他国家书籍来了解其文化以及历史是最为常见的媒介之一。《英国文明》就是一部讲述英国文明发展历史的书籍,中国读者可以通过拜读该书籍来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因此翻译在这之中就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就是通过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将英国文明中的节选内容这本书完整准确地译出,帮助中国读者更好了解英国文明的历史,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 标签: 跨文化交流 英国文明史 翻译策略 方法和技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玉兵器和玉礼器的出现是华夏文明起源期的特有文化现象,玉制干戈的功能在于从精神信仰上防御和化解实际的武力攻击,即“化干戈为玉帛”的中国式和平理想,其物质的和观念的前提是由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在5000年前奠定基础的。石峁龙山文化古城建筑用玉器的现象凸显玉石神话信仰(玉教)的避邪禳敌功能,而其大批量玉器生产的原材料供应则预示着华夏文明资源依赖的“西玉东输”现象,以及“玉石之路黄河段”的存在,比所谓“丝绸之路”更早也更值得关注、

  • 标签: 玉教信仰 建筑用玉 避邪神话 玉兵器 玉石之路黄河段
  • 简介:九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世界古代史时间跨度大、国家地区多,知识点繁杂,但学习难度并不大,大部分内容不是考试的难点.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的知识点大多浅显易懂;二是这部分内容基本围绕“东方”和“西方”来讲,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其中.具体来说,第一课讲人类的形成,第2课内容是早期东方文明的代表一四大文明古国(从第2课开始,一节课讲东方一节课讲西方),第3课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第4课和第5课分别是封建社会的亚洲(东方)和欧洲(西方),接下来讲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包括战争(第6课)与和平交往(第7课),最后讲古代史上东西方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代表人物(第8课、第9课).

  • 标签: 世界古代史 中西方 九年级 世界历史 学习辅导 上册
  • 简介:2014年10月11—12日,"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国内外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开幕式由古典所所长张强教授主持,王延副书记代表东北师范大学致开幕词,朱寰教授、王敦书教授分别回忆了古典所建立及其与林志纯先生的交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三十周年 研究所 文明史 古典 世界
  • 简介:10月17-18日,第四届世界文明学术研讨会暨朱寰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清华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世界文明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德国科隆大学、挪威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30余所高校,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

  • 标签: 学术思想研讨会 朱寰 世界文明史 世界中古史 德国科隆大学 挪威科技大学
  • 简介:1987年5月~11月,1988年3月~9月,河南省濮阳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第一阶段文化层,出土了距今6465±45年、6460±135年前(经树轮校正)的M45、T176、T215等四组蚌塑。本文从分析M45号墓及这四组蚌塑的特定内涵入手,考定该墓作为蚩尤真身帝王陵及其蚌龙作为"中华第一龙"的划时代意义。一、考古学基本事实的确认科学可靠的事实,是研究问题的基础。

  • 标签: 西水坡 濮阳西水坡遗址 蚌龙 中国文明 树轮校正 墓主
  • 简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的实践领域,社会历史与自然历史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基础。目前的中国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

  • 标签: 唯物史观 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环境 制度
  • 简介:摘要:唯物史观的两重逻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方式变迁提供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人的意识的转变演进在每一阶段上提供了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现实形式,这两重逻辑线的交叠催生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把握其实施路径,厘清其与社会进步、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双向统一。

  • 标签: 唯物史观 两重逻辑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正>我馆收藏原清内阁大库《明史》列传残稿十三卷,竹纸墨书,纸捻装订十三册,每册纵27、横20厘米。这十三卷残稿,立传人物九十六人,附传人物七十一人,与武英殿本《明史》相校,文字内容完全相同的四卷,即:杨士奇等传、黄宗载等传、王恕等传、卢洪

  • 标签: 明史 稿本 张廷玉 纂修 杨士奇 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