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建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修饰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方法以质粒pEGFPNl转染培养第三代的大鼠胚胎中脑神经干细胞(mNSCs),经G418筛选后,分别进行nestin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和诱导分化后ρ-Ⅲ-/ubulin、GFAP、CNPase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EGFP在基因转染12h后开始表达,24h后明显增加,48h达到高峰,经G418筛选1月后有阳性克隆形成,EGFP基因修饰不影响大鼠胚胎mNSCs的增殖与分化。结论成功建立EGFP基因修饰大鼠胚胎mNSCs,为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中脑神经干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目的建立人胚神经干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系统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胚龄为20周的人胚胎皮质组织分离出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并检测生长曲线,测定长期培养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分化及冻存的影响.结果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达到了10个月,传代25代,总的细胞数增加了105倍.干细胞只有培养1个月后才能有效去除前体细胞.细胞周期显示细胞保持了活跃的增殖,多次传代后细胞冻存对细胞的存活力无明显影响,多向分化潜力表现出稳定性.结论人神经干细胞可于体外长期培养,这也是细胞纯化的有效方法.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 培养 细胞周期 冻存
  • 简介: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点,在理想状态下,其是中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修复及补充受损的神经细胞,增强神经突触之间的联系,建立新的神经环路,被广泛用于细胞移植和基因载体治疗的研究,为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因此,探索中药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诱导及调控作用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中药 神经干细胞 增殖分化 调控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是一类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如何让NSCs在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中实现有序的增殖、分化,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目前研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对涉及NSCs增殖和分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信号通路 分化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自我更新能力 少突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经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其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自我料理、括约肌控制、活动和转移、运动、交流、社会认知都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脑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脑积水对大鼠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影响。方法6w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5只,对照组35只,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向枕大池内注入25%无菌高岭土混悬液0.05ml,分别在高岭土注射后3d,1w,2w,3w,4w处死动物,迅速取脑组织,测侧脑室指数,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的表达,同样方法向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28只大鼠成功诱发脑积水并完成实验全过程,对照组30只完成实验全过程。对照组大鼠各对应时间点,侧脑室指数基本相同,实验组大鼠脑室进行性扩大;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对照组细胞数平均193±20.3个并维持,脑积水造模后3d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308%±1%(P〈0.001),1w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下降到对照组196%±1%,2w降到对照组水平210±22.4个,3w脑室周围Nestin阳性细胞几乎看不到并持续。结论脑积水引起脑室进行性扩大,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可能受脑室扩张机械性压迫引起缺血,缺氧影响,参与脑积水病理损害和修复过程。

  • 标签: 大鼠 神经干细胞 脑积水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具有自我更新和神经分化的能力。我们在此探讨移植转染了v-myc基因的HB1.F3细胞克隆是否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个可行手段。体内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B1.F3细胞(200,000个活细胞每3μL)立体定向移植(即日病灶移除范例)与对照组(营养因子或灭活细胞移植)相比帕金森病行为症状明显减轻的病鼠模型的6-羟基多巴胺毁损纹状体。此移植的影响来自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免疫反应性在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保护作用。移植的HB1.F3细胞神经元标志丝裂素活化蛋白2标记及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端标记的受损大脑中能够存活。而且,内源性神经发生在移植大鼠脑室下区被激活。为了进一步研究HB1.F3细胞移植后的神经保护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细胞培养研究.发现大量HB1.F3细胞都是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和环磷酸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表达阳性细胞,同时大多数细胞也呈巢蛋白阳性表达,表明这一群细胞为成熟和未成熟细胞的混合体。

  • 标签: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保护机制 帕金森病模型 大鼠 6-羟基多巴胺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损伤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经验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2例脑损伤患者采用腰椎穿刺椎管内植入法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手术后的护理,总结系统化整体护理及规范康复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出现显著疗效。结论NSCs移植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配合全面细致的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严格系统的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术后的康复。

  • 标签: 神经干细胞移植脑损伤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特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传代培养,用AlamarBlue摄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L-6及IL-6受体对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m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IL-6对干细胞中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IL-6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增殖作用明显增加,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其中20、100、200ng/mL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2ng/mL与对照组、100ng/mL与200ng/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ng/mL与100ng/mL组之间有差异(P<0.05).IL-6受体可抑制干细胞的增殖,单独应用IL-6受体,100ng/mL、200n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L-6与IL-6受体联合应用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但增殖作用比单独应用IL-6组差,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IL-6浓度的增加,干细胞中的STAT3表达增加,20、100、200ng/mL组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100ng/mL组的IL-6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增殖促进作用;IL-6受体可抑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应用IL-6和IL-6受体增殖效果不如单独应用IL-6,提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表面自身具有IL-6受体:IL-6通过增加STAT3表达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 标签: 神经干细胞增殖 Westernblot方法 实验研究 IL-6受体 AlamarBlue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对1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技术,选取病变侧基底节区作为靶点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术,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6月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国际通用的功能独立性测量评定其运动及生活能力。结果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的脑出血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手术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达81.25%(13例/16例),本组16例术前FIM评分为90.21±2.32,术后1个月为92.76±1.89,术后6个月为96.37±3.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1个月后功能独立性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6个月后高于1个月(P〈0.05)。结论神经细胞移植治疗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后遗症,可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脑出血后遗症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含生长因子的培养基,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第5d时,取部分原代培养细胞于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硝普钠进行培养.24h后用Griess还原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的释放量.将这些细胞中的一半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试验,另一半细胞换成无硝普钠的条件培养基继续培养24h,再行MTT试验.另取原代培养细胞经硝普钠作用24h后,行血清诱导分化试验.结果24h后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释放量随硝普钠浓度的增高而增加;MTT试验反映经硝普钠作用后的神经干细胞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减少的程度与硝普钠浓度呈正相关;经硝普钠作用后的神经干细胞,在去除硝普钠后仍可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并能被血清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细胞.结论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培养状态下的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 标签: 硝普钠 一氧化氮 神经干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 简介:目的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孕龄8~10d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扩增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分别于缺血后不同时间窗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缺血半暗带和梗塞中心,移植4W后比较不同移植部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差异。结果从胎鼠中成功培养出悬浮生长的可表达nestin的神经球,其在含血清条件下可分化为表达GFAP的胶质细胞和表达NSE的神经元。神经干细胞移植4W后可见所有移植动物的细胞都存活,梗塞中心移植的细胞存活、增殖水平明显低于半暗带移植的细胞。结论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塞中心和半暗带均可长期存活,其增殖能力与移植部位密切相关。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半暗带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移植骨髓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3组大鼠治疗10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评定3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对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的生神经元数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脑脊液诱导分化7 d后的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阳性率[(96.10±12.59)%、(92.16±10.18)%]明显高于脑脊液诱导前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GFAP蛋白阳性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8、11.237,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9.00±2.98)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7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DNF、NGF、CNTF和BDNF表达水平(1.54±0.21、1.47±0.18、2.89±0.32、1.28±0.17)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0.69±0.11、0.95±0.14、1.32±0.18、0.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2.544、2.758、1.977,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和神经元数量[(15.36±4.19)个和(10.24±4.01)个]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8.10±2.95)个和(5.10±1.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3.809,P<0.05)。结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组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修复脊髓神经组织,恢复大鼠运动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条件和发生机制,比较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白介素-1(IL-1α)及不同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DNF)浓度及不同组合浓度等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成年SD大鼠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IL-10α、胶质细胞系来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加入GDNF、IL-1α增殖培养诱导6d,部分细胞神经巢蛋白成分表达:二三周测出DA受体D2检测阳性,GDNF+IL-1α组与GDNF组及IL-1α组比较分化率更加显著(P〈0.05)。结论B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联合GDNF和IL-10α诱导分化并配合使用高浓度血清(10%)可获得神经巢蛋白阳性的神经前体细胞及表达D2受体阳性的多巴胺能神经元;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 标签: 帕金森病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前体细胞 分化 多巴胺能神经元
  • 简介: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神经干细胞神经元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找出关键的差异基因及其潜在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其所涉及的功能进行分析预测。方法从GEO表达谱数据库中下载与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相关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系列GSE70171,导入基因芯片在线分析工具morpheus,筛选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之间表达差异的基因,并构建聚类分析热图。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使用STRING分析与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结果筛选出表达差异的基因有4022个,其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上调的基因有2146个,下调基因1876个。对表达差异的基因进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下调的基因主要与神经元功能相关,上调基因与神经干细胞细胞再生和有肿瘤特征相关,其中神经干细胞细胞周期通路和癌症通路存在研究价值。结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之间存在表达差异基因。几个关键基因CDC6、CDKN2A、CDC14A、BUB1、TTK、CHEK1、CDC25C在细胞周期通路中可能与神经干细胞再生功能相关。而KIF23、CDKN2A、TNC、CDC25C、CDCA5、BRCA1可能与神经干细胞的肿瘤特征相关。然而,这些关键基因的功能还需要今后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生物信息学 基因 肿瘤
  • 简介:目的研究BDNF基因转染小鼠脊髓源性NSCs向神经元分化情况。方法选取体外培养E14小鼠胚胎脊髓来源NSCs,构建整合有BDNF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体外培养的NSCs,诱导其向神经元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确定NSCs的分化比例。结果转染后诱导分化24h后可见部分细胞贴壁分化,48h后转染细胞大部分贴壁。BDNF转染NSCs分化为神经元比例较未转染NSCs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BDNF基因转染NSCs可促进细胞分化,且分化多为神经元方向。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细胞分化 转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 标签: 电生理特性 细胞体外分化 细胞源性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观察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将胶质瘤细胞悬液注射至大鼠颅脑造模,胎鼠神经干细胞植入模型内治疗。发现瘤体组织Raf-1、Erk及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增高,移植后显著下降,而Caspase-3在移植前后分别呈低表达及显著升高。可见神经干细胞移植可通过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

  • 标签: 信号通路 神经干细胞 胶质瘤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鞘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于脑出血发病第7天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移植神经干细胞,4.0×108个/次,每周2次,共4次。分别于入院当天及发病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进行NIHSS评分与脑CT扫描检查,确定神经功能和血肿周围病灶体积的变化。结果自发病第14天始,患者NIHSS评分和血肿周围病灶体积都在明显减少,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前后组间之间的比较,差异都十分显著,P均<0.05。治疗过程中除少数病人有一过性发烧、寒战外,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鞘内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出血 神经干细胞 移植 近期疗效 安全性 腰椎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