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视觉文化研究跨视觉艺术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是20世纪末艺术史研究的转向和发展。在视觉文化研究的领域里对图像再现和图像叙事进行研究,主要涉及图像符号,而研究方法则主要来自符号学。作为一门关注培养通识艺术基础、全面认知视觉艺术人才的课程,《图式语言》的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审美思维和主观意识表达的训练,通过跨学科、方法论、文化特性等内容的渗透,以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并以文本结合图像的文献(document)作业形式呈现该课程在通识艺术人才的培养成效。将视觉文化研究导入《图式语言》课程,使教学重心更集中在通识教育的范畴而非造型语言训练的范畴,学生视觉文化修养的提高必将影响到《素描》创作和《色彩》创作。

  • 标签: 图式语言 视觉文化 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
  • 简介:四川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回溯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当代现实和丰富历史的交叉轴中,寻求灵感和资源。

  • 标签: 创新 历史传统 当代
  • 简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初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为学生明天的发展铺路,为祖国未来的腾飞架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

  • 标签: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 简介:小小板凳虽不起眼,上不了大雅之堂,却入得厢房、书房、闺房、厨房、庭院……它平稳坚固又轻巧便捷,在不同情景中露脸时也春风得意。种类繁多的凳子,能折射出民间日常生活百态。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坐具分为六类,其中凳子就占了四类:杌凳、坐墩、交杌、长凳,另两类是椅和宝座。

  • 标签: 设计创意 基础课程 同济大学 创新 学院 日常生活
  • 简介:巧妙的环境设定引导自发交往的行为。儿童对于空间的理解,首先源于形态感觉,并由其他感官系统多层消化,内化为自我感知,最终影响行为的判断与认知。多角度介入后,抽象思维的进程逐步加深,这是确定单体行为和自发交往的增效节点,它可对应为哪些巧妙的环境改造呢?

  • 标签: 环境设计 小学校园 创新 住区 感官系统 自我感知
  • 简介:自文人画产生之前,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对色彩十分重视。《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1]由此可见,古人将色彩进行归类,分别为青、赤、白、黑、黄这五种颜色代表着色彩的基本种类,称为五色,孔子称它们为“正色”,中国传统宫廷画家偏爱正色,这种固定的审美模式逐渐确立。

  • 标签: 西方科学 色彩观 工笔人物画 创新研究 中国当代 绘画艺术
  • 简介:本文针对岭南地域的物候和人文因素,在选定的地块中进行住宅空间的低碳设计创新与实践,提出因地制宜,用以被动式为主、主动式为辅的策略进行设计实践,处理好"环境—人—建筑"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因地制宜 住宅空间 低碳设计创新 被动式
  • 简介:一、本土美术及性质本土美术是指形成于本地区的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有的民间美术,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美术文化现象或美术的一种实物载体,具有很强的审美教育价值。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

  • 标签: 美术教育 文化创新 甘孜州 本土文化 民间美术 文化现象
  • 简介:艺术家作品对视觉经验的构成,不仅是自然外化的再现,还是其对精神生活、情感、意志所做出的充分表现。这种心理过程所建立起的艺术框架,使艺术作品在不断的审美经验积累中,唤醒了艺术的个性,使其在相对应的情绪中得到释放。

  • 标签: 工笔人物画 自由空间 创作 幻像 生命 艺术作品
  • 简介:高庆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黑龙江省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篆刻委员会主任、《书法赏评》社长、《中国书法》特聘教授、黑龙江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文联委员、黑龙江省青联常委。

  • 标签: 艺术创新 评审委员会 黑龙江省 《中国书法》 特聘教授 政协委员
  • 简介:包豪斯创立了学徒制,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学徒制教学模式将现代的方式、方法与工厂系统的优点糅合在一起,目的就是培养集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于一身的设计人才。如今的设计课程和教材,轻工艺、重创意的模式比比皆是,然而工艺、制作、模塑却是萌发创意思维的肥沃土壤。从某种意义上讲,

  • 标签: 三维形态 模型表面 创意思维 包豪斯 密度板 非模型
  • 简介: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因存在偏离色彩存在的教学宗旨,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审美认知能力的提高等问题,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应把传统油画专业的创新思维与色彩构成课程紧密相结合,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性思维为目的,利用多媒体工具重视传统色彩的理解与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 标签: 传统油画教学 创新思维 色彩构成 新媒体技术
  • 简介:(接上期)灵感并非单纯从自然生物中获取,无机物、人造物中同样储备着丰富的特征形态语义。图23的建筑形态从无机物结晶体中获取冲击力强烈的形体动势,将无机物的直线语言与有机物的自然曲线相互融合,形成风格鲜明的建筑造型。图24的模型从人造建筑物中获得流线特征,经过对特征的归纳和提取,使模型的侧面造型更加生动、丰满。

  • 标签: 三维形态 黄金比例 黄金螺 建筑造型 人造物 建筑形态
  • 简介:针对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现状,以环境艺术设计中课程为实验案例,进行了营销意识导入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探索,运用营销概念与艺术设计教育交叉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叙事学的方法记录实际的课程中营销方式的导入对艺术设计课程所起到的影响与成效。

  • 标签: 营销意识 跨界教学 创新性
  • 简介:近日,笔者读到《书法》二〇〇五年第七期沈惟三先生所写的《读〈传统的创造性发扬〉一文有感》,深为沈先生对中国书法未来发展现状忧虑之心所佩服,但也对其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书法的简单理解感到疑惑。为此,笔者把《书法》第四期找来,再读陈宇先生的文章和曾来德先生的书作。

  • 标签: 书法 沈惟 先生 第七期 笔者
  • 简介:经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引自德国的平面构成,明显存在着设计理念落后的趋势,且没有与中国文化艺术达到完美的融合。本文将中国“和合”美学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合到教学之中;结合现代化的数字教学技术,运用可灵活组合的元素和融会贯通的整体教学法;引用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中国式图案、构图、意境等,在保持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以文化为载体,提高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真正走在世界前沿,引领时尚。

  • 标签: 教学新体系 平面构成 中国梦 创新 语境 文化艺术
  • 简介:为推动“科学与艺术”的创新发展,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和四川美术学院承办的“反思·互动·创新——2018第二届‘科学与艺术’高峰论坛”于2018年11月3日在科学出版社举行,探讨科学透视艺术、艺术助力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融合发展现状的反思、艺术与科技创新方法论等议题。

  • 标签: 科学 艺术 跨界
  • 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本次展览是以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装饰艺术系在编教师为主要研发团队完成的广东省科技三项计划项目《岭南地域传统工艺技术传承与创新》成果汇报展。该展览包括历史沿革、教师创作、社会应用三大部分,其以空前的规模展示了该系新老教师200余件重彩、岩彩、漆艺、纤维、陶艺、金工等平面、立体材料艺术创作作品及其存环境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实践作品。材料众多,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它充分展现了装艺系在50年中传承与创新的现状及充满活力的发展未来。

  • 标签: 广州美术学院 传统工艺技术 艺术设计系 教师作品 装饰设计 设计学院
  • 简介:广东地区在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装饰艺术系的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下,有这么盛大的展览的开幕,我觉得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大事情。因为人民生活提高了,我们的设计艺术、工艺美术都是要为千家万户、为全社会所迫切需要的。我们培养这么好的人才,老师们也辛苦了,今天能看到一个很圆满的展出是最高兴的事。广州美术学院很多事情走在我们的前面,我觉得这一点,在北京的美术院校,相比之下还是不够的,这一点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广州美院是走在最前面。这一点我不仅在这儿看到,我在很多地方,包括在国外也看到,潮州的木雕、石湾的陶艺、刺绣、剪纸,我们在工艺美术的方方面面,广州都是走在前面,面向金融市场,这个市场很大。因为广州最早提出了设计学科,所以我们对建筑的美化装修,也是集美组在全国最瞩目。现在整个的工艺美术的传承,最重视也是广州美院,领先领跑,

  • 标签: 广州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传统工艺技术 艺术设计系 教师作品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