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88年6月22日,微山县府办公楼基建工地发现7座砖室墓和石室墓,可惜在施工中均遭破坏,据工人介绍,有单室砖墓3-4座,双室砖墓1座,双室墓中间有隔墙,东西向.铺底砖砌成人字形.有1座石室墓,正北向,宽82、深60厘米,长度不明.有1座花纹砖砖室墓,被全部挖掉.我们捡回几种墓砖.花纹砖二种,一种长35、宽13.7、厚6.5厘米,一面饰粗绳纹,另一面为素面,侧面有纹饰:中间双圈,中心呈凸形,圈外八出纹,左右饰菱形纹(图一).另一种长29、宽14、厚6.5厘米,两端饰花纹,和第一种砖侧面的双圈八出纹同样(图二).楔形砖,上宽23.5、下宽18、厚6厘米.扇形砖,上下均呈弧形,上宽29、下宽24、厚6.5、高20.5厘米.我们收回了出土文物,双室墓出土陶器有罐(1件,灰陶,盘口,束颈,鼓腹.高24.5、腹径

  • 标签: 东汉墓 微山县 花纹砖 双室墓 红陶 腹径
  • 简介:近年来,随着南京等南方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深埋地下的六朝瓦当纷纷重见天日。这些瓦当的出土,对了解六朝瓦当的类型、时代特征及相关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缘和条件。

  • 标签: 瓦当 六朝 出土 南京 城市建设
  • 简介: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白狄族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史称乐舞繁荣,但史不完续,今人不得其详。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山国古都出土的乐器及其所蕴涵的音乐文化信息予以简要探讨。

  • 标签: 中山国 音乐文物 音乐史研究
  • 简介:<正>一九八一年,修建武当山公路时,在紫霄窝发现一处窖穴出土一些重要文物,其中尤以玉简一枚,金龙一条为最珍贵。一、玉简一枚:为白里暗绿色石质,因长期埋入土中,出土后呈灰黑色,正反均刻文字,刻字楷书工整,字细如芝麻点,雕刻极精。长29,宽7.5,厚1厘米。内容为朱元璋第十二儿子湘王.为启修太晖观特向武当山这座道教灵山请示的。全文如下:

  • 标签: 朱元璋 燕王朱棣 建文帝 武当山 文字 年号
  • 简介:楼兰出土的汉文简纸文物的重见天日.震惊了世界,引起了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楼兰及其相关问题的探索和讨论。楼兰文书的出土,是本世界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是研究丝绸之路交通史和我国魏晋时期历史,文字语言和书法艺术不可多得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出土 汉文 考古学 丝绸之路 文物 学者
  • 简介:本文对曹操高陵刻字石牌与汉画像石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评论,指出了它们与同时代经典作品之间的异同关系,并对书风在大格调一致前提下受创作状态影响而出现的个体变势进行了针对性描述。

  • 标签: 曹操高陵 书画遗迹 艺术风格
  • 简介:出土的简牍帛书材料中,包含了很多涉及医学的类容,除了马王堆古医书,武威汉代医简等这样大宗的外,还有很多涉及医学的只言片语散布在众多的简牍当中。对马王堆古医书,武威汉代医简等大宗医书的研究是相当深入的。但是对其它散见涉及医学的简牍却重视不够,我们也应该要重视这部分材料,对其也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楚简 秦简 汉简 散见涉医简 研究综述
  • 简介:<正>墓志一:1982年10月在扬州市城东公社沙口大队东庄生产队一条宽1米的沟内出土.墓志埋深1.5米,出土时志盖相合侧立.从埋藏情况看,应为残墓.墓志盖44厘米见方,厚5厘米,志身41厘米见方,厚8.5厘米.盖篆刻“唐故汝南周府君墓志”三列.铭文楷书,23行,543字.时代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9年).(见图和附录)墓志二:1984年12月发现于扬州三元桥三元新村玻璃厂宿舍基建工地的一座唐残砖室墓中.该墓只存东端,正东西向,平面作腰鼓形,残长1.0、宽0.6~0.8、残高0.3米.墓壁平砖砌筑,有铺地砖三层,横向平铺,皆用长32.5、宽16.5、厚3.5厘米的小青砖铺成.墓内出土茶绿釉瓷碗一件,直壁,平底,施釉不及底,碗内有许多支烧点,制作极其粗糙.墓志盖44.5厘米见方,厚7厘米,中间篆刻“任府君墓志铭”二列.志身44.5厘米见方,厚9厘米,铭文楷书,25行,601字.时代为咸通九年.(见图和附录)

  • 标签: 唐墓志 墓志铭 扬州 楷书 茶绿 烧点
  • 简介:新疆是中国近现代丝织品考古的重要发现地.其有利的自然条件使织物保存至今仍然色泽如新,很多丝织品已成为中国迄今仅存的实物标本。据出土物考证,新疆在东晋末年已能生产丝锦。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其与中原及波斯地区交流也更加频繁。从近现代考古出土的织物来看,不仅有浓郁的新疆本土特色,同时也有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以及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 标签: 出土物 新疆 织物 中国近现代 色彩 中原文化
  • 简介:宋代是我国陶瓷烧造的鼎盛时期。宋代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生产的基础上,创烧出独具风格的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为“青白瓷”或“影青瓷”。

  • 标签: 青白瓷 宋代 出土 鼎盛时期 景德镇窑 青瓷
  • 简介: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 标签: 泗水国泡桐木材 饱水木材 泡桐 木材成分 含水率 干缩特性研究
  • 简介:桂林出土的明代瓷梅瓶为数不少,品类较多,且有各个时期的作品。这些梅瓶不仅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明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水平,而且体现了明代社会和靖江王府内的等级制度,是研究我国陶瓷史、明代藩王史和桂林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史料。

  • 标签: 出土 明代 地方历史 靖江 史料 珍贵文物
  • 简介:一九八二年六月底,吉林省九台县卡伦公社十里生产队社员在翻地时,出土一起金代窖藏铜钱。这批铜钱盛于一铁锅内,锅口朝上,无遮盖物,锅口离地表约八十公分。铁锅在出土时被砸碎摈弃。铜钱总重330余斤,计31180枚。其中26463枚,钱文字迹清晰可辩,余均粘连残断。铜钱不分大小,混杂放置,无穿绳痕迹。同年七月二日,吉林省博物馆派员实地考察,并将该批铜钱运回省馆入藏。

  • 标签: 钱文 宋元通宝 开元通宝 九台县 吉林省博物馆 铁母
  • 简介:全文主要依据考古调查、发掘记录对明朝封藩洛阳的伊王、福王及其后裔作了一些考证和研究,颇具资料价值。

  • 标签: 墓志 明藩洛阳王 考古工作 明朝
  • 简介:洛阳公布的西晋墓有百余座,出土钱币万余枚,包括两汉、王莽、三国时期,主要有半两、五铢、大泉五十、货泉等,具有种类多、总量少、选择性强的特点。结合文献可知,西晋时期钱币广泛用于俸禄、税收、赏赐、交易等。

  • 标签: 洛阳 西晋墓葬 钱币 流通
  • 简介:<正>1987年5月5日下午,我校西山体育馆基建工地,发现古代砖室墓一座,因墓室已被损坏,故其年代不详。墓室中随葬品不多,主要是一面圆形带柄铜镜,此镜直径为14.5cm,厚约0.3cm,柄长、宽各为12.5cm和3.6cm,

  • 标签: 西山 砖室墓 随葬品 柄长 北宋 铜镜
  • 简介:在我国西北新疆、青海等地,由于气候干燥,终年缺雨,容易在墓葬中保留一些植物性遗物,如木器、纺织品、食品等,其中也包括钻木取火工具。钻木取火工具是怎么取火的,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现在根据民族调查所见的取火方法,对考古发现的取火工具作一个解释。

  • 标签: 取火工具 考古发现 出土 取火方法 民族调查 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