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不久前,苏联进步出版社出版了莫斯科大学英文教授瓦伦丁娜·伊瓦雪娃的著作《论二十一世纪文学的发轫》。伊瓦雪娃认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里,很多作家对哲学问题产生了高度的兴趣。伊瓦雪娃指出,哲学小说、带哲学倾向的小说和哲理剧是今天许多西方国家的主要文学类型之一。即使那些不能被称为哲理小

  • 标签: 莫斯科大学 哲学小说 文学类型 哲理剧 国家文学 哲理小说
  • 简介:戏剧艺术的群体性与仪式性特点,决定其可以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文化凝聚功能,并产生关于城市的"共同体"意识,增进城市的文化认同感。注目戏剧如何在当代城市化转型中发挥其构建文化认同,也就有助于理解当代"城市"共同体想象的机理。

  • 标签: 戏剧 城市文化
  • 简介:<正>由段若非主编的《当代思潮》杂志于今年2月20日创刊。创刊号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了揭露和批判。首篇评论员的文章《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和开放》认为,全部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关系。这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自由化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文章简要地回

  • 标签: 当代思潮 新创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基本原则 规范改革 正确理解和把握
  • 简介:王昌龄近三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近二十年是在迁谪中度过的。贬谪生活对他的诗歌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四个方面切入,阐明迁谪经历在其诗歌中留下的痕迹,从创作心态的变化中总结诗歌特色。

  • 标签: 王昌龄 贬谪经历 诗风 变化
  • 简介:在诗之旅中,曾有云留下了一段长长的心血与汗水凝结成的足印。一部《曾有云诗选》,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生命的里程碑。要深刻了解一个诗人,必须沿着诗人的人生轨迹,认真地一一解读他各个创作阶段的诗歌作品。到目前为止,曾有云已出版九部诗集,分别是《东风集》、《血凝的红豆》、《金质响箭》、《秋恋》、《人生是爱》、《痴语》、《送你一个明天》、《失眠的芦笛》、《翡翠相思鸟》。这部《曾有云诗选》,是从以上九部诗集中选出的精华之作,还有一些是单篇发表过或未发表过的作品。作者不是专职诗人,长期在行政部门担任繁忙的领导工作,写诗多是在别人午休的时候,数十年来为诗呕心沥血。“诗余向政,政余赋诗”是对他较恰当的写照。诗人自言:“诗人的每一个细胞是一个难字。

  • 标签: 诗歌作品 生命体验 山水意识 哲学化 树桩盆景 哲学意味
  • 简介: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因此他们的诗作展示了一种演绎、变化了的现代主义理念。

  • 标签: 朦胧诗歌 朦胧诗人 现代主义
  • 简介: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是对女性发展空间的探索,反映了其所生活的时代妇女遭受压制的现实,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尴尬和困境。她质疑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敢于挑战现实,探索人生。她的诗歌崇尚自我,追求独立,映射出女性主义意识,标志着女性诗人追求自我,从自我禁锢走向自我觉醒的历程。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意识 诗歌 觉醒
  • 简介:首先对“网络诗”的概念定义进行一番确定和梳理。双引号“网络诗”的外延是大于没有双引号的网络诗(仅仅指在网上创作、流通,读者或评论家在网上欣赏评论的那一类)的。在当下时代语境里,“网络诗”更多指的是带有网络气息的诗歌

  • 标签: 网络文学 “网络诗” 互联网技术 传播方式 民间诗歌
  • 简介:穆旦是"九叶诗派"的重要诗人。晚年的他身处逆境,在被剥夺了创作权利的情况下,仍笔耕不辍,开创了创作生涯的第二个高潮。诗人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首诗《冬》极具代表性,通过对其解读,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 标签: 穆旦 诗情 宽广 人格
  • 简介:当代文学通过多种途径与经典发生关联——大相径庭的阅读体验,变化纷呈的作品清单,层出不穷的理论冲突,数不胜数的学术问题。这些途径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特殊时代相互交织,使“经典”成为最为混乱的文学话语场之一。同时,却也清晰地宣示了当代文学经典产生的困窘和无望。

  • 标签: 当代经典 道德 当代文学 阅读体验 学术问题 “经典”
  • 简介:当代小说政治意识漫论李运抟在中国,像梁启超那样看重小说之功用者,怕确实少见。他那篇众所周知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竟断定“欲新”国民、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业、人心、人格等这些极重要的社会存在,就不可不“必新小说”。这还不说。梁先生竟还以为欧洲...

  • 标签: 政治意识 当代小说 极左政治 政治小说 政治生活 文学与政治
  • 简介: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和评论中常常可见“当代意识”、“现代意识”或“时代意识”之类的词。什么是当代意识?是不是当代人所有的意识都是当代意识?是不是自称用了“当代意识”的创作和评论都是有当代意识的作品?究竟如何对“当代意识”作出科学的、接近实际的、比较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牵动全局的实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艺发展方向。贯穿这些认识,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当代意识与文艺创作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当代意识与意识形态按照马思主义观点,要认识文艺创作中的当代意识,当然离不开意识形态性质。尽管文艺有其特殊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一切意识形态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客观实践规定性,对文艺都是适用的。这是因为,人之成为艺术的对象,不是作为生物的存在,只有人和人的一切生命现象的社会属性,才是审美再现的客观基础。这就是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并且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的缘故。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论证这一点时,他们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 标签: 当代意识 文艺创作 社会主义文艺 客观实践 时代意识 精神现象
  • 简介:在近年来的当代小说中,文学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开始越来越引人关注,与此相关的话题也曾引起诸多讨论。习近平同志在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的讲话中,非常明确地谈到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其中当然也隐含着对于当代文学的批评。习主席谈到,“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 标签: 历史叙事 当代文学 想象空间 文学家 艺术家 当代小说
  • 简介:本文从文学形象发生演变的历史来考察文学形象形式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特别关注形象形式变化的原因。具体地揭示了古典文学形象形式构成的八种元素及其特征,进而考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形式特征及其演变,注重从历时性揭示其变化,从共时性比较分析其形式特征差异。同时还从艺术视知觉心理和话语符号学维度深入揭开现代文学形象形式特征的复杂构成。

  • 标签: 文学形象形式 重叠影像 矩阵形式 元形式 话语形象形式
  • 简介:针对目前美国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文化研究热和跨学科研究泛化现象,本文追根溯源,考察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当代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变革,指出其开拓比较文学新研究领域的意义,及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上的不足,探讨导致学科危机的内外在原因。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界。美国比较文学一直担当了先锋的角色,但在开拓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科身份意识和学科理论建设意识,因此出现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主体的失落和学科泛化现象。美国比较文学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其探索之道和经验教训,为中国比较文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促使我们思考自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不足。

  • 标签: 美国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跨学科研究 研究范式 文化研究
  • 简介:A“当代中华文学”一词的提出,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对当代文学学科进行深入反省的一个结果。“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驶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上世纪90年代起,有关当代文学学科危机的言论便不时出现。进入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在持续。杨匡汉近年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在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它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

  • 标签: 中华文学 文学史教材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学科 语境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