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浅谈我国现在教育弊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浅谈我国现在教育弊端

刘莹莹

(临沂大学,276000)

摘要:夸美纽斯的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针对当时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诸多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许多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原则。直至今天,孩童教育仍存在着诸多弊端,尤其是当今中国“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遏制了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教育适应自然;夸美纽斯;我国应试教育制度弊端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含义:

提起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大家就会想起夸美纽斯的一系列的教育观点,这个原意味着:

一是用夸美纽斯自己的话来说:“教导的严禁秩序应当以自然为借鉴,并且是不受任何障碍的。”他所认为的自然是指最原始的状况,[1]“是指普遍的神的预见,或不断在万物身上发生的一切作用的神的仁慈的影响。”并以[2]“凡事都要追求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为格言。这种自然也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基本原则。

二是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夸美纽斯反对强迫学生。他认为一切生存的事物,是凭借其自然本能情况而生存的,如果加以阻碍就会导致他们的痛苦甚至死亡。他言道“强迫学生学习的人,就是大大的害了他们。”儿童虽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其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且独立存在不以外界而转移。所以同时他还秉持着儿童是一个自然实体的观点,教育在遵循自然的法则的同时,更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即儿童的天性。

三是教育要向自然和实际事物学习。夸美纽斯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当时的人文主义的感觉论基础上的,是当时知识分子批判经院主义和宗教神学尊崇虚无神灵远离现实和只重空洞说教的一把利器。众所周知,欧洲中世纪是封建神权和王权统治达到顶峰的一个黑暗时期,当时寺院式的学校教育中的课本知识十分有限,其思想观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这样的学校教育将儿童对于知识的学习束缚在了狭隘的课本里,完全远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久而久之这样的教学越来越不满足生活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夸美纽斯的理论顺势而生,他强调学生的自我能动感官作用,认为和自然以及社会相关联的常识最为重要,要求学生从实践和实际中学习有用的知识。他认为:“任何知识都不应该根据书本去教,而应该实际指正给感官和心智,”因为“事物是主要的,而文字只是偶然的.事物是本体,而文字只是衣着而已。”通俗一点来说,拿一个苹果做比喻,事物是果核,而文字是果壳或果皮。

二.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现代教育问题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提出的是介于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但是直至今天,我们难以否认,夸美纽斯笔下那种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黑暗的教育体制依然存在。尤其是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应试教育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有人曾批评我们的教育中“没有儿童”我们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虽片面但也不无道理。

首先,“以考为本”是我从小打大“受益”最大的弊端。我认为,课本上常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体制下难以真正落实到教育上来,别提全面发展了。以考试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考试制度的重要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分数够高才是硬道理,从家长到老师,从老师到学生,每个人紧盯的是什么呢?是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兴趣培养吗?是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吗?不,是试卷上的分数,那个数字代表了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的天赋兴趣萌芽被早早扼杀在摇篮里,因为那在大多数老师家长眼里那就是不务正业,就算很多人认为他们从小到大死记硬背的那些知识是终生用不到的。但一考定终身,为了好的分数全国高中都在不择手段地竞争,全国有名的衡水中学就是高考体制下的产物,大学的高低贵贱也是在考试分数面前排队。我们再看看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都是来自课本的死知识,内容多且复杂,老师和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实践得真知,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也只能是课本里学生必背考试要考的两句诗,除此之外无任何意义。

在这种过分关注知识的考试体制下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们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可谓极其充分,白天课程满满,晚上作业繁重,没有丝毫个人时间,甚至作业多到需要熬夜才能做完,要知道,他们本应是一群洋溢着青春模样的孩子,而现在有的他们为了所谓的成绩有的整日无精打采,眼底青春光芒消散,似乎成立了一台学习的机器。

园丁原本应遵循植物自然的生长规律来培养其茁壮成长,正如夸美纽斯所言[3]“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极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可是在如斯教育体制下,老师也难免选择去注重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的培养,分数也难免成为老师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在高考体制下,更多追求分数的“全面发展”。对于某些在个别方面有天分的学生,抱歉,你的总分数不达标,很难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甚至你的天赋兴趣因和成绩冲突会遭到老师家长的打压。尤其在现在的中国,虽说不断提倡改革大班额制的授课制,但在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度实施起来相当有难度。这也使很多老师很难做到一视同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谓“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这与夸美纽斯所提倡的教育是相悖的。

三.教育改革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实行多年以来,不少的专家教师已认识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书籍呼吁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针对诸多问题也提出了部分有效措施。例如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首先,考试的选拔作用应淡化,增强考试作为检查教与学得失的评价功能。其次,题目数量应减少,内容趋于科学化,重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实行教学改革,改革被动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想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至于教师这方面,要时时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等。

当然教育改革的步伐并非一蹴而就的,近年来我国领导人和教育家越来越重视教育这方面的问题,针对一些情况颁布了系列政策进行了整改。正如夸美纽斯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一步步慢慢完善的。

四.总结

综上,让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必须重视儿童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那是片面不正确的,善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其次,家长学校都应关注儿童的世界,走向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本是天真烂漫丰富多样化的,所以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把儿童禁铜在狭小的学科世界里。主动适应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被动教育转变为主动教育,课程设置接近儿童生活,关照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将其融入人类生活经验。我们所要教育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需要真正贴近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教育要尊重儿童生命的整体性。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生命体,他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一个认知体,而要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

注释:

《外国教育史》陈峰主编P252第三节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关于儿童和教师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P13

[2]《大教学论》P205

[3]《大教学论》P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