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初探--浅析《大学或问》与《大学问》中的“格物”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格物”还是“格心”,可以说是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分歧的核心。朱熹解释“格”之义的弊端,在于几乎否定了认识主体面对感知对象之后的主动挑选过程,王阳明则对“格”的意义进行了扩充。朱熹将“格物”之“物”视为“事”,而“格心”“正物”在阳明心学之中是一组近似的概念,都表达着对主体意向行为的自律调整。在符号学看来,“格物穷理”虽然对应了符号接收过程的开始,却可能在中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内在包含了“正心诚意”两种有区别的符号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生成的“格物”双向过程。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2014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