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的饲养与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蛤蚧又名仙蟾、大壁虎,是市场上紧缺的一种贵重药材。一、生活习性蛤蚧常栖息于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是一种食肉性动物,以捕食活的昆虫为主。蛤蚧视力差,怕强光,白天一般伏卧不动,夜间活动频繁,特别是夏天最为活跃。入冬以后,在温度低于13℃时,蛤蚧即进入冬眠状态,到第二年温度升高到15℃以上时开始活动,17℃-18℃时开始吃食,22℃-30℃时最为活跃,摄食旺盛,活动觅食时间多在黄昏后。二、繁殖蛤蚧出蜇寻食后,1个月左右开始产卵,雌蛤蚧在产卵前用脚把产卵的地方扒得很干净,待能粘住卵时才产卵。雌蛤蚧每次连续产卵一对,卵如中指般大小,卵刚排出时壳是软的,半小时后变硬。卵变硬前,雌蛤蚧守候在卵旁,防止雄蛤蚧和其他动物将壳咬破。蛤蚧每产一对卵,约隔50天又生一对卵,一年可生4次。蛤蚧卵不需要孵化,在湿度适宜的情况下,控制温度在30℃-33℃时,约70-80天即可孵出小蛤蚧。若秋冬产卵,需到翌年夏天才能孵化出蛤蚧。因此,为提高蛤蚧的成活率,降低死亡率,缩短孵化期,可将待产卵的雌体养在笼内,并用纸格隔开,纸格内贴一层薄纸,供蛤蚧产卵。笼内供以饮水,笼外遮光,使蛤蚧能安全产卵。然后扯下薄纸取卵,在一定温度下孵化。初生后的小蛤蚧约6厘米左右,为避免雄蛤蚧的追咬,应放在小铁笼内单独饲养,地方可在蚊子较多的地方让其自行采食。待养到手指头大小时,才开笼进行大群饲养。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脱贫与致富》 2001年3期
出版日期 2001年03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