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职员群体规模与流动研究(1925—195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教职员是大学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力量,其规模与流动水平不仅与大学办学成效密切相关,甚至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高教和人才培养水平。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为个案,通过交叉比对并量化分析历年该校的《教职员录》等史料发现:一方面,清华教职员存在着高流动性。多数的助教、教员等初级教师,因需要出国留学或进修而离职,体现出追求上升的整体和规律性流动;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和1952年的"院系调整"等重要外部性政治、军事事件更几乎造成了教职员群体的大换血。另一方面,若排除外部政治等因素,教职员的自主性流动相对有限,校方发起的辞退更是少之又少。总体而论,在高职业流动性的表象下,清华大学也拥有稳定的核心骨干教职员群体,并在二十多年里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新老学者学脉赓续、薪火相传的状况,这为理解民国清华的办学经验提供了新视角。
作者 梁晨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教育学报》 2018年5期
出版日期 2018年05月15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