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130-01摘要目的对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55)与观察组(55),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到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作者 梁杰
出处 《健康必读》 2015年7期
关键词 疗效比较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外科疾病,如果该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康带来严重影响,当前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55)与观察组(55),对照组的55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5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3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928.64)岁,其中15例患者为腹股沟直疝,40例患者腹股沟斜疝,7例患者为双侧腹股沟疝,48例患者为单侧腹股沟疝 观察组的5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女性患者,49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4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089.16)岁,其中14例患者为腹股沟直疝,41例患者腹股沟斜疝,8例患者为双侧腹股沟疝,47例患者为单侧腹股沟疝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手术开展治疗,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皮肤消毒之后,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取常规疝切口,将患者的皮下组织 及腹外斜肌腱膜予以切开,对其上下缘予以充分的游离,将患者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予以暴露,男性实施精索游离,女性不需要进行子宫圆韧带的游离,在找到患者的疝囊之后,对患者的疝囊进行游离,在将小疝囊直接进行剥离切除之后实施高位结扎,对于比较大的疝囊,需要对其进行横断剥离直到疝囊的颈部,然后对疝囊实施高位结扎,然后将切口进行逐层的闭合[1]。
出版日期 2015年07月17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来源期刊

健康必读

相关关键词

疗效比较 传统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外科疾病,如果该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康带来严重影响,当前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临床治疗手段,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55)与观察组(55),对照组的55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为女性患者,50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3岁到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928.64)岁,其中15例患者为腹股沟直疝,40例患者腹股沟斜疝,7例患者为双侧腹股沟疝,48例患者为单侧腹股沟疝 观察组的5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女性患者,49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4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089.16)岁,其中14例患者为腹股沟直疝,41例患者腹股沟斜疝,8例患者为双侧腹股沟疝,47例患者为单侧腹股沟疝 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疝修补手术开展治疗,对患者实施常规的皮肤消毒之后,对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取常规疝切口,将患者的皮下组织 及腹外斜肌腱膜予以切开,对其上下缘予以充分的游离,将患者腹股沟韧带及联合腱予以暴露,男性实施精索游离,女性不需要进行子宫圆韧带的游离,在找到患者的疝囊之后,对患者的疝囊进行游离,在将小疝囊直接进行剥离切除之后实施高位结扎,对于比较大的疝囊,需要对其进行横断剥离直到疝囊的颈部,然后对疝囊实施高位结扎,然后将切口进行逐层的闭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