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式对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分析0~Ⅲ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对5年总生存(OS)率和5年无瘤生存(DFS)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普通外科二病区治疗的209例0~Ⅲ期TNBC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与患者5年OS率和5年DFS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TNBC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与患者5年OS率(χ2=52.615,P<0.001;χ2=17.329,P=0.001)和5年DFS率(χ2=55.112,P<0.001;χ2=18.816,P<0.001)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TNBC患者DFS(HR=3.637,95%CI为2.146~6.164,P<0.001)和OS(HR=3.545,95%CI为2.091~6.009,P<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的TNBC(n=118),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全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97.6%、97.7%、91.4%、100%,5年DFS率分别是97.3%、94.3%、85.8%、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369,P=0.338;χ2=3.868,P=0.276)。行新辅助化疗患者(n=106)与行辅助化疗患者(n=80)5年OS率分别为74.5%、91.1%,5年DFS率分别为73.6%、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P=0.034;χ2=4.683,P=0.030)。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分期更晚(χ2=35.314,P<0.001)。相同临床分期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的5年OS率和5年D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新辅助化疗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部分缓解(PR)和病情稳定(SD)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100%、75.8%、57.1%,5年DFS率分别为100%、74.5%、5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6,P=0.006;χ2=10.399,P=0.006);pCR患者和PR患者相比,5年OS率(χ2=4.238,P=0.040)和5年DFS率(χ2=4.525,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R患者和SD患者相比,5年OS率(χ2=8.163,P=0.004)和5年DFS率(χ2=8.509,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R患者和SD患者相比,5年OS率(χ2=3.931,P=0.047)和5年DFS率(χ2=3.896,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分期是0~Ⅲ期TNB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对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的患者,行保乳+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全切+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改良根治术以及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预后相当。相同临床分期的患者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预后没有明显差异,但新辅助化疗获得pCR或者PR的患者能够获得较好的生存。
出处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22年01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