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深邃博奥的哲学思想,并非"唯心"、"消极"、"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以唯物、积极和代表平民阶级为主导,唯物之中有唯心,唯心之中有唯物;积极之中有消极,消极之中有积极;且着眼于整体的人和人生中不利的一面,大致属于弱势群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儒道两家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各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 标签: 《庄子》哲学 唯物 积极 平民阶级
  • 简介:战国中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各种生态问题,使一些学者对其意义与边界进行反思。庄子是这一思潮中态度最为激烈者。他以本源性的直观的思想方法为出发点,对从人的欲望出发的理性计算性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其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对经济发展如何产生了破坏自然、分裂社会、奴役心灵的消极作用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探讨了以"不益生"为经济发展目标、以"技进乎道"为技术应用原则、以"游"为职业态度等为要点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理想途径。庄子对古代中国的山水旅游、园林建筑、工艺美术设计等直接经济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当代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生态 经济哲学 庄子 直观
  • 简介:一般说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哲学家,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思想体系。例如,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形成了一个人本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则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说毛泽东是一个有成就的哲学家,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但是,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问题,至今还缺乏认真研究。即使有谈到其体系问题的,也只笼统地说:“毛泽东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是这个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第1—2页,杨春贵、万井容主编,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这实际上并没有指出它有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毛泽东哲学思想究竟有没有一个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体系问题 领导哲学 《矛盾论》 费尔巴哈哲学 《实践论》
  • 简介:福斯特小说的人文主义思想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其宗教哲学思想更惹人注目。《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杰出的作品,亦为宗教哲学思想之典范。小说表面上叙述的是伊斯兰教、印度教及英印人基督教三种宗教的建筑、教徒、习俗及文化冲突,实际上却体现了福斯特小说创作历程中经历过挣扎与徘徊这样一种两难的哲思,这种宗教哲学思想探索集中体现在对待东方宗教的客观书写态度与潜意识中的西方中心论立场、对英印人基督教的嘲讽与最后仍将救赎的重任寄托于基督教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书写。

  • 标签: 福斯特 宗教哲学思想 印度之行
  • 简介:近年来,在理论界、思想界刮起了一阵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歪风,肆意攻出、诬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胡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时”,“要彻底批判毛泽东思想”。影响所及,一些人、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和青年干部,产生“厌学”情绪,逐步失去了精神支柱,丧失了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而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所俘虏,卷进了动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毛泽东哲学思想 模糊认识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毛泽东思想 中国
  • 简介:刘述先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面对日益分崩离析的现代哲学,他反其道而行,极力主张恢复中国传统哲学的睿识,在此基础上建构系统哲学,获得一种"全观".这种"全观"不是封闭的、自圆一致的,而是开放的、创造的,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理一分殊"的现代阐释所把握的.

  • 标签: 刘述先 系统哲学 "理一分殊" 西方哲学 "第三代现代新儒学"
  • 简介:江泽民政治哲学思想是江泽民政治理论的浓缩与升华,是其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哲学抽象与概括.政治本体论、政治价值论、政治认识论、政治方法论与政治目标论构成了江泽民政治哲学思想的科学内涵.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多维性是江泽民政治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江泽民政治哲学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政治学的现代转换和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积极扬弃.

  • 标签: 江泽民 政治哲学 理论特色 人民民主 执政能力建设 中国共产党
  • 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迄今为止,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儒家文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掘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

  • 标签: 儒家文化 现代价值 文化传承
  • 简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开辟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批判的革命道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列宁、毛泽东通过对俄国军事封建社会、对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批判,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邓小平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一根本,对教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无情批判,把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标签: 邓小平 哲学 现实批判
  • 简介:警察体育教学中渗透哲学思想,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符合当前公安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形势。有利于学生提升对公安实践工作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公安工作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智慧启迪,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警察体育课程的发展。渗透哲学思想要适度,要理论与公安工作实际相联系,要重在育人,要注重实效,要突出授课内容的主次。研究目的旨在为培养全面型、复合型警务人才提议建策。

  • 标签: 哲学思想 警察体育 教学 渗透
  • 简介:陈献章和惠能是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岭南思想家,两者之间的哲学思想有区别也有太多的相似性。就区别而言,主要体现为对终极价值认同的差异,一个走的是入世的心学之路,一个是即入世又出世的禅学之路。就相似而言,主要体现在心性论和修养论方面。两者的相似性证明了陈献章确实受到惠能的影响,尽管陈献章似乎从来没有提到过惠能。

  • 标签: 陈献章 惠能 价值认同 心性论 修养论 境界论
  • 简介:作为古人的一种刑罚观念,"刑期于无刑"强调通过刑罚来强化教化以最终废弃刑罚。这种观念有着"有中生无"的哲学韵味,它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强化道德教化,强化轻刑化和行刑教育化,以及"死刑期于无死刑"的启发。

  • 标签: 刑期于无刑 道德教化 轻刑化 行刑教育化 死刑
  • 简介: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是马克思的遗产,是人类的思想财富。对历史科学的探索.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都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的构成。正如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观有其形成、成熟和发展一样,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同样经历了探索、形成和发展等时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仅明确了历史是现实的历史;而且还发现了历史演进的机理,即生产与交往:甚至首次明确地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科学论断。

  • 标签: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生产与交往 世界历史
  • 简介: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宪法学界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即不能单独的移植和研究原生于西方价值系统中的“constitution”,而应该在当下的现实社会中构建中国的“宪法”.也有学者看到中国人在接受宪法概念和理论时把西方宪义转变成为国人所接受的范畴.这种词与物的不对应影响到我们对宪法的认识与相关制度设计.笔者也坚持这种思考角度,并且认为:如果把西方宪法界定为关心秩序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知识体系和制度设计的话,那么在古代中国文化语境中,也一定存在着某种知识和制度,它解释了人类秩序的产生和状态,回答了个人为什么在社会、国家等秩序现象中生存以及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它应该是一套与自己民族文化和历史语境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尽管它可能未能抽象出西方式的尊严、理性、人权等范畴,尽管它回答问题的思路可能与西方文化中的解读有着天壤之别.这种知识赋予了我们在社会、国家等权力组织中生活的方向、勇气和自信.

  • 标签: 宪法知识 中国人 分析工具 文化重构 哲学思想 语境论
  • 简介: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苏格拉底是最令人仰视的一位。他崇高的品行、完美的人格以及对法律的尊崇,象一束圣火,指引、照耀着后世真善美的追随者。

  • 标签: 苏格拉底 正义 以恶报恶
  • 简介:德国哲学家布洛赫的人类解放思想纷繁复杂。在对人类解放实现方式的道路选择上,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哲学的内在反思,试图通过人类内心的希望超越现存,实现人类解放;他既支持俄国社会主义实践,接受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信息",又深度改造传统马克思主义;他用自己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在辩证法中寻找希望,在希望中运用辩证法,卓有成效地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广阔视阈。

  • 标签: 布洛赫 人类解放 希望哲学
  • 简介:邓小平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纲.概括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的重要结论;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实践观和否定观,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形式主义,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体系;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述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等,并以彻底唯物主义者的胸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 标签: 生产力理论 邓小平 哲学思想 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谈话要点》
  • 简介:<正>方以智的認識論(一)关于方以智的认識論問題,侯外庐先生在《东西均·序言》里讲:“在思維与存在的关系問題上,方以智最光輝的命題是薪火的比喩。他說:‘火固烈于薪,欲絕物以存心,犹絕薪而举火也,烏乎可?’<道艺篇>。人类的思維活动,即能思的‘心’,是依存于物质存在的,‘本一气耳,緣气生生,所以为气,呼之曰心’<尽心篇>。这里用薪火来比喻物与心,比古代无神論者以烛火喩形神更为明确,在理論上提高了一步”。在这里,侯先生虽未明确說出方以智是唯物論,但其言外之意很清楚,认为方以智用薪火喩物、心,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可是这样认識是有問題的。第一,我們知道,思維与自然界的关系

  • 标签: 方以智 哲学思想 侯外庐 否定之否定 宇宙观 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