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魏源的生平,对《》的内容、学术渊源及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作了评论,并对《》的版本源流作了考证。

  • 标签: 魏源 《诗古微》 三家《诗》 版本
  • 简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与现代人民诗人陶行知的生活背景、个人阅历、政治理想以及艺术追求本来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笔者认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动乱时代,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前者用世无成耻折腰,归隐田园身心与天游,后者艰苦卓绝办教育,爱满天下死也争自由.他们执意求真,质朴自然,踏破了做人的坎坷路,开辟了写诗的新境界.伟大的魂在于深刻的创造,不拘时俗的叛逆诗人是永远不可复制的,尽管他们的心灵世界的轨迹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历时性差距,但是诗人精神境界获得自由、生命融入自然天地却能够隔代遗传,向着更高层次回归复苏,其益人心智的神韵贯穿着相似的可比性.

  • 标签: 陶行知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新体诗 诗魂 真淳
  • 简介:王友胜先生的一书,是其'居今识,写实追虚'的研究态度和追求学术精品学术精神共同结出的精品,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苏研究接受史著作.著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和历史发展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且卓有成效,因而此书对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本学科的体系和规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本文拟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本书的意义及一些相关问题.

  • 标签: 《苏诗研究史稿》 王友胜 居今识古 写实追虚
  • 简介:表现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登高诗作构成了唐登高的主旋律.它是诗人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的具体呈现.登高的共同意象高台作为寂寞魂的精神见证,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悲秋和荒野的普遍存在形成了登高"悲"的美质.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在寂寞中恪守生命的初衷,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 标签: 唐代 登高诗 审美价值 高台意象 美感特质 政治情结
  • 简介:周末我总喜欢去周边高校转转,于是我联系了在西安长安大学读书的朋友,想请他带我逛逛。朋友强烈推荐我先去参观他们学校的交通馆,他介绍到这是一座反映公路交通科技、交通信息、交通历史的专题博物馆。之前就听说长安大学的路桥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都很有名,所以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交通馆的真实面貌。

  • 标签: 长安大学 专题博物馆 公路交通科技 陈列展览 道路里程 旅游价值
  • 简介: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孔子诗学为代表的早期儒家诗学注重礼与实用性;孟子诗学则着眼于政教性,推动了儒家诗学向经学化方向发展;而荀子诗学强调宗经、圣、明道,标志着儒家诗学经学化的基本形成。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引诗 说诗 经学化
  • 简介: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的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

  • 标签: 毛泽东 人生 新中国 郭沫若 诗人 诗词
  • 简介:飞抵蒲甘登上巴士还不到9点,车子先往蒲甘城外的袅乌市场前进。一路虽然铺了柏油,还是千疮百孔颠颠簸簸。

  • 标签: 蒲甘 风景名胜 文化传统 旅游
  • 简介:宋代蜀中有两位注杜名家,皆为眉州师氏,一是眉州彭山师尹,另一位是眉州眉山师。二位师氏及其注本,宋时就已混淆不清,而不能辨。眉州眉山师,其注多为伪王本《百家注》、无名氏《分门集注》和黄氏父子《补注杜》等所引,对于师的生平事迹,周采泉先生《杜集书录》付之阙如,认为不可考。张忠纲等先生编《杜集叙录》亦交代不详。笔者遍查各种史志和文献,通过钩稽、整理,以期能还蜀人师的真实面貌。

  • 标签: 蜀人 师古 《杜诗详说》
  • 简介:释智圆晚年与西湖为伴,创作了大量以西湖、孤山及酬唱赠答为题材的西湖,内容十分丰富。释智圆采取自注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有着融合儒、佛和倡导教的个性,同时也有宋诗"以议论为"的共性。虽然释智圆算不上宋代一流的诗人,其主要成就亦不在诗歌,但从西湖的发展来看,正是以释智圆为代表的居住于西湖之畔的这一批宋初诗人,开启了西湖诗歌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研究西湖诗词,既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湖文化的发展历史,又可以为推介西湖人文景观、恢复历史原貌提供历史坐标,也可以为进一步扩大西湖的社会传播效应提供艺术媒介。

  • 标签: 释智圆 西湖诗 孤山
  • 简介:本文除了用反切、异读、读若、声训等传统的论证方法,进一步论证了钱大昕的无轻唇音这一古音学说外,更用大量的方言材料对此著名论断予以补证,使此论断的实证更为丰富、充实。

  • 标签: 钱大昕 轻唇音 重唇音 声母 "古无轻唇音"
  • 简介:作为徽州文化中的特色文化现象,徽州庙会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祭祀文化,内容丰富,与戏剧演出、儒学教化、集市紧密结合,极有文化学和旅游开发的价值。

  • 标签: 庙会 祭祀 徽戏
  • 简介:张裕钊终身致力于教育、古文和书法,其诗歌创作亦多有成就.张裕钊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众体兼备;无论是感时伤世、咏史述怀、写景状物、交谊酬唱之作,其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脱俗不凡,颇具特色.

  • 标签: 张裕钊 诗歌 题材 感时伤世情怀 艺术风格
  • 简介:摘要以诗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艺术熏陶,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儒学教育传统,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美学色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整个校园环境都可以变成教环境,让学生在

  • 标签: 诗歌 教育 中小学
  • 简介:日常教学中,低年段童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诗歌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感触的一种表达,语言精练、结构精妙、韵味深远,是最美妙的语言殿堂。作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在低年级诗歌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走进诗歌奇妙的世界。

  • 标签: 低年级 诗歌 教学
  • 简介:<正>“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说而提出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 标签: 诗眼 述评 孟子 说诗 妙悟 句法
  • 简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 标签: 唐代 茶诗 心理需求
  • 简介:今湖北襄阳市,汉水北岸为樊城,汉水南岸为襄阳城。东汉末年,刘表当荆州刺史后,将治所移到襄阳城。襄阳城北的邓县,当时属南阳郡管辖,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邓县境内。所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标签: 襄阳 唐诗 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