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周礼》中的“篆”字,其意义是“装饰美化的图案”,不确。通过对《周礼》本身及注,疏的训释,佐以《诗经》、《说文》以及后代学者的说解。考辨得出《周礼》篆:义不同“图案”,而是“缠绕”的结论。

  • 标签: < > 非图案 缠绕 考辨 书法艺术
  • 简介:根据相关文献,结合出土文物,对画、绩、“后素”的操作程序,助剂等作了阐述,从本源上对“绘事后素”加以论证,以求对其诠释符合历史的真实。

  • 标签: 覆盖力
  • 简介: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世界却又是十分简单的。辩证法认为,宇宙万物,无一不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而存在。古老的东方哲学关于"纯阳不生,纯阴不长"、"怀碍抱阳"等观点,同样深刻地阐明了宇宙万物消长变化是在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中而进行的基本规律。中国绘画,在有限的尺幅中,容纳的却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画家在临池挥毫时,通过有轻有重的笔致,有浓有淡的墨色。有疏有密的布置,有冷有暖的色彩,巧妙地在对比、圆融中揭示

  • 标签: 传统绘画 绘画思想
  • 简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架上绘画领域便出现了一种媚俗化的倾向,尤其是90年代中期,媚俗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媚俗还假扮成一种先锋艺术的姿态,时下,媚俗已汇集为一种潮流,成为了中国当代架上艺术的主流审美趣味。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新媚俗主义”。在《为什么今天的美术展览会如此泛滥》一文中,我曾把这种“媚俗”现象概括为:“空间的表层化、色彩的艳俗化、造型的图式化、符号的中国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其实,这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描述,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显然,“新媚俗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趣味问题,它的出现有着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跟当代艺术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有关,挟句话讲,它不仅意味着艺术处于现代和当代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它也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艺术市场的逐渐发展以及后现代文化兴起后,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的转变和文化的转向时期的重要表征。

  • 标签: 新潮美术 政治媚俗 文化媚俗 图像媚俗
  • 简介:动画,不同于其它画种,不是以单个画面的艺术效果来取胜,而是以整组画面所表现的故事情节来打动观众。画面只是动画的外在形式,而“理性”则是动画的灵魂,贯穿于动画制作的全过程。一、动画的构思,必须建立在理性把握之上动画不是写生,来自客观,再现客观。它源于主观构思,表现构思的意境与形象,并服务理性构思。可以说,它的每一步都是建立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

  • 标签: “理性” 灵魂 动画制作 动漫 艺术效果 故事情节
  • 简介: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她随着中国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当然,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极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贤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将书法由实用的文字逐渐演变并形成为一种艺术。同时,书法艺术的美学思想也在书法由个性到共性、由相对独立到自成体系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了。

  • 标签: 辩证法 王羲之 中国传统艺术 书法艺术 尺牍 文化历史
  • 简介:书法作品中一切游离于点画之外的非具象因素,如何被截获?这取决于主客体相适应的程度,“书道玄妙,必资神遇”(唐·虞世南《笔髓论》)。现在我们就需要把视觉从生理水平跨进一步,让心理因素积极参与书法审美,把书法的创作与欣赏引入非具象领域的深层空间,使书法展现出更广阔的前景。

  • 标签: 非具象因素 书法作品 书法审美 点画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为艺术项目"听的艺术:制作批判聆听行为的声波艺术品"(ListeningArt:MakingSonicArtworksthatCritiqueListening)所设计的一种建构声波艺术的方式:即将声波艺术作为对倾听行为的批判,并刺激人们对倾听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综述——如何将图示理论(schematheory)、内在批判(immanentcritique)和启发式研究方法(heuristicmethods)整合进创造的进程之中,以及对两个艺术作品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的讨论。

  • 标签: 第一个 扬声器 认知图示 艺术品
  • 简介:在参与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的终评工作中,我格外重视优秀作品的推荐。众所周知,四年一届的国展优秀作品是当前书法创作的标杆,其作者则是一时间众人追捧的楷模。树立怎样的标杆,推举怎样的楷模,是评委们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有鉴于此,我在整个复评、终评期间,对入围的两千多件作品,尤其是对入选的近七百件作品,进行了深入品读和反复比对,

  • 标签: 书法创作 书法篆刻作品 入选作品 书法发展 优游不迫 书法文化
  • 简介: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本文拈出“观物”与“观我”、“对待”与“旁通”、“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三对范畴,对其关于书艺之本质论、发展论和方法论的审美理想作了简要考察,认为“辩证”是刘熙载书艺思想最突出的表征,而且刘氏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辩证本性的探讨,较其前人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本文同时指出,刘熙载关于书艺的理想境界是“中和”,而“中和”也是其辩证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

  • 标签: 刘熙载 文同 自觉 学思 审美理想 古典
  • 简介:《艺术与物性》对剧场性的批判[此文为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的导论"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的一个节选部分,是作者在1990年代编辑此书时对1967年《艺术与物性》一文的回顾性评述,呈现了其中要点。《艺术与物性》全文,请参见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张晓剑、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关于我的《艺术与物性》对极简主义剧场性的批判,现在来看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这一批判的细节。不过有些要点值得一说。1.该文主要是通过对三位主要的极简

  • 标签: 极简主义 江苏美术出版社 弗雷 在场性 晓剑 卡洛
  • 简介:《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Bassanio]曾这样抱怨那将决定他命运的三个盒子。每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时,那些外表华美、装饰繁琐的物品总会让主人疑窦顿生,犹豫不决:似乎精美的装饰总是和欺骗结合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给人带来的心理暗示。

  • 标签: 装饰 伦理影响 《威尼斯商人》 批判 新教 心理暗示
  • 简介:造型基础教学是美术学院教学体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培育造型美术人才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十一年的造型基础教学中,一些困惑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绘画的意义是什么?造型基础教学的内核是什么?面对全球化与市场化造型基础的应对之策是什么?

  • 标签: 造型基础 基础教学 辩证 美术学院 教学体制 承上启下
  • 简介:《奴书订》是祝允明非常重要的一篇书学论述,收于《怀星堂集》卷十一“议论”类中。

  • 标签: 祝允明 辩证精神 书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石涛"我自用我法"辩证思想研究,探寻20世纪以来水墨中国画的成长,为打散重排的第三阶段中国画提供理论价值。本文既研究"我自用我法"的现实依据和美学思想,也从辩证角度探讨"自"与"法"对当代水墨中国画坚守与跨越的文化启发。在此,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水墨画的贡献极为重要。这类研究,对传承中国传统笔墨文化,保护并创新艺术文化,推动艺术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真正价值。

  • 标签: 石涛 “我自用我法” 辩证 当代水墨画
  • 简介:激情与理性,是一对矛盾。有激情的人常常不受理性的羁绊,而理性的人又总是难以放开心扉,满怀激情。但在姚永身上和他的作品里,我常常同时感受到这二者的存在。姚永出道很早,大学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91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油画创作研修班毕业。

  • 标签: 理性 激情 内心 中央美术学院 大学毕业 油画创作
  • 简介:本文從儒學視角討論書法與道德的關係。儒家思想提出如下主張,即首先強調藝術家(書法家)必須要經歷一定階段的技術訓練,同時更看重藝術個性養成的過程;藝術創作過程必定也是一種道德行爲,因爲創作中勢必要展現主體觀念意志乃至社會倫理關係,而不僅僅是作者純個體的自適行爲;儒家思想也關注美學與倫理關係問題,否定藝術創作中的單純自足性,強調藝術應該服務于國家社會、契合于倫理與道統。本文從書法藝術的'倫理背景'出發,討論其倫理性的表現——'適當性',即儒學思想中'禮''義'觀念在書法中的反映,以及此背景下'平衡''中庸''中和'諸觀念對書法藝術的影響;再討論'肉、筋、骨、血、脈、氣'等概念及技術行爲與道德行爲、倫理支配之間的關係;最後就'道德評判'對書法藝術的意義進行闡述。總之,書法藝術不能簡單地看作是'純粹形式'的構成,而更是書家個性的集中表現,應被看作是在廣闊社會背景下的主體行爲的發揮與拓展。

  • 标签: 倫理性 適當性 有機形態 道德批判
  • 简介:展示策划是一门跨界综合性的课程,是设计艺术学科中比较常见的课程,一般重在培养学生们对于展示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格外重视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培育,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展示策划的教学也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公共艺术专业的展示策划课,培养的是设计师、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的集合体。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评论家 策展人 艺术家 课程教学
  • 简介:作为近邻的两个东方国家——中国与日本.其文化传统一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反映在绘画上.日本绘画长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绘画逐渐摆脱中国画的影响,开始吸收现代绘画营养以寻求突破口,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建构之路。作为现代概念的“中国画”与“日本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现代绘画的挑战、自我认同的迫切性,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是在创作道路上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两国绘画在20世纪的变革之路比较后指出.尽管中日两国绘画在革新之路上.其民族心理上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自我认同感.但是,二者所经历的实践之路却相殊甚远:20世纪中国画革新走的是一条“反复轮回”之路,并未将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艺术形态作为追求目标,缺乏坚定有力的思想指导,艺术家个体的自由创作随社会浪潮沉浮.显得盲目和无所适从;而日本画所走的则是一条民族化新画风的建构之路,具有清晰的自我体位确认特征.故而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现代审美风格。

  • 标签: 中国画 日本画 变革思潮 传统与现代 轮回 反复
  • 简介:汉泰和维勒特莱是两位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两种不同,但不完全对立的绘画实践。比起单纯的代际相似性,笔者通过对两位画家当时所面临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两位画家的绘画艺术,探寻他们艺术风格背后深层的想通之处,进一步剖析二战后的绘画艺术。

  • 标签: 汉泰 维勒特莱 战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