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顶端移位术在镜影畸形拇指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5例镜影畸形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8个月至5岁10个月。采用将桡侧外形及功能较好手指的顶端,移位至掌骨位置适中手指近端的手术方式重建拇指。术后对患儿进行随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0~15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Kapandji评分(0~10分)评价拇指对掌功能,测量重建拇指的虎口外展角度、拇指长度、对捏功能。采用SPSS 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例重建拇指均存活。术后随访1.5~5.0年,平均3.3年。末次随访重建拇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前、后患虎口外展角度分别为44.80°±4.02°及80.60°±8.02°,拇指长度分别为(9.02 ±1.56) cm及(5.86±0.86) cm,拇指对掌Kapandji评分分别为(3.20±0.84)分及(6.6±1.14)分,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2指,良3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顶端移位术重建镜影畸形拇指,外形及功能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手部畸形 镜影手 顶端移位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儿手部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的瘢痕管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手部先天性皮肤型并指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全身麻醉下给予分指手术,术后采用伸直位分指包扎。切口完全愈合后,配合使用抗瘢痕药物,重建指蹼处使用自粘性软聚硅酮膜,包裹自粘弹力绷带1年,佩戴伸直位分指支具3~6个月。术后随访是否出现并发症、手指外形、外观状态。末次随访时,患儿家属对重建指蹼外形、瘢痕情况及患指屈伸活动进行满意度评价;采用美国手外科学会制定的总主动活动度(TAM)评估标准评定患指屈伸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术后瘢痕评分。结果共纳入28例患儿,男12例,女16例;年龄12~34个月,平均18.3个月。左侧14例,右侧10例,双侧4例;中、环指并指16例,环、小指并指9个,示、中指并指5个,拇、示指并指2个,共32个并指。术后随访13~36个月,平均28.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早期无感染、血运异常等并发症,手指外形、外观状态较好。自粘性软聚硅酮膜使用过程中有2例患儿局部出现皮疹,经脱敏治疗好转后,继续正常使用。患儿家属对重建指蹼外形、瘢痕情况及患指屈伸活动均满意,满意度100%。TAM评估标准评定患指屈伸功能:优28例,优良率100%。VSS术后瘢痕评分:27例≤4分,1例5分。结论幼儿手部先天性并指畸形术后切口愈合后,采用抗瘢痕药物,包裹自粘弹力绷带,佩戴伸直位分指支具等方法可有效防止术后瘢痕增生,更好地巩固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并指症 手畸形,先天性 上肢畸形,先天性 手指 矫形外科手术 瘢痕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