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10MWT和FAC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BBS和FMA-LE评分分别为(36.8±4.2)分和(28.6±3.5)分,10MWT为(8.3±3.6)s,FAC评级为(3.4±0.7)级,均显著优于FES组和BWST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 标签: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 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肩前屈特定角度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和综合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佩戴角度传感器,做肩关节特定屈曲角度(30°、60°、90°)训练,每周5 d,共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完成不同肩关节屈曲角度虚拟任务时的实际肩前屈角度,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肱二头肌痉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完成不同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FMA-UE评分、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完成30°、60°、90°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均接近于任务角度(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60°、90°肩前屈角度任务下的实际肩前屈角度更接近于任务角度(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MA-UE评分[(38.26±12.66)分]较高、MAS评分[(0.76±0.71)分]较低(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的肩前屈特定角度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屈曲60°、90°时的肩部控制能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抑制肱二头肌肌张力。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虚拟现实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 标签: 全身振动 急性期 运动功能 本体感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标签: 康复机器人 脑梗死 躯干控制 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