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普瑞巴林联合拔罐放血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疗效。方法 于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50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25例。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普瑞巴林联合拔罐放血治疗。对比治疗后的疼痛情况、治疗有效率、焦虑抑郁评分与患者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疼痛值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以上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应用普瑞巴林联合拔罐放血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效果较佳,能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普瑞巴林 拔罐放血带状疱疹 神经痛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过敏性鼻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时间为2021年6月~2022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一共为110例,进行分组比较,分别采用传统护理以及优质护理。结果: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依从性较高,同时生活质量分值也较高,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过敏性鼻炎患者依从性,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过敏性鼻炎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视。糖尿病作为当前相对较为普遍的临床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基于此,为切实提升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质量,延缓疾病蔓延速度,降低并发症出现概率。本文将对可穿戴设备在糖尿病血糖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与研讨,本文首先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及实现进行分析,其次对可穿戴设备在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可穿戴设备 糖尿病患者 动态血糖监测仪 血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磁共振对肥厚型心肌病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选择我院5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均采取心脏磁共振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此次诊断中,检出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9例、非对称型肥厚型心肌病3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2例。结论:相比于传统诊断方式,采取心脏磁共振可以清晰呈现患者心脏解剖结构,不光完整评估心脏大小,同时能对病变程度以及流出道的梗阻程度做准确诊断,且在应用过程中安全方便,对患者不造成任何创伤,深得医患认可,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肥厚型心肌病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CNS)异常胎儿的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结果并追踪其妊娠结局,探讨CMA在CNS异常胎儿中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20年12月因超声提示CNS异常至南京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的636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表型,将CNS异常的胎儿分为脑室扩张组(n=441)、脉络丛囊肿组(n=41)、颅后窝池增大组(n=42)、全前脑组(n=15)、胼胝体发育不全(ACC)组(n=22)及其他异常组(n=75);此外,根据是否合并CNS以外的异常,将胎儿分为孤立性(n=504)及非孤立性(n=132)CNS组。收集胎儿的产前样本(羊水/穿刺绒毛/脐血)或流产组织,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MA检测,并电话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共纳入636例CNS异常胎儿(包含89例流产组织),随访547例。CMA异常检出率为11.48%(73/636)。全前脑组、ACC组、脉络丛囊肿组、颅后窝池增大组、脑室扩张组、其他异常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0%(12/15)、31.82%(7/22)、19.51%(8/41)、14.29%(6/42)、7.48%(33/441)、9.33%(7/75)。与孤立性CNS异常组相比,非孤立性CNS异常组的检出率显著偏高(6.35% vs. 31.06%)(32/504 vs. 41/132)(χ2 = 62.867,P<0.001)。随访结果显示,CMA异常的52例胎儿中,1例发育正常,其余均已引产。CMA未见异常的434例胎儿中,377例活产(6例发育迟缓,其余均正常),57例引产;非孤立性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率显著高于孤立性CNS异常胎儿(26.56% vs. 10.54%)(17/64 vs. 39/370)(χ2 = 12.463,P<0.001)结论CNS异常的胎儿应通过CMA检测以明确遗传学病因。CMA未见异常的胎儿大多预后良好,但仍有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型的可能。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CNS异常胎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升高。

  • 标签: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合并壶腹周围憩室(PAD)临床特征及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我国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1 920例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15例,女1 005例;年龄为(63±16)岁。1 920例患者中,228例合并PAD,1 692例未合并PAD。观察指标:(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特征。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直径分类(<8 mm、8~12 mm、>12 mm),结石长径,结石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69±12)岁,(23.3±3.0)kg/m2,16例,(14±4)mm,11、95、122例,(12±4)mm,89、139例和(62±16)岁,(23.8±2.8)kg/m2,67例,(12±4)mm,159、892、641例,(10±4)mm,817、87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5、2.45,χ²=4.54,t=-4.92,Z=4.66,t=-7.31,χ²=6.90,P<0.05)。(2)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术中及术后情况。合并PAD和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内镜下球囊扩张长径,术中出血,出血处理(黏膜下注射、止血夹、喷雾止血、电凝止血、其他),内镜下塑料支架置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机械碎石,取净结石,困难插管,延迟插管,>5 次插管尝试,插管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10.0(8.5~12.0)mm,56例,6、5、43、1、1例,52例,177例,67例,201例,74例,38例,74例,(7.4±3.1)min,(6±3)min,(46±19)min和9.0(8.0~11.0)mm,243例,35、14、109、73、12例,230例,1 457例,167例,1 565例,395例,171例,395例,(6.6±2.9)min,(6±5)min,(41±17)min,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31,χ²=15.90、26.02、13.61、11.40、71.51、5.12、9.04、8.92、9.04,t=-3.89、2.67、-3.61,P<0.05)。(3)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1,1.48,1.44,95%可信区间为1.06~1.61,1.20~1.84,1.06~1.95,P<0.05)。进一步分析,1 920例行ERCP胆总管结石患者中,469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451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271%(81/469)和8.132%(118/1 4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1.86,P<0.05);1 692例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95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 297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7.722%(70/395)和8.250%(107/1 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9.00,P<0.05);228例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中,74例发生困难插管和154例未发生困难插管患者PEP发生率分别为14.865%(11/74)和7.143%(11/15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42,P>0.05)。结论与未合并PAD胆总管结石患者比较,合并PAD患者老年比例更高、BMI更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更高、结石长径更大、结石数目更多。PAD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的ERCP插管难度及机械碎石比例,并降低取净结石比例,但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总胆红素>30 μmol/L、结石数目>1个、合并PAD是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发生困难插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壶腹周围憩室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困难插管 并发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采取增强CT和MRI影像诊断时影响。方法:在2020.1-2022.5期间,选取85例肝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参照组(42例),分别采取MRI影像增强和CT诊断,对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实验组高于参照组,P

  • 标签: 肝癌 增强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造口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40例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伤口造口患者与32例发生压力性损伤的伤口造口患者,采取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 造口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因素包括贫血、年龄、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和护理依从性。结论 造口术后患者压力性损伤高危因素有很多,根据具体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防治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 标签: 造口 压力性损伤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9年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RD)死亡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分省研究结果,采用GBD2019世界标准人口对CRD死亡率进行标化,应用Joinpoint 4.8.0.1软件计算各类CRD死亡人数及标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基于GBD比较风险评估理论估计吸烟、室内空气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环境颗粒物污染、低温、被动吸烟、臭氧污染、职业性接触二氧化硅、职业性哮喘、高体质指数(BMI)、高温和职业性接触石棉12个CRD危险因素的归因死亡数。结果1990-2019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死亡人数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01),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24.4万(91.2万~139.5万)例降至2019年的103.7万(88.9万~126.6万)例,AAPC=-0.9%(95%CI:-1.5%~-0.3%),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7.9/10万(163.3/10万~242.0/10万)降至2019年的65.2/10万(55.5/10万~80.1/10万),AAPC=-4.2%(95%CI:-5.2%~-3.2%),P<0.001。支气管哮喘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4.0万(3.0万~5.8万)例降至2019年的2.5万(2.0万~3.1万)例,AAPC=-2.0%(95%CI:-2.6%~-1.4%),P<0.001;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6.4/10万(4.7/10万~9.5/10万)降至2019年的1.5/10万(1.2/10万~1.9/10万),AAPC=-5.1%(95%CI:-5.8%~-4.4%),P<0.001。尘肺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1.1万(0.8万~1.4万)例降至2019年的1.0万(0.8万~1.4万)例,AAPC=-0.2%(95%CI:-0.4%~0.1%),P=0.200;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1.4/10万(1.0/10万~1.7/10万)降至2019年的0.5/10万(0.4/10万~0.7/10万),AAPC=-3.1%(95%CI:-3.4%~-2.8%),P<0.001;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死亡人数从1990年的0.3万(0.3万~0.6万)例增至2019年的0.8万(0.6万~1.0万)例,AAPC=3.5%(95%CI:2.7%~4.2%),P<0.001;标化死亡率在1990-2019年变化不大,AAPC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CRD标化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1990年与2019年,COPD、支气管哮喘、尘肺、肺间质性疾病和肺结节病的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男性CRD死亡可归因于吸烟、环境颗粒物污染、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低温和被动吸烟的人群归因分值(PAF)分别为71.1%(68.0%~74.3%)、24.7%(20.1%~30.0%)、19.3%(13.0%~25.4%)、15.7%(13.6%~18.3%)和8.8%(4.5%~13.1%),女性可归因于环境颗粒物污染、吸烟、低温、职业性气体、微粒和烟雾和被动吸烟的PAF分别为24.1%(19.6%~29.3%)、21.9%(18.7%~25.2%)、16.4%(14.0%~19.2%)、15.6%(10.2%~21.1%)和14.7%(7.9%~21.3%)。结论1990-2019年中国CRD的总体死亡水平明显降低,但在全球仍处于较高水平,需采取积极防控措施降低CRD的死亡水平。

  • 标签: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率 变化趋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胎儿游离DNA的基础性与拓展性无创产前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NIPT)在胎儿非整倍体异常及染色体拷贝数目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77例基础性与拓展性NIP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随访妊娠结局,分析孕妇的临床数据、高风险孕妇的产前诊断率、筛查效能。结果2777例孕妇中,42.9%(1192/2777)选择了基础性NIPT,57.1%(1585/2777)选择了拓展性NIPT,失败率为0.1%(3/2777)。共检出21三体高风险8例,性染色体高风险6例,目标疾病外高风险32例。NIPT对21三体高风险阳性预测值为85.7%;拓展性NIPT对性染色体异常的筛查阳性率为0.38%,3例高风险病例进行了产前诊断,确诊47,XXX一例,假阳性2例。对于检测范围外的额外发现,基础性和拓展性NIPT的产前诊断率分别为71.4%(5/7)和68.2% (15/22),确诊7例真阳性CNVs,包括致病性和可疑致病性CNVs各1例,临床意义不明CNVs 5例。6例母源CNVs高风险病例中,5例胎儿携带相应CNVs且母亲为携带者;1例胎儿染色体微阵列分析结果未见异常,但其母亲为相应CNVs携带者。结论NIPT对21三体综合征和母源性CNVs具有较高的阳性预测值,对胎源性CNVs的检测效能有限。检测前由孕妇知情选择是否获知目标疾病外的高风险结果是NIPT临床应用的可选方案,目标疾病外的高风险病例可结合胎儿超声筛查结果选择是否行介入性产前诊断,但需充分告知可能的残余风险。

  • 标签: 胎儿游离DNA 无创产前筛查 产前诊断 假阳性率 阳性预测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22年4月25日至6月8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定点救治医院)因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的177例患儿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根据患儿胸部影像学表现分为轻型、普通型组;按感染年龄将未接种疫苗患儿分为<3岁、3~<18岁组;根据疫苗接种情况将3~<18岁患儿分为未接种、接种1剂次、接种2剂次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77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中男96例、女81例,发病年龄3(1,6)岁,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10.3±3.1)d。轻型138例、普通型39例。3~<18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适龄儿童中未接种疫苗55例、接种1剂次5例、接种2剂次36例。接种2剂次疫苗患儿末次疫苗接种时间≤6个月比>6个月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更短[(7.1±1.9)比(10.8±3.0)d,t=-3.23,P=0.004]。单因素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受未接种疫苗患儿年龄、基础疾病、消化道症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的影响(t=3.87、2.55、2.04、4.24、3.51、2.92,F=16.27,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增长(β=-0.33,95%CI -0.485~-0.182,P<0.001)、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β=-0.79,95%CI -1.463~-0.120,P=0.021)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缩短的保护因素,淋巴细胞比例减少(β=-0.02,95%CI -0.044~-0.002,P=0.031)、有基础疾病(β=1.52,95%CI 0.363~2.672,P=0.010)则是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有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年龄增长、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剂次增多患儿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短。

  • 标签: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变异株 病毒,核酸转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的磷酸铝佐剂对9V型肺炎球菌多糖(Streptococcus pneumococcal 9V polysaccharide, 9V-PS)结合物的免疫促进作用,及琥珀酸对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3种磷酸铝佐剂与9V-PS结合物制备疫苗,另外在相同配方的疫苗中加入琥珀酸,同时将无佐剂的9V-PS结合物作为对照。用所制疫苗皮下免疫小鼠,收集不同针次免疫后血清,ELISA测定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抗9V-PS IgG抗体浓度。结果采用不同磷酸铝佐剂的3种疫苗之间比较,小鼠血清中抗9V-PS IgG抗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为0.38~0.86,P值均>0.05)。磷酸铝佐剂配伍的疫苗与无佐剂组相比,小鼠血清中抗9V-PS IgG抗体浓度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75~4.35,P值均<0.05);佐剂A和B组加入琥珀酸与未加入比较,小鼠血清中抗9V-PS IgG抗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9、0.45,P值均>0.05)。结论磷酸铝佐剂可以显著提高9V-PS结合物的免疫应答。不同磷酸铝佐剂的免疫促进作用无明显差异。添加琥珀酸对免疫应答不产生明显影响。

  • 标签: 佐剂,免疫 肺炎球菌菌苗 磷酸铝 琥珀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NA-628-3p(miR-628-3p)对非小细胞肺癌H1299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的影响及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的靶向关系。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未经处理的H1299细胞)、miR-NC组(转染空载质粒的H1299细胞)、miR-628-3p-M组(转染含miR-628-3p模拟物序列质粒的H1299细胞)、miR-628-3p-I组(转染含miR-628-3p抑制序列质粒的H1299细胞)。各组细胞培养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晶紫染色测定细胞单克隆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法测定细胞侵袭能力,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细胞中miR-628-3p、IGF-1R mRNA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中IGF-1R蛋白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miR-NC组比较,miR-628-3p-M组细胞存活率[(42±7)%比(78±6)%、(76±7)%]、单克隆形成数[(235±35)个比(614±89)个、(618±75)个]、侵袭细胞数[(265±85)个比(693±185)个、(703±119)个]、IGF-1R mRNA相对表达量(2.17±0.14比3.38±0.15、3.37±0.13)和IGF-1R蛋白相对表达量(0.34±0.13比0.89±0.19、0.88±0.18)均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9.30±3.51)%比(3.30±1.54)%、(3.10±1.94)%]、miR-628-3p相对表达量(6.93±0.17比3.29±0.15、3.30±0.16)均高(均P<0.05);而miR-628-3p-I组细胞存活率[(90±6)%]、单克隆形成数[(1 063±102)个]、侵袭细胞数[(1 985±426)个]、IGF-1R mRNA相对表达量(4.30±0.18)和IGF-1R蛋白相对表达量(1.47±0.17)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0.90±0.20)%]、miR-628-3p相对表达量(1.93±0.18)均低(均P<0.05)。与miR-628-3p-M组比较,miR-628-3p-I组细胞存活率、单克隆形成数、侵袭细胞数、IGF-1R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miR-628-3p相对表达量均低(均P<0.05)。结论调节miR-628-3p水平对H129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有影响;miR-628-3p与IGF-1R可能有靶向关系。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IGF1型 miRNA-628-3p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细胞侵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以及采取半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对若干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进行整理,结合研究需求筛选70例,以抓阄形式分为患者数量均为35例的两组,实施全髋关节置管术的一组为E组,实施半髋关节置管术的一组为F组,分析治疗情况。结果 分析各组手术指标:E组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均比F组多,但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时长比F组短(p0.05),术后各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且E组各项评分优于F组(p

  • 标签: 关节置管术 股骨颈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采取前外侧入路及采取后外侧入路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结合研究方案要求筛选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4例,均实施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将患者随机分组并予以不同的手术入路,从前外侧入路的37例患者为前侧组,从后外侧入路的37例患者为后侧组,分析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的并发症率比较接近,差异不大(P>0.05);后侧组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良好率明显高于前侧组(p

  • 标签: 前外侧 后外侧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