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患者治疗中养血止痛汤应用情况。方法共计抽取80例膝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入我院治疗,经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口服双醋瑞因胶囊进行治疗,研究组服用养血止痛汤治疗,分组对比80例患者治疗前后WOMAC关节指数评分以及中医平衡症状评分。结果80例患者治疗后WOMAC关节指数评分以及中医平衡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研究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骨关节患者治疗中养血止痛汤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症状,提升关节功能,提升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养血止痛汤 膝骨关节炎 WOMAC关节炎指数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液质联用的血液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三妙丸对类风湿关节(rheumatoid arthritis, RA)模型大鼠的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鼠根据体重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采用臀部多点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制备RA大鼠模型。实验第7天开始给药,给药组大鼠灌胃三妙丸溶液0.054 g/ml,按1 ml/100 g大鼠体重灌胃,连续给药7 d。分别于实验第1、14天测定各组大鼠足肿胀程度。末次给药后代谢48 h,采集血液样本进行代谢指纹图谱分析。对非靶向的轮廓质谱数据(Continuum模式)采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处理,通过降维处理后明确RA大鼠与健康大鼠的最大代谢差异,在通过有监督的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和锁定差异离子,最终通过权威的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等及自动化的分析软件进行结构鉴定和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足肿胀度[(2.01±0.19)ml比(2.27±0.30)ml]减轻(P<0.01)。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主要分布在空白组和模型组间,表明三妙丸对RA模型大鼠有一定的干预作用,整体代谢水平向健康状态发展。通过聚焦分析得到20个与RA相关的血液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三妙丸对RA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关键代谢酶及代谢通路有关。

  • 标签: 三妙丸 关节炎,类风湿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通路 炎症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在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2例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进行前瞻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6例,瘢痕松解后观察组采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移植术,比较两组自体皮成活率,并取人工真皮聚酯纤维膜下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比较两组植皮区温哥华瘢痕评估表评分(VSS)、功能活动情况、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及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结果观察组自体皮成活率(92.31%)与对照组(8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活动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76.92%)(P<0.05);两组感染率(3.85% vs 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皮区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应用于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中,可改善患者植皮区、供皮区瘢痕情况,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间,改善烧伤瘢痕挛缩关节功能。

  • 标签: 皮肤,人工 移植,自体 皮肤移植 挛缩 瘢痕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在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52例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进行前瞻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26例,瘢痕松解后观察组采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对照组采用中厚皮移植术,比较两组自体皮成活率,并取人工真皮聚酯纤维膜下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比较两组植皮区温哥华瘢痕评估表评分(VSS)、功能活动情况、感染率、创面愈合时间及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结果观察组自体皮成活率(92.31%)与对照组(84.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3、6个月及1年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活动优良率(100.00%)高于对照组(76.92%)(P<0.05);两组感染率(3.85% vs 7.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皮区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供皮区愈合后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皮片移植应用于关节部位烧伤瘢痕挛缩患者中,可改善患者植皮区、供皮区瘢痕情况,缩短供皮区愈合时间,改善烧伤瘢痕挛缩关节功能。

  • 标签: 皮肤,人工 移植,自体 皮肤移植 挛缩 瘢痕 烧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3例大面积烧伤行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修复方式差异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中厚皮片组(n=29)、全厚皮片组(n=33)以及联合组(n=31),分别接受中厚皮片移植、全厚皮片移植以及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方式进行烧伤瘢痕挛缩修复。比较三组患者植皮区与供皮区愈合时间、供皮区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植皮区皮肤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情况。结果供皮区愈合时间[(17.45±3.27)d、(14.89±2.13)d、(10.56±1.33)d]与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12.67±2.14)分、(9.34±2.69)分、(6.22±1.95)分]变化趋势为全厚皮片组>中厚皮片组>联合组,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皮区皮肤厚度[(3.07±0.53)分、(2.84±0.65)分、(1.74±0.36)分]、血管分布[(2.94±0.73)分、(2.46±0.57)分、(1.49±0.53)分]、瘢痕色泽[(2.05±0.43)分、(1.34±0.64)分、(0.69±0.22)分]以及柔软度[(3.99±0.73)分、(3.05±0.42)分、(2.19±0.82)分]等评分以及其总分[(11.51±1.37)分、(9.34±1.95)分、(6.19±1.28)分]变化趋势为中厚皮片组>全厚皮片组>联合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关节功能情况明显优于术前(χ2=35.281、46.441、49.536,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患者关节功能情况明显优于中厚皮片组和全厚皮片组(χ2=15.637、8.095,P<0.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者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应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患者瘢痕挛缩改善作用显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皮肤移植 自体移植物 皮肤,人工 烧伤 关节 瘢痕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胆管(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自身免疫肝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对自身肝内小胆管的免疫失耐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能在PB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前景展开综述,从肠道微生物角度阐述PBC发病原因,探寻治疗或辅助治疗PBC新疗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 治疗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及关节部位瘢痕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4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中厚皮移植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创面愈合情况、关节部位瘢痕状态(VSS)评分、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膝关屈、膝关伸)、生存质量(BSHS-B)、心理状态(POMS-S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瘢痕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关节部位瘢痕厚度、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肩关节外展、膝关屈、膝关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BSHS-B评分高于对照组,POMS-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21.28%)(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能显著提高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进一步减轻患者关节部位瘢痕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烧伤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自体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对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及关节部位瘢痕状态的影响。方法前瞻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保定市第五医院收治的94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中厚皮移植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情况(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创面愈合情况、关节部位瘢痕状态(VSS)评分、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膝关屈、膝关伸)、生存质量(BSHS-B)、心理状态(POMS-S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供皮区愈合时间、植皮区愈合时间、烧伤区痂下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复合皮移植成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瘢痕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关节部位瘢痕厚度、血管分布评分及V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关节部位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肩关节外展、膝关屈、膝关伸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改善(P<0.05);观察组随访6个月BSHS-B评分高于对照组,POMS-SF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低于对照组(21.28%)(P<0.05)。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能显著提高烧伤患者复合皮移植成活率,进一步减轻患者关节部位瘢痕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烧伤 皮肤,人工 皮肤移植 移植,自体 瘢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胆汁胆管(PBC)合并甲状腺疾病(T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5—2017年确诊为PBC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TD将患者分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资料完整的148例PBC患者中45例(30.4%)合并TD。合并TD的PBC患者出现SS的比例更高(33.3%比17.5%,χ2=4.545,P=0.033),其血清抗SP100抗体和抗SSB抗体的阳性率较未合并TD患者高,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比5.8%,χ2=5.440,P=0.020;20.0%比2.9%,χ2=10.087,P=0.001)。未合并TD的PBC患者腹胀和黄疸发生率较高(29.1%比11.1%,χ2=5.629,P=0.018;23.3%比8.9%,χ2=4.241,P=0.039),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ALP更易高于正常值,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17.8%,χ2=7.405,P=0.007;43.7%比17.8%,χ2=9.147,P=0.002;69.9%比51.1%,χ2=4.811,P=0.028),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常见,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8%比22.2%,χ2=4.731,P=0.030;25.2%比8.9%,χ2=5.183,P=0.023)。结论TD不影响PBC的自然病程。PBC合并TD患者较少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和胆汁淤积,但易合并SS,应加强多科室的联合诊断和治疗。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甲状腺疾病 干燥综合征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胆管(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进行胆汁淤积肝病,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量减低、组织微结构遭到破坏、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代谢骨病,是PBC常见的并发症。PBC继发骨质疏松症已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形成减少、吸收增加以及遗传与基因等因素有关。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双膦酸盐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以促进形成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PBC合并骨质疏松应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胆囊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结石胆囊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级、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应急反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疼痛评级、体温复常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排气、排便及进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肠粘连、胆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手术应激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结石性胆囊炎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0天复发风险评估量表(recurrence risk estimator at 90-days,RRE-90)评分联合标志物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检测对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首次发病的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400例,随访90 d,失访8例,最后纳入392例,根据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64例,未复发组328例。入选者均进行RRE-90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PLA2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RRE-90评分联合Lp-PLA2和hs-CRP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复发组[RRE-90评分:(3.07±1.01)分,Lp-PLA2:(103.53±8.11)μg/L,hs-CRP:(4.07±1.48)mg/L]比较,复发组[RRE-90评分:(4.11±0.78)分,Lp-PLA2:(121.52±13.95)μg/L,hs-CRP:(12.40±2.46)mg/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RRE-90评分(0.705)、Lp-PLA2(0.697)、hs-CRP(0.622)、RRE-90评分联合Lp-PLA2(0.752)、RRE-90评分联合hs-CRP(0.746)比较,RRE-90评分、Lp-PLA2和hs-CRP(0.782)三者联合预测脑梗死患者90 d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预测脑梗死复发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89.6%。结论RRE-90评分联合Lp-PLA2和hs-CRP检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90 d内复发的准确率,且预测价值较高。

  • 标签: 脑梗死 复发 90天复发风险评估量表评分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超敏C反应蛋白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系统肥大细胞增生症(SM)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报道l例中年男性S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并进行多学科讨论。结果中年男性,全身痛,发现甲状腺结节,多处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拟诊为甲状腺恶性肿瘤伴淋巴结及骨转移,病理结果示小梁间可见片状增生细胞,胞质透亮,核形态欠规则;甲苯胺蓝染色示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CD117、CD2示增生肥大细胞(+);诊断为SM,广泛累及骨髓。给予沙利度胺、骨化三醇胶丸治疗。结论认识SM的疾病特征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淋巴结 肥大细胞增生症,系统性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胆管(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氨基酸类 诊断 胆管炎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不同硅酸镁锂浓度的水凝胶支架,并比较不同浓度硅酸镁锂的促成性能。方法在明胶/海藻酸钠水凝胶中按质量百分比为0%、1%、2%、3%加入硅酸镁锂,分别为T0、T1、T2、T3组,测定各组的压缩模量和24 h浸提液的离子含量。体外实验使用各组浸提液培养基及普通培养基(空白组)(n=3)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测定培养7 d后成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的表达。体内实验将支架植入大鼠股骨髁缺损处,并设置不植入支架的空白组(n=3),应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的成修复情况。结果T2组的压缩模量为(139.05±6.43)kPa,显著高于T0、T1、T3组[(68.83±3.76)、(101.18±3.68)、(125.40±3.28)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组24 h浸提液的锂、镁、硅离子含量分别为(0.031±0.005)、(3.047±0.551)、(5.243±0.785)μg/mL,与T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T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结果显示:T2组Runx2、ALP、Ⅰ型胶原的表达分别为1.59±0.11、2.02±0.08、1.06±0.17,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发现植入的水凝胶与组织结合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2组的Runx2及钙素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组。结论硅酸镁锂水凝胶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能缓释硅酸镁锂分解离子,促进BMSCs成分化,在体内可促进缺损的修复,且硅酸镁锂浓度为2%时效果最佳。

  • 标签: 硅酸镁锂 水凝胶 骨髓细胞 成骨分化 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估算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产生的照射剂量。方法选取2019年9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99Tcm-MDP显像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其中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24~82(55.1±12.8)岁。在静脉注射99Tcm-MDP 15 min后,使用核辐射监测探测仪测量距离患者1.0 m和0.3 m处的剂量当量率(DR)。根据美国国家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提出的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99Tcm-MDP在人体的代谢模型,计算99Tcm-MDP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的照射剂量。结果64例患者的DR(1.0 m)为15.9~32.7(22.6±3.6) μSv/h、DR(0.3 m)为70.8~154.2(105.5±20.9) μSv/h。与99Tcm-MDP显像患者白天接触的家庭成员的照射剂量为13.3~27.4(18.9±3.0) μSv;夜间同床共寝的家庭成员的照射剂量为78.2~170.3(116.5±23.4) μSv;单位工作同事的照射剂量为17.6~36.2(25.0±4.0) μSv;邻座乘客的照射剂量为219.9~478. 8(327.5±65.7) μSv。核医学技师每接触1例99Tcm-MDP显像患者的照射剂量为3.9~8.5(5.8±1.2) μSv。结论99Tcm-MDP显像患者对公众及核医学技师的照射剂量远低于相应人群的照射剂量限值。

  • 标签: 99m锝美罗酸盐 骨显像 照射剂量 公众 核医学技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芳香烃受体(AhR)激活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原发性胆汁胆管(PBC)患者辅助T细胞17(Th17)分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PBC患者和10名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分选出CD14+单核细胞,诱导其成为DCs,被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英激活后与初始CD4+ T细胞共培养。然后采用CCK-8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与ELISA检测Th17分化相关因子变化。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获得大量DCs,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表面大量突起,CD11和CD14双阳性的细胞占96.48%。共培养后,PBC患者组初始CD4+ T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健康对照组,CCK-8法72 h测得的吸光度(A)值(1.02±0.04),较24 h(0.69±0.04)和48 h(0.82±0.04)时的A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SD-t1=10.2,P<0.05;LSD-t2=6.3,P<0.05);PBC患者组初始CD4+ T细胞IL-17的相对表达量(1.24±0.40)高于健康对照组(0.61±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0,P<0.05);IL-22表达量(0.96±0.46)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0.42±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6,P<0.05);PBC患者组培养上清液中IL-22的表达量为(77.4±2.9)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49.6±4.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8,P<0.01);IL-17表达量为(170.9±2.7)ng/ml,同样高于健康对照组(130.6±7.1)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0,P<0.05)。结论AhR激活后的DCs可以影响Th17的增殖和分化,并诱导其分泌Th17细胞相关的因子,因此AhR激活后的DCs在PBC的发病中可能促进作用。

  • 标签: 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 芳香烃受体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HK-1抗体和抗KLHL12抗体评估原发性胆汁胆管(PBC)患者对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应答的价值。方法分析经UDCA治疗12个月以上并且资料相对完整的112例PBC患者,收集其血清,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抗体(AMA)、抗HK-1抗体和抗KLHL12抗体表达。UDCA应答采用Paris标准,根据新型抗体阳性与否,将患者分为新型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PBC相关基线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抗体表达与其相关。结果抗HK-1抗体和抗KLHL12抗体在AMA阳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44.7%(38/85)和41.2%(35/85)。抗HK-1抗体和抗KLHL12抗体在AMA阴性组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33.3%(9/27)和22.2%(6/27)。抗HK-1抗体阳性组患者ALP、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IL)高于抗HK-1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血清ALP、AST、γ-GT、TBIL水平和抗HK-1抗体表达存在正相关(r=0.735,P<0.05;r=0.332,P<0.05;r=0.491,P<0.05;r=0.466,P<0.05)。抗HK-1抗体阳性组患者对UDCA应答率低于阴性组患者(36.2%和60.0%;P<0.05)。结论抗HK-1抗体和抗KLHL12抗体有助于PBC诊断,且抗HK-1抗体和PBC严重程度相关,可以预测PBC患者对UDCA的应答。

  • 标签: 抗HK-1抗体 抗KLHL12抗体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熊去氧胆酸
  • 简介:摘要强直性脊柱(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可出现骨密度降低,且可进展致脊柱畸形甚至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AS的重视程度,利于改善患者治疗的依从,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命质量。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社区卫生服务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