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左侧动脉起始处狭窄,分别应用同轴技术及非同轴技术进行支架成形术。术后神经科体检及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随访时CTA提示支架通畅,无卒中事件发生。左侧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术中根据血管解剖形态选择保护装置的应用方法。

  • 标签: 颈总动脉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恢复情况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至2018年收治的3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随访观察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式ONP恢复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差异性,分析ONP恢复与否与年龄、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大小、自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长的关系。结果3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5例(71.4%),部分恢复6例(17.1%),未缓解4例(11.4%);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ONP的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1.00);术后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支架治疗和致密栓塞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年龄、ONP程度、动脉瘤大小、是否SAH、治疗时间均不是ONP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ONP恢复状态没有差异;术后即刻评价的致密栓塞及单纯支架置入,相较部分栓塞及栓塞后瘤腔显影,动眼神经恢复更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血管内治疗 后交通动脉瘤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导致全球老年人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同时也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脑卒中因为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按脑卒中发病机制分类,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0%以上,是导致脑卒中的最常见病因。既往对于脑血管闭塞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效果有限。近年来,随着介入医生经验和治疗技术的不断积累、介入器材和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介入再通治疗逐渐成为治疗慢性脑血管闭塞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对于脑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目前仍然存在诸多争议。文章对脑动脉闭塞的成因、影像学诊断、治疗现状、介入治疗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综述。

  • 标签: 脑动脉闭塞 介入开通治疗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侧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 突眼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