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于我国卫生监测工作来说,职业卫生检测是其中重要环节,且已经成为了我国卫生标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在具体的职业卫生现场检测工作中,检测方法已经有了过时的情况出现,却还在继续使用中,而有些较为合适的检测方法却没有正式被录用,这就导致检测工作出现质控问题。文章就针对职业卫生现场检测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 标签: 职业卫生 现场检测 质控措施
  • 简介:摘要: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对运行期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评价,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产生原因,并对可能造成劳动者职业健康损害的环节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 标签:    熔断器 职业病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某铅锌矿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水平,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本类矿业作业人员个人防护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化学物质超标点均为矽尘;主要分布在凿岩、装矿、放矿、绞车、信号室作业点以及皮带巡检点。结论 该铅锌矿部分作业点矽尘浓度强度超标较为严重,需加强防护设施建设、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职业健康检查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强化监管,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

  • 标签: 铅锌矿 关键控制点 职业病危害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风电场工频电场分布情况及强度分析,为作业人员巡检路线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测量人员利用HI-3604工频场强仪对青海省内某风电场的工频电场进行测量,测量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1Hz~100kHz电场和磁场》GBZ/T189.3-2018,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标准限值进行比较。结果 本次检测主要针对升压站,其中包括室外和室内,室外主要有主变压器、SUG、GIS、接地变,室内设备主要有二次盘室、35kV高压配电室和400V配电室。室外主变、 SUG、GIS、测量结果虽符合限值要求,但距离限值5kV/m较近。而接地变和室内二次盘室、35kV高压配电室和400V配电室工频电场强度远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本风电场各测量点工频电场强度均未出现超标,但室外主变、SUG、GIS设备工频电场的强度远远高于室内测量点。因此升压站室外巡检点应作为巡检人员作业工频电场的关键控制点。

  • 标签: 风电场 工频电场 关键控制点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某石化企业汽柴油加氢装置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接触水平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价,并提出关键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结果 汽柴油加氢装置工作场所作业人员接触化学物质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且浓度均低于50%OEls;接触噪声和高温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 该汽柴油加氢装置运行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均处于低浓度水平,关键控制措施为加强装置密闭性维护,定期对现场毒物浓度进行监测跟踪。

  • 标签: 石化企业,加氢装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某大型制药企业2016-2019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职业病防护设施,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改善作业环境、保护作业人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对某大型制药企业产生危害因素进行识别,通过现场采样及检测进行分析。结果 该制药企业固体制剂制造和非固体制剂制造以及实验室分析等工序化学危害因素共检测126个点,检测结果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2016-2019年噪声超标率依次为19.4、25.4、19.2、18.0,2019年最高,为25.4%。结论 该企业工艺先进,采取了适宜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有效的控制了毒物逸散,化学有害因素超标率为0;噪声操作作业多为劳动者手工作业,超标点较多,但超标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 标签: 制药 检测 职业病危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某新材料公司产品研发部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及防护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检测的方法进行测量与分析。结果 本次检测涉及 5个主要岗位, 7个工艺过程,其中防护设施正常开启,并配发相关个人防护用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四氢呋喃、乙酸乙酯,结果均符合职业病危害因素限值要求。结论 该新材料公司产品研发部通过加装防护设施能有效降低工人职业病危害因素暴露风险。

  • 标签: 新材料 职业危害 四氢呋喃 乙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