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李氏导管应用于心脏同步治疗(CRT)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李氏导管将患者分为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CRT装置植入)。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获得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李氏导管是由李学斌医师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专利号:201320413174.1)。主要观察指标为CRT装置植入成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有效性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冠状窦造影时间、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左心室电极阈值、膈肌刺激。安全性指标包括冠状窦夹层、心包填塞和心包积液发生率。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170例,其中李氏导管组90例,对照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男性占比,合并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占比,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级者占比,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占比,术前QRS波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李氏导管组中植入CRT除颤器34例(37.8%),对照组为28例(3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李氏导管组CRT装置植入成功率为100%(90/90),高于对照组的93.8%(75/80)(P=0.023)。李氏导管组的手术时间为57.0(52.0,62.3)min、完成冠状窦造影时间为8.0(6.0,9.0)min、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为8.0(7.0,9.0)min,对照组分别为91.3(86.3,97.0)、18.0(16.0,20.0)、25.0(22.0,27.7)min,李氏导管组均用时较短(P均<0.05)。李氏导管组患者X线曝光时间为15.0(14.0,17.0)min,亦短于对照组的32.5(29.0,36.0)min(P<0.001)。李氏导管组中无患者出现冠状窦夹层和心脏压塞,1例(1.1%)患者出现了膈肌反应,对照组中6例(6.7%)患者出现了冠状窦夹层,1例(1.1%)患者出现了心包积液,3例(3.3%)患者出现了膈肌反应,李氏导管组冠状窦夹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1)。李氏导管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左心室阈值分别为1.80(1.60,2.38)V/0.5 ms和1.80(1.60,2.40)V/0.5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使用李氏导管进行CRT装置植入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冠状窦造影和左心室电极植入时间,减少术中X线暴露,降低冠状静脉夹层的发生率,临床效果好。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除颤器,植入型 电极,植入 李氏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在心脏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月1日至12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具有CRT起搏器(包括CRT-P和CRT-D)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排除既往植入失败和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20例患者应用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进行CRT植入,统计这些患者CRT植入时间、左室电极植入时间、冠状窦夹层和心包积液发生率,计算CRT植入成功率。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平均年龄(62.3±4.5)岁,缺血性心肌病6例,平均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5±0.8)级,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2.6±3.3)mm,平均射血分数38.0%±5.0%,平均左室电极植入时间(12.3±2.4)min,平均手术时间(54.6±6.2)min,CRT总体植入成功率100%。全部患者均无膈肌刺激,均未发生冠状窦夹层,术中无患者发生心脏压塞,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新发心包积液。结论新型冠状窦造影球囊导管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CRT左室电极植入,与既往植入方法相比,可减少术中X线曝光时间,降低冠状静脉夹层发生率,提高CRT植入成功率。

  • 标签: 冠状窦造影导管 心脏再同步治疗 除颤器,植入型 电极,植入 冠状窦夹层 心脏压塞 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