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营养制剂加温对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方法通过对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应用营养治疗的64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温营养制剂,实验组患者给予营养制剂加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腹泻天数、腹泻得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腹泻天数(11.59±2.64)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针对营养患者给予营养制剂加温可有效降低腹泻发生率,缩短腹泻天数,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内营养制剂 加温 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鼻胃管、经鼻空肠管以及经营养支持在胰腺炎不耐受经口进食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0例不能耐受经口进食的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57.4±15.9)岁。依据营养支持方式分为3组:鼻肠管组(n=34)、鼻胃管组(n=33)和营养组(n=33)。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NRS2002)、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临床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 Ⅱ、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鼻肠管组(Z=2.28)和鼻胃管组(Z=1.99)治疗后的NRS2002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营养组相比,鼻肠管组与鼻胃管组治疗后的NRS2002、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改善,鼻肠管组治疗后的APACHE Ⅱ(t=2.18)和血红蛋白水平(t=2.04)也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肠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胃管组[41.2%(14/34)比78.8%(26/33),χ2=5.41]和营养组[41.2%(14/34)比66.7%(22/33),χ2=4.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炎不耐受经口进食患者采用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管营养支持优于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胰腺炎 肠道营养 胃肠外营养 鼻肠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99例,将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n=29),以及将非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参照组(n=70),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探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后,各项指标差异较大,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主要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炎症状态、营养物质摄入过少等因素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腹膜透析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损伤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6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05例慢性放射性损伤病例;男性30例(28.6%),女性75例(71.4%);中位年龄58(P25,P75:52,64)岁。纳入标准:临床诊断为慢性放射性损伤且接受确定性手术治疗(即切除放射性损伤肠管+一期消化道重建)、资料完整的病例,排除肿瘤复发或拒绝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临床表现,选择最佳切除部位。观察指标:(1)术前评估情况(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术前梗阻或瘘的情况);(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3)确定性手术情况;(4)术后并发症情况,Clavien-Dindo分级为Ⅲ~Ⅴ级定义为中-重度并发症。结果(1)术前评估情况:88例(83.8%)患者在放疗结束超过1年出现慢性放射性损伤症状。98例(93.3%)患者术前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74例(70.5%)患者接受术前营养支持,中位营养支持时间为10.5(7.0,16.0)d。16例(15.2%)患者术前因严重梗阻接受小肠减压管置入。(2)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全部患者中,有87例(82.9%)临床表现为肠梗阻,均接受放射性损伤肠管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18例(17.1%)患者临床表现为瘘,均接受放射性损伤段、瘘确定性切除+一期消化道重建,其中3例回肠直肠残端瘘患者同时接受带蒂大网膜盆腔封闭术;4例回肠膀胱瘘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前已行肾造口减压而接受膀胱瘘切除和膀胱修补术,另2例患者在瘘口近远端离断小肠并关闭袢,不行瘘口切除及瘘和膀胱瘘修补术。(3)确定性手术情况:中位确定性手术时间和中位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30(180,300)min和50(20,50)ml。105例患者中,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为回肠-结肠吻合,其中回肠-结肠肝曲和回肠-结肠脾曲吻合分别为88例(83.8%)和4例(3.8%);13例(12.4%)患者为回肠-回肠吻合。92例(87.6%)患者吻合部位严格位于放射野的对侧象限,13例(12.4%)患者吻合部位远离放射野。105例患者中,9例(8.6%)吻合口>1个,5例(4.8%)剩余小肠长度<180 cm,7例(6.7%)行小肠逆行排列术,4例(3.8%)因腹壁缺损接受同期腹壁重建手术,87例(82.9%)腹盆腔严重粘连(3~4级粘连)。术中3例(2.9%)出现并发症,均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3.0(12.0,24.5)d,所有患者出院时均已恢复经口进食。(4)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共14例(13.3%)患者共发生18例次中-重度并发症。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6/105),其中回肠-结肠吻合和回肠-回肠吻合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2.2%(2/92)和4/13(χ2=17.29,P<0.001);临床表现为瘘和肠梗阻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3/18和3.4%(3/87)(χ2=4.84,P=0.02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病死率为1.0%(1/105),为术后吻合口漏引起腹腔感染、感染性休克,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确定性手术治疗慢性放射性损伤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慢性 确定性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消化镜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0例消化镜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0例消化镜诊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镜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消化内镜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支架置入对于消化道梗阻起“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需行支架取出时,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及风险。本文通过报道2例非覆膜金属支架取出过程,分享术者在支架取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为以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

  • 标签: 支架 非覆膜金属支架 消化内镜 支架取出 内翻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 h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选择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84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伤后24 h是否出现颅血肿进展,将患者分为颅血肿进展组(n=52)与颅血肿稳定组(n=132)。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颅血肿稳定组比较,颅血肿进展组患者的年龄较大,收缩压、血糖水平增高,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性血肿者所占比例较高,凝血酶原时间较长、国际标准化指数、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2.0 g/L者所占比例较高,血栓弹力图的血液凝固时间(K值)、凝固角(α角)<64°者所占比例、血管内皮生物标记物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1)水平、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均增高,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血小板计数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6,95%CI:1.018~1.117,P=0.007)、收缩压(OR=1.076,95%CI:1.041~1.111,P<0.001)、多发性血肿(OR=6.559,95%CI:2.025~21.245,P=0.002)、纤维蛋白原<2.0 g/L(OR=6.164,95%CI:1.586~23.954,P=0.009)、K值(OR=6.500,95%CI:1.755~24.082,P=0.005)及Syn-1(OR=1.111,95%CI:1.015~1.215,P=0.022)是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颅血肿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颅多发性血肿、收缩压较高、低纤维蛋白原、K值延长、Syn-1水平较高的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更易发生颅血肿进展。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进展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鉴别颅血管病变的诊断性成像技术。其在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较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显示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现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研究。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元凶之一,检出及评估斑块对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非常必要。作者就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脑灌注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血管壁成像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