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国外博物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的发展都已有数百年历史,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以动手操作、互动探究为特点的教育模式。相比之下,我国博物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的发展都较为滞后,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博物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的发展应从项目活动向常态化转变;从简单模仿向自我创新转变;从长期固展向定期改陈转变;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从封闭空间向露天庭院拓展;尝试创办各类博物学校,拓展博物发展空间。

  • 标签: 博物馆 儿童教育 儿童博物馆
  • 简介: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从重视“物”的“收藏”、“研究”,逐步转向重视“与观众沟通”,纷纷采用新概念、新方法,投入资源吸引不同受众,以改变观众行为、促成其学习并感到满意。在此背景下,1916年吉尔曼提出的用以描述观众对博物倦怠状态的小短语“博物疲劳”,在百年间引起一批重要学者的广泛兴趣。对“博物疲劳”的研究揭示了参观博物的影响因素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经历了从浅层次的现象归因到深层次的心理探究的历程。“博物疲劳”的检测方法与解释机制极其多样,从实证主义范式逐步转到自然主义范式。通过适时休息、节省耗费、放松身心和忘却疲劳等方法,有助于缓解观众“博物疲劳”以防止其过早离开,指导展览从而从本质上促成交换,进而改变观众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 标签: 博物馆疲劳 博物馆观众研究 参观影响因素 检测方法 改善对策
  • 简介:博物展览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展品资料来进行,其质量直接影响博物展览传播水平。展品资料通常包含文物和辅助展品。文中首先对国内两种儿童展览模式中普遍存有且对展览效益产生影响的展品资料问题进行提炼,然后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并结合现场观察与问卷调查所获的策展反馈讯息,提出改善之策。

  • 标签: 博物馆 儿童展览 展品资料 辅助展品
  • 简介:目前我国博物已进入对公民进行普遍教育的阶段,不少具备前瞻眼光的博物开始积极探索观众的分众化教育。而重视儿童群体,改善其服务方式、拓展其服务领域,是博物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不可推卸之责任。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亦因之浮出水面。但此类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并无严谨的学理支撑,教育策划和实施趋同于成人。本文以学科交叉为视角,首先借由对博物儿童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窥寻影响儿童教育效益之症结-儿童教育心理学缺失,接着通过对现代儿童教育观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分析,尝试建立博物儿童教育观,以期能有助于博物形成儿童群体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 标签: 儿童教育 教育观 教育心理学
  • 简介:博物服务对象中,儿童是极其特殊又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博物作为一个非强制性的学习场所,教育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博物儿童教育功能远未得到发挥。近几年不少博物纷纷举办各类儿童教育活动,编写儿童教育项目策划书或将成为一种“时髦”,其编写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儿童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剖析儿童教育策划书的作用、探究策划书应包括哪些内容以及编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希翼为博物内教育工作者策划教育活动抛砖引玉,从而推动儿童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 标签: 儿童教育 策划书 编写
  • 简介: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实践风行世界,深刻影响欧美学术圈,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典范。在瑞吉欧理论精神内核及其以学定教、教师向导、空间设计等内容范式指导下,美国博物积极探索儿童观众的学习实践,获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博物针对儿童观众也已呈现出瑞吉欧教育实践的一些取向,但仍面临该理论中儿童观、教育观、儿童记录、环境设计、关系合作等多方面的本土化挑战。那么,瑞吉欧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迅速扩散并被竞相追捧的生命灵魂究竟是什么;我国博物为何亟需引介和探究诸此教育理论;其对我国博物儿童观众及其学习又有何实际助益,一系列问题促使笔者从宏观的本国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微观的深层次问题反思瑞吉欧教育理论。

  • 标签: 瑞吉欧教育理论 儿童观众 博物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