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西妥昔单抗是治疗转移直肠(mCRC)重要的分子靶向药物,可增加化疗疗效并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是部分患者对该类药物存在不敏感或耐药现象,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揭示。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KRAS、BRAF、PTEN、PIK3CA等基因的改变以及微小RNA(miRNA)的多态逐渐被证实与西妥昔单抗耐药相关,最新的研究亦表明Wnt信号通路及其负调控因子RNF43可能与西妥昔单抗耐药相关。总结mCRC西妥昔单抗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可为后续寻找治疗药物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分子生物学 抗药性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洛铂用于预防直肠术中腹腔灌洗化疗过程中的药代动力学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含有120 mg/L浓度的洛铂溶液,在直肠手术结束时灌入患者盆腹腔中,采集不同时点静脉血及腹腔引流液,应用LC_MS/MS方法,测定洛铂在血液和腹腔引流液中各时点药物浓度。结果11例患者灌注洛铂后0 h,0.5 h,l h,2 h,3 h,4 h,6 h,10 h,24 h,检测静脉血中洛铂的平均药物浓度分别为(333.50±333.00)ng/mL,(428.40±321.98)ng/mL,(425.90±347.70)ng/mL,(318.20±291.92)ng/mL,(198.90±196.85)ng/mL,(158.40±186.53)ng/mL,(68.90±66.06)ng/mL,(21.50±19.10)ng/mL,(6.70±0.00)ng/mL;腹腔引流液中洛铂的平均药物浓度分别为(62 940.20±29 786.14)ng/mL,(58 635.50±29 220.12)ng/mL,(50 559.60±27 661.24)ng/mL,(23 873.90±20 655.82)ng/mL,(15 440.80±19 075.12)ng/mL,(14 382.20±21 208.10)ng/mL,(12 929.70±20 245.06)ng/mL,(10 775.30±19 995.77)ng/mL,(64.00±111.93)ng/mL。洛铂在直肠患者血浆中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拟合,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最大血药浓度Cmax为(532.65±383.76)ng/mL,消除半衰期(t1/2z)为(1.84±0.3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1 788.402±1 543.580)h•ng/mL;引流液中洛铂最大药物浓度Cmax为(69 055.0±27 587.55)ng/mL,消除半衰期(t1/2z)为(5.994±8.397)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257 421.876±288 148.148)h•ng/mL。结论洛铂腹腔灌洗化疗在腹腔中可持久维持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且血液吸收少,从而副作用较少,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药代动力学 手术 洛铂 腹腔化疗 术中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并分析自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直肠外科行直肠NOSES IV式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共纳入172例患者,分析患者一般资料、病理资料、术者经验、术中情况等临床资料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意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72例患者中,共21例(1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常见并发症依次为腹盆腔感染(4.7%)、吻合口漏(3.5%)、腹腔出血(1.7%)、肺部感染(1.7%)、吻合口狭窄(1.2%)、直肠阴道瘘(1.2%)、肺栓塞(1.2%)、切口感染(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χ2=5.144,P=0.023)、术者经验(χ2=4.412,P=0.042)、手术时间(χ2=4.713,P=0.030)是影响NOSES IV式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OR=3.317,95%CI:1.024~10.747;P=0.046)是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时间≥135 min是直肠腹腔镜NOSES IV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把握NOSES适应证、熟练灵活使用腔镜器械是降低NOSES术后并发症的有效保障。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OSES)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套袖式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超低位直肠保肛手术的安全、有效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采用套袖式吻合技术完成的腹腔镜超低位直肠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肛门功能等资料。结果共有40例患者成功完成应用套袖式吻合技术的腹腔镜超低位直肠保肛手术,2例患者术中因结肠残端血供较差行预防回肠造口,其中21例(52.5%)患者术前行新辅助治疗,肿瘤距肛缘中位距离为4 cm,中位手术时间为166.5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0.0 mL。肿瘤中位长径为2.5 cm,中位近端切缘长度为10.3 cm,中位远端切缘长度为1.0 cm,中位淋巴结检出数目为13.10枚。患者术后中位下地时间、进食时间、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9.0 h、12.5 h、20.5 h和6.0 d,中位住院费用为47 646.0元。随访过程中,结肠残端回缩入盆腔的中位时间为12.0 d,其中4例(10%)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行临时肠造口手术后逐渐好转,1例(2.5%)患者术后出现结肠残端出血,4例(10%)患者术后出现肛周粪水性皮炎,2例(5%)患者术后出现肛周疼痛,均予对症止处理后好转。术后3个月采用低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量表评估肛门功能,其中,8例(20%)无LARS,23例(57.5%)轻度LARS,9例(22.5%)重度LARS。随访期间无患者肿瘤复发或者转移。结论应用套袖式吻合技术的腹腔镜超低位直肠保肛手术安全可行,避免了常规预防造口,近期疗效较为满意,其远期疗效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超低位直肠癌 套袖式吻合 保肛手术 肛门功能
  • 简介:摘要探讨高龄直肠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直肠外科2007年1月至2018年9月行APR的72例高龄(≥80岁)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影响高龄直肠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者中,男47例,女25例,年龄为(81.8±1.8)岁。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23.6%(17/72),其中切口感染5例,切口脂肪液化4例,切口延迟愈合8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术中置入氟尿嘧啶缓释剂/洛铂冲洗液、盆底修复、糖尿病和冠心病与高龄患者APR术后会阴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未行盆底修复(OR=0.17, 95% CI为0.04~0.82; P=0.027)和糖尿病(OR=4.32, 95% CI为1.05~17.81; P=0.043)为高龄直肠患者APR后会阴切口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行APR的高龄直肠患者应尽可能保留盆底腹膜,并予以关闭。围手术期血糖监测也是预防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的有力保障。

  • 标签: 直肠肿瘤 高龄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会阴切口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年龄≥80岁的177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表明,右半结肠癌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左半结肠癌组,肿瘤直径大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左半结肠癌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左半结肠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直肠肿瘤的手术治疗,但传统的腹腔镜手术仍需辅助切口取出标本。由于右半结肠解剖结构复杂,血管变异多,全腔镜下消化道重建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因此NOSES ⅧA法是NOSES系列术式中较难的一种。本文介绍一例右半结肠癌应用NOSES手术方式经阴道拖出标本病例。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体内重叠三角吻合技术行消化道重建的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手术的安全、可行和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直肠外科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86例左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TLLC)组(25例)和传统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LALC)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TLLC组无中转开腹病例,LALC组有1例患者中转开腹。TLLC组和LAL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64.5±42.3)min和(171.0±43.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6)。但TLL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36.4±22.7)ml,明显少于LALC组[(52.9±32.2)ml,P=0.026];吻合时间为(39.1±6.5)min,明显长于LALC组[(24.9±5.4)min,P<0.001];术后排气时间为(2.6±0.5)d,明显少于LALC组[(3.3±0.8)d,P<0.001];切口长度为(4.2±2.2)cm,明显短于LALC组[(7.0±2.5)cm,P<0.001];切除肠管长度为(21.0±7.3)cm,明显长于LALC组[(17.5±5.4)cm,P=0.037];住院时间为(6.2±1.9)d,明显少于LALC组[(7.9±1.5)d,P<0.001]。TLLC组和LALC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和4.9%(3/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3)。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再次住院手术,未出现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在左半结肠癌患者中应用体内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的TLLC安全可行,并具有切口更短、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较好的近期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结肠肿瘤 完全腹腔镜手术 消化道重建 重叠式三角吻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虽然目前腹腔镜下的三角吻合和重叠式三角吻合术已逐步应用于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但其疗效对比评估却并未在已发表文献中提及。故本研究探讨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在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和可行。方法采用回顾队列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直肠外科2017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行完全腹腔镜左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入组标准:(1)年龄为18~75岁;(2)体质指数(BMI)18.5~30 kg/m2;(3)术前结肠镜病理证实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近段的结肠腺癌。排除标准:(1)直肠多原发癌;(2)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未控制或控制不佳者;(3)伴有严重肠梗阻患者;(4)左侧横结肠癌及结肠脾曲部位腺癌;(5)经胸腹盆部增强CT发现肝脏、肺及其余脏器的远处转移者。根据以上标准,共115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入组。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重叠式三角吻合组(60例)和传统三角吻合组(55例)。比较并分析腹腔镜下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的影响。结果重叠式三角吻合组6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7.3±10.4)岁,BMI为(25.0±3.1)kg/m2。传统三角吻合组5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56.7±9.9)岁,BMI为(24.4±2.9)kg/m2。两组的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TNM分期、术前腹部手术史、术前新辅助化疗史以及术前营养状况的指标(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及白蛋白等)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R0切除,无中转开腹及转为腹腔外吻合患者。重叠式三角吻合组消化道重建时间少于传统三角吻合组[(15.1±1.7)min比(15.9±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3,P=0.042)。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肿瘤大小、近远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重叠式三角吻合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1.5±0.5)d比(1.7±0.5)d,t=-2.028,P=0.045]和首次排粪时间[(3.1±0.6)d比(3.4±0.7)d,t=-2.095,P=0.039]均短于传统三角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叠式三角吻合组与传统三角吻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4/60)和7.3%(4/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898)。其中重叠式三角吻合组2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腹腔内感染;传统三角吻合组3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腹腔内感染;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均无肠梗阻、腹腔出血、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及再次手术患者。结论腹腔镜下重叠式三角吻合技术与传统三角吻合技术相比,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满意的近期疗效。

  • 标签: 重叠式三角吻合 消化道重建 完全腹腔镜手术 结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男性非阻塞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可疑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的男性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一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显像。以体重指数(BMI)≥28 kg/m2为判定全身肥胖的标准,以腰围≥90 cm为判定腹型肥胖的标准,以负荷心肌血流量(MBF)<2.3 ml·min-1·g-1或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2.5为判定CMD的标准。依据BMI及腰围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患者的MBF、CFR、CMD患病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功能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36例研究对象。依据BMI和腰围被分为对照组(n=45),单纯腹型肥胖组(n=53)和复合型肥胖组(n=38)。3组间的静息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P=0.994)。单纯腹型肥胖组[(2.44±0.85)ml·min-1·g-1]及复合型肥胖组[(2.49±0.71)ml·min-1·g-1]负荷MBF较对照组[(2.82±0.64)ml·min-1·g-1]低(P均<0.05),但前两组间的负荷M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单纯腹型肥胖组的CFR低于对照组(2.87±0.99比3.32±0.62,P=0.012),复合型肥胖组的CFR(3.02±0.91)虽然也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单纯腹型肥胖组(62.3%)及复合型肥胖组(52.6%)的CMD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22.2%)(P均<0.01)。腰围(OR=1.057,95%CI:1.013~1.103,P=0.011)是男性CM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非阻塞冠心病的男性患者中,腹型肥胖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下降有关,单纯腹型肥胖的男性患CMD的风险最大。

  • 标签: 肥胖 男性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心肌血流量 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