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制备表达人CD137L蛋白的5型重组腺病毒(Ad5-CD137L),并初步研究其在小鼠中的抗肿瘤免疫效果。方法将密码子优化CD137L蛋白的表达基因插入pDC316穿梭质粒,并与pBH-GloxΔE1,3Cre腺病毒骨架质粒,共同转染HEK293细胞,构建Ad5-CD137L种子。扩增并纯化后,对所得Ad5-CD137L重组腺病毒的插入目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鉴定。检测Ad5-CD137L在C57BL/6小鼠体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抗肿瘤免疫水平。结果成功地构建了Ad5-CD137L,PCR和测序结果表明插入目的基因与构建理论值相符。免疫荧光法鉴定Ad5-CD137L能在HEK293细胞中表达目的蛋白,经Western印迹法鉴定该目的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000,与理论值相符。与空腺病毒相比,Ad5-CD137L能显著诱导小鼠特异性IFN-γ(t=6.315,P=0.003),抗肿瘤免疫效果更显著(t21 d=8.275,t29 d=4.492;t39 d=5.101,P均<0.001)。结论成功构建了Ad5-CD137L,该重组病毒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原性和抗肿瘤免疫效果。

  • 标签: 4-1BB配体 重组腺病毒 抗肿瘤免疫 蛋白表达 免疫原性 细胞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原核表达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蛋白(RBD)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大肠埃希菌表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RBD,进行纯化、透析复性,比较了RBD复性前后的结构表征和抗原活性变化,最后将制备所得重组RBD免疫Babl/c小鼠,检测免疫小鼠体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变化情况。结果完成了大肠埃希菌表达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组RBD的制备。复性前后,RBD的自发荧光波长发生蓝移现象,从(363.33±0.47)nm蓝移至(333.00±0.82)nm,蛋白形状从无序状态折叠为(9.55±0.39)nm的颗粒,复性后RBD与ACE-2的结合活性是复性前的128倍。活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血清对原型株的滴度几何平均数为136.70,对贝塔株为101.59,两者无统计学差异(t=0.41,P=0.700)。试验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的分泌特异性IFN-γ的效应T细胞为(308.50±144.11)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低于对照组[(3.75±3.11)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差异(t=4.72,P=0.010)。结论成功制备原核表达的新型冠状病毒重组RBD,通过体外复性折叠,能够产生良好、全面的免疫原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受体结合蛋白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复性折叠 免疫应答
  • 简介:摘要目的以CpG1826作为疫苗佐剂评价其与铝佐剂对大肠埃希菌表达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的协同增强效果。方法利用大肠埃希菌高效表达SARS-CoV-2亚单位抗原,纯化后加入CpG1826和铝佐剂。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铝佐剂疫苗组、CpG+铝佐剂疫苗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于0、7和14 d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分别于首针免疫后7、14和28 d采血和取脾检测小鼠血清IgG水平、中和抗体水平以及小鼠脾细胞上清中IFN-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在首针免疫28 d后,3组小鼠的IgG、结合抗体抑制率和中和抗体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40、159.400和8.470,P均<0.05),其中CpG+铝佐剂疫苗组分别为6.91±0.20、(91.01±4.60)%和65.33±51.70,均高于铝佐剂疫苗组(t=2.892、2.441和2.703,P均<0.05)。在首针免疫7、14和28 d后,3组的特异性IFN-γ的效应T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60、36.990和660.400,P均<0.01),CpG+铝佐剂疫苗组分别为179.68±69.26、395.58±139.64、563.50±43.79,均高于铝佐剂疫苗组(t=3.969、5.292和22.310,P均<0.01)。结论CpG1826能和铝佐剂协同增强大肠埃希菌表达的SARS-CoV-2亚单位疫苗诱导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著提高其免疫原性,具有较强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CpG1826 重组亚单位疫苗 免疫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含有L452R和T478K突变位点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RBD)-破伤风类毒素蛋白(TT),表达后蛋白免疫小鼠以了解突变体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设计2对新型冠状病毒引物对RBD中的L452R和T478K进行突变,并将TT肽的核苷酸片段嵌入RBD中;利用大肠埃希菌表达系统表达蛋白,借助离子柱层析技术纯化出目的蛋白,复性获得空间构象后通过ELISA、高效液相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等进行检定;免疫小鼠后ELISPOT检测其细胞免疫水平;用竞争法ELISA和活病毒中和试验评估其中和抗体对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突变株的抑制能力。结果成功构建了新型冠状病毒RBD的L452R和T478K突变蛋白,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6 390。小鼠免疫后产生了特异性的细胞免疫,突变蛋白组刺激后产生的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为(21.43±11.71)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高于对照组(3.38±2.56)个斑点形成细胞/5×105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7, P=0.003);同时产生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BA.1)流行株的高滴度中和抗体,中和滴度几何平均数分别为3 012.28和1 086.12。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L452R和T478K突变蛋白对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奥密克戎(BA.1)流行株有效,为开发重组广谱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提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重组疫苗 受体结合域突变 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