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在“源、律度、数、历”四个维度的认识框架下,对《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吕氏春秋》《淮南子》学理论的四个维度,是一种内在的思维结构,相互之间互为前提、密不可分。文章把《吕氏春秋》《淮南子》学思想的“四维”特征表达为“源自然”、“律度适度”、“数趋匀”、“历合一”,同时认为这“四维”特征的理论基础都可以追溯到“自然”,因而将两书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表达为“依自然”。

  • 标签: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律源 律度 律数 律历
  • 简介:曾侯乙编钟中下层甬用于乐曲演奏,其音位设计的规律,是进行其他音乐讨论的基础。揭示这一规律的关键是曾“一双音三度音程”、侧鼓音高于正鼓音的乐器条件。依据乐器条件,文章对中下层甬的“编列一音列”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在基组结构中找出曾侯乙编钟设计音阶、十二音位的方法,并引发编钟音位判断、音阶、调式、套数等问题的讨论。

  • 标签: 曾侯乙编钟 中下层甬钟 音阶 十二音位 基组结构 音位安排
  • 简介:《吕氏春秋》的生问题,成为近年古代乐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与中国乐律学核心知识建构直接相关的重要问题。近期,陈克秀先生发表的题为《(吕氏春秋)的“十二”与“十二纪”》一文依据四个方面的论证。得出《吕氏春秋》生为“黄钟上生林钟,所生十二以林钟为首”的结论。陈先生对上生、下生、“上”、“下”的解读虽然较为深刻,但他花了大量篇幅去解读高诱注,却没有直接解读《吕氏春秋·音律》篇的原文,对上生、下生的具体使用也没有严格区分古今语境,还疏忽了《管子》与《吕氏春秋》“宇宙图式”中音乐信息差异的重要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除了关系到生次序,还关系到先秦乐律术语、乐律系统甚至乐律文化的理解,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标签: 《吕氏春秋》 高诱注 《管子》 生律次序 宇宙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