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德性伦理学是基于人实践可能性对人善生活哲学说明。德性观点表明一种基本真实:德性地生活对于人始终是一种可能性。德性伦理学比其他实质性伦理学更明确地诉诸这个可能性前提。对这个基础说明只有借助对心灵整体及其历史两个相互联系基本前提要素理解才有可能。这些相互联系观点内涵对人实践性活动身心一致解释,构成一种内德性、内德性伦理学观点。这种内在观点缺乏引向强硬分割心灵而在理解实践活动时不能"复原"其整体性倾向。整体心灵历史性也由此丧失。被剥夺掉其实践生命内容"心"被抽象为agency,作为功能性对照物"身"也成为消极、不确定实践心灵抽象符号。基于这种方法与观点"德性伦理学"讨论不是恰当德性伦理学讨论。它没有抓住真实。

  • 标签: | 德性伦理学 | 史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反思。一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代性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一般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
  • 简介:中西哲学家越来越希望更好地解读儒家和早期儒家,中西哲学对话根源就是这种需要。本文认为,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某种积极路径在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达成共识。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了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道与善、"人"概念、"人"潜能以及实现潜能方法等问题上不同看法。

  • 标签: 共识 比较 儒家 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