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神经射频消融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方法回顾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脊神经射频消融治疗的PHN患者102例,年龄(69.7±9.4)岁,男42例,女60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个月(T2)、6个月(T3)、9个月(T4)和12 个月(T5)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PHN患者在T0、T1、T2、T3、T4、T5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7)、2(2,3)、3(2,4)、3(2、4)、2(1,4)、2(1,4)分,PSQI评分M(Q1,Q3)分别为14(13,16)、4(3,6)、6(4,8)、5(4,6)、4(2,8)、4(2,9)分;与T0相比,术后T1~T5各时间点的NRS和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71.6%(73/102),满意度为8(5,9)分,复发率为14.7%(15/102),复发时间为(7.5±0.8)个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麻木,发生率为86.0%(88/10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麻木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射频消融治疗PHN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安全较好,可能是治疗PHN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消融 疗效 安全性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改良CT血管造影(CTA),探讨基于浅筋膜穿支的股前外侧皮瓣术前全程穿支评估与中偏心设计,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观察研究方法。2021年1月—2022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手(显微)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共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及10例上肢开放损伤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33~75岁,平均56.6岁。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均在同期行肿瘤扩大切除+根治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采用股前外侧皮瓣重建口腔或颌面;上肢软组织缺损患者在Ⅰ期行彻底清创,于Ⅱ期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创面面积为3.5 cm×3.5 cm~25.0 cm×10.0 cm,所需皮瓣面积为4.0 cm×4.0 cm~23.0 cm×13.0 cm。术前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检查,改良CTA的参数设置主要为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增加造影剂剂量及双时相扫描。将获取的图像数据上传至GE AW 4.7工作站,采用容积再现功能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对全程穿支评估。术前根据前述评估进行穿支及其源动脉信息的体表标记,中根据所需皮瓣面积及形状设计和切取以可见的浅筋膜穿支为中心的偏心皮瓣。对皮瓣供区创面行直接缝合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对比改良CTA检查与传统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统计改良CTA下双侧皮瓣供区的穿支穿出点分布及浅筋膜穿支长度、走行。将术前观测的目标穿支类型、数目、来源,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情况与中进行对比。观测术后供区创面愈合、受区皮瓣成活情况。随访皮瓣质地、外观,口腔及上肢功能,股部供区功能。结果改良CTA检查的总辐射剂量小于传统CTA检查。共观察到双侧供区穿支48支,其中31支(64.6%)向外下方走行、9支(18.8%)内下方走行、6支(12.5%)外上方走行、2支(4.2%)内上方走行,浅筋膜穿支平均长度为19.94 mm。术前观测到的目标穿支来源及其源动脉管径、走行、分支与中探查到的基本一致;术前观察到肌间隙型(含肌皮-肌间隙)穿支15支、肌皮型穿支10支,与中探查一致;术前体表穿支穿出点标记与中实际穿支穿出点距离为(0.38±0.11)mm。术后皮瓣均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5例患者植皮供区创面及17例患者直接拉拢缝合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1年,平均8.2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轻度臃肿;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饮食、闭开口活动无障碍,舌癌患者的言语功能轻度障碍但能完成基本的语言交流,上肢软组织损伤患者腕及肘关节、前臂旋转功能无明显受限;股部供区无明显紧绷感,髋、膝关节活动无受限。结论对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行改良CTA可视化重建,能够评估全程穿支,尤其是浅筋膜穿支,将该皮瓣用于重建口腔或颌面及修复上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得良好效果。术前明确穿支类型、数目、来源以及穿支穿出点分布及其源动脉的管径、走行、分支,实现了以浅筋膜穿支整体为中心的股前外侧皮瓣偏心设计,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 标签: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术 创面修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
  • 简介:摘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至关重要,环境监测可以提供环境质量数据支撑,及时发现环境污染和破坏,指导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促进环境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了高效开展环境监测,需要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采用多元化的监测手段,加强环境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以及加强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其中,多元化的监测手段包括最新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如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同时,应加强环境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后,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也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同时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 标签: 环境监测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监测技术 生态修复
  • 简介:摘要: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材料质量、材料结构、使用方式等都会影响建筑材料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这就需要材料检测机构对工程使用材料进行分析,以帮助制定建造计划。另外,部分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变性,如当存放环境或施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材料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从而导致建筑材料报废。因此,针对建筑材料的分析处理并不能仅停留在材料质量核验中,还需要相关人员为建筑材料制定良好的管理方案,确保工程材料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

  • 标签: 绿色经济 建筑材料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