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最具侵袭力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接受标准治疗后新诊断的GBM患者,5年生存率<10%。改善GBM患者的生存预后是人类迄今尚未攻克的难题。鉴于免疫治疗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开始对GBM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本文对国内外近期报道的GBM患者免疫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胶质母细胞(GBM)是成人颅内最常见、最具侵袭力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死率极高。接受标准治疗后新诊断的GBM患者,5年生存率<10%。改善GBM患者的生存预后是人类迄今尚未攻克的难题。鉴于免疫治疗在其他肿瘤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国内外学者开始对GBM患者进行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预后。本文对国内外近期报道的GBM患者免疫治疗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参数在预测胶质术前分级中的价值,及其与Ki-67标记指数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胶质患者,男43例,女20例,年龄16~74(47±13)岁,分为低级别组(WHOⅡ级30例)和高级别(WHO Ⅲ级、Ⅳ级33例),经免疫组化获得胶质的Ki-67标记指数。患者术前均行颅脑MRI常规扫描、IVIM-DWI检查,分别测量肿瘤最大层面实性区域和对侧正常白质区域的IVIM参数,获得ADC、假扩散系数(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纯水扩散系数(pure water diffusion coefficient,D)、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值,将肿瘤实质区测量值除以对侧正常脑实质测量数值,获得校正后参数,包括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elative ADC,rADC)、相对假扩散系数(relative D*,rD*)、相对纯水扩散系数(relative D,rD)以及相对灌注分数(relative f,rf)。利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高、低级别组间4个定量参数、Ki-67标记指数的差异。利用Spearman法分析4组定量参数与Ki-67 标记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估4组定量参数在脑胶质分级中的诊断效能。结果低级别胶质组rADC值、rD值及rf值均高于高级别胶质组(P值均<0.05),两组间rD*值无统计学差异(P=0.139),高级别胶质组平均Ki-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DC、rD、r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2、0.911、0.714;阈值分别为1.280、1.295、1.171;敏感度分别为93.3%、90.0%、86.7%;特异度分别为75.8%、78.8%、48.5%。rADC、rD与Ki-67标记指数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rD*与Ki-67标记指数存在低度相关性,rf与Ki-67标记指数不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IVIM可以无创地评估胶质级别,其中rADC的诊断效能最高。Ki-67标记指数在高、低级别胶质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rADC、rD存在较强负相关,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胶质瘤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Ki-67标记指数 肿瘤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MM)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诊疗方法,并且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20年5月15日,璧山区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68岁女性MM合并CLL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胸、腹部CT,免疫球蛋白(Ig)定量,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及MYD-88基因测序检测结果,对其进行诊断。采用BLD(硼替佐米2.1 mg/d,d1、4、8、11+来那度胺25 mg/d,d1~14+地塞米松20 mg/d,d1、2、4、5、8、9、11、12)方案对患者进行3个疗程化疗。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2年6月26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诊疗过程进行分析。以"多发性骨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多发性骨髓""multiple myeloma""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oncomitant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and multiple myeloma""multiple myeloma combine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yeloma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为中、英文检索词,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知网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MM合并CLL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以上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例患者因"左侧肩胛区伴左上肢牵扯痛5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入院后,患者胸、腹部CT,骨髓细胞形态学,Ig定量及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结果示,其肋骨、胸椎、髂骨、腰骶椎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异常浆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增高(15%、62%),血清M蛋白值为23.80 g/L,尿M蛋白值为65.04 mg/24 h,血清中检出IgG-κ型异常单克隆条带。根据上述结果,本例患者被诊断为MM。患者骨髓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异常单克隆成熟小B淋巴细胞比例为32.76%,表达CD19、CD79bdim、CD5、FMC-7dim,部分表达CD23,不表达IgM;CLL/小淋巴细胞淋巴(SLL)积分为4~5分;异常单克隆浆细胞比例为0.24%,表达CD138、CD38、CD56、CD200、CD81、CD319、CD117、IgM、cKappa。7月10日,采用PCR-Sangers测序法对患者MYD-88基因exon5(p.260-309)区域进行检测的结果为野生型。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本例患者诊断为MM合并CLL。②患者分别于5月26日、6月15日、7月6日,接受BLD方案化疗。每个疗程化疗后患者左肩胛骨痛均有缓解。6月22日、7月8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异常浆细胞比例均降低(5%、2%),淋巴细胞比例亦降低(50%、42%)。随访期间,患者病情控制良好。③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共检索出8篇MM合并CLL文献,报道9例MM合并CLL患者,加上本研究1例,共纳入10例MM合并CLL患者。其中,6例患者CT检查可见病理性骨折、多发性骨破坏等;9例外周血或骨髓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0例骨髓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浆细胞;4例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峰,2例尿本周氏蛋白呈阳性;5例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示IgG-κ型。骨髓细胞免疫分型检查可见骨髓淋巴细胞表达CD19、CD5、CD23、CD38、CD138、CD56等。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BLD、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MPV(美法仑+泼尼松+硼替佐米)、CO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等。接受化疗后,3例患者死于感染,2例死于呼吸衰竭等。结论MM合并CLL罕见,应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避免漏诊。治疗以化疗为主,但是疗效不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断 药物疗法 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恶性肾外横纹肌样(ERRT)是极为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现报道1例发生在盲肠的单纯性恶性ERRT。诊断该肿瘤需要排除其他具有横纹肌样特征的肿瘤,可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 标签: 横纹肌样瘤 肾外肿瘤 诊断
  • 作者: 张扬 陈威 于文华 赵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护理部 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黑色素患者病耻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2019年4—5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167例恶性黑色素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影响量表、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和状态自尊量表。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黑色素患者病耻感得分(54.54±11.53)分,75.93%(123/162)的黑色素患者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社会支持、行为自尊、社会自尊、伤口异味、婚姻状况是黑色素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可解释黑色素患者病耻感总变异率的34.9%。结论黑色素患者因疾病和自身等综合因素产生病耻感,且病耻感水平较高,应引起医护人员和社会人群的高度重视,给予黑色素患者更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护理干预,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黑色素瘤 病耻感 影响因素 自尊 社会支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的策略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15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63.9±9.1)岁(范围:43~79岁);动脉狭窄部位共15处,狭窄程度为75%~95%,其中前循环8处,后循环7处;动脉共17个,最大径(5.3±1.2)mm(范围:3~7 mm),其中前循环动脉11个、后循环动脉6个。患者均行同期动脉狭窄支架成形及动脉栓塞术治疗。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处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残余狭窄<30%);17个动脉中,10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7个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均完全栓塞。围手术期1例患者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其余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43.8±8.2)个月(范围:24~85个月),患者术后6~12个月均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中2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所有动脉未见复发。截至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缺血性卒中等相关症状。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应根据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动脉的大小、形态、位置、数量及两者的位置关系等因素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给予同期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硬化 颅内外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的短期疗效及并发症,总结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的适应证及经验。方法选择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的31例颅内复杂动脉患者进入研究。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的栓塞程度。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术后6个月、12个月患者行DSA复查以明确动脉的栓塞情况。结果31例患者共37个动脉。37个动脉共置入32枚Turbridge,均成功输送并释放,其中13个体填塞弹簧圈(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8个,Raymond分级Ⅱ级2个,Raymond分级Ⅲ级3个),24个体未填弹簧圈。1例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并发症,无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无死亡患者。随访时31例患者均预后良好。术后6个月24例(77.4%)患者行DSA复查显示动脉完全闭塞17例(70.8%)。术后12个月25例患者行DSA复查显示动脉完全闭塞19例(76%)。结论应用新型国产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Tubridge 血流导向装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短期效果及并发症,初步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33例颅内宽颈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单支架28例,双支架5例。使用Raymond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栓塞程度。术后3~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同时行DSA复查以了解动脉有无复发及载动脉通畅情况。结果术后即刻复查DSA示所有动脉均致密栓塞(Raymond Ⅰ级)。1例患者出现术中血栓形成,予替罗非班溶栓后血流恢复,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3~6个月时所有患者均预后良好;21例(63.6%)患者完成DSA复查,示载动脉无狭窄或血栓形成,动脉无复发。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疗效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宽颈 Neuroform Atlas支架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栓塞治疗对老年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头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老年(≥61岁)未破裂颅内动脉患者临床资料,利用11点头痛定量评分法对所有患者的术前及术后6个月头痛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析术前与术后的头痛差异,并对影响头痛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共73例患者(年龄61~86岁,平均68.4岁,女47例)符合纳入标准,53例(72.6%)伴有术前头痛(评分≥1分),其中39例(73.6%)术后头痛症状减轻,11例(20.8%)术后头痛无改变,3例(5.7%)术后头痛加重。术前平均头痛评分5(4,6),术后平均评分3(1,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36,P=0.000)。术前头痛评分与术后头痛结果相关,术前评分越高术后改善越差(Z=-2.819,P=0.005)。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可以缓解多数老年患者的头痛症状,术前头痛严重程度与术后头痛结果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性 头痛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MCPIP-1)在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8~12周龄,体重230~27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组)、不同剂量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组(M1组和M2组)、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不同剂量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CLP组(M1-CLP组和M2-CLP组)。采用CLP法制备大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模型。M1组和M2组假手术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泛素-蛋白酶体抑制MG-132 5、10 mg/kg;M1-CLP和M2-CLP组于CLP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MG-132 5、10 mg/kg。于CLP后6 h时处死大鼠,制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及IL-6浓度;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MCPIP-1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CLP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BALF TNF-α、IL-1β及IL-6浓度升高(P<0.05),M1组、M2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LP组肺组织MCPIP-1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1组和M2组肺组织MCPIP-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与CLP组比较,M1-CLP组和M2-CLP组肺损伤评分、W/D比值、BALF TNF-α、IL-1β及IL-6浓度降低,肺组织MCPIP-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MCPIP-1在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时发挥内源性保护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