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得知王世家病逝消息的当晚,我几度梦中惊醒。凌晨五点再度惊醒后已无睡意,思绪中突现世家手术后几乎变形的下腭,想到这或为有些友人所未见,而我又有幸留下了照片,于是翻检手机,发给关心世家的友人们,丝毫没能顾及他们是否还在梦中。此后几天,世家的身影和往事,常常浮现在眼前。

  • 标签: 世家 怀念
  • 简介: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明清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科举世家.文中利用近年出版的新史料,以一向研究薄弱的清代北方地区为例,通过大量事实说明,形成科举世家的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以读书为'世业'的科举世家,不仅本家族在科举中人才辈出,而且成为地方教育中重要的师资来源.他们充分运用家族社会声誉、行政权力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方教育,填补了清代地方学校的匮乏也满足广大民众的教育需要.

  • 标签: 地方教育 科举 学校 出版 积极参与 师资
  • 简介:  法国人阿尔贝·蒂伯代在中将文学批评按批评家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以报刊文学记者为主体的"自发的批评";以大学教授为主的"职业批评";以公认作家为主的"大师的批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形于1930年,但在当今中国,与此分类相似的提法仍在被响应,分别对应传媒批评、学院批评和作家批评.这三种批评,应该说是传统的批评类型.……

  • 标签: 发展特点 文学批评发展 现当代文学批评
  • 简介:国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初具规模至今已历一个甲子。在这个过程中,20世纪60年代捷克学者普实克与美国学者夏志清的论争,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学者们在研究方法方面的意识萌动,至70年代,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已蔚然成风。其中历史主义与非历史主义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运用,有鲜明的实例,亦有显著的成果。

  • 标签: 海外汉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方法 历程和运用
  • 简介:工人、农民与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所指中的基本成分。分别考察三者在八十年代文学中的生存状态,进而明晰人民命运的整体走向,当是比较具有现实指向的研究。七十年代中后期北岛的《波动》最早捕捉到干部和人民之间的隔绝和对立。八十年代,高晓声与路遥笔下的陈奂生与高加林的命运显现出农民被排除在城市的发展轨道外;郑万隆塑造的工人形象刘慧芳则承受了被知识分子利用与抛弃的痛苦。知识分子所代言和提倡的法制、科学与文明的生活方式规训着底层人物,包括普通工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向上流动。

  • 标签: 人民 农民 工人 知识分子
  • 简介:本文从两方面的分析中认为:由于《易》能够将阐释的普遍性与变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标示出人类阐释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易》以“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传达华夏先民对世界之全方位理解与阐释,这与文学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因而文道与易理应当是相通的。《易》一名而含三义对文学阐释活动具有方法论启示

  • 标签: 《易》 释释学 方法论 启示 文道与易理
  • 简介:我国外国文学批评界习惯于把文学视为对社会现实的形象反映,尤其是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创作的研究中。其实,19世纪俄罗斯经典作家的创作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文本的意义往往滋生于其自身的智能机制之中。文学文本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被动客体,也不只在传递和记忆信息,还是一个运动的、拥有主体性的生命体,能够通过界限转换、对话机制和时空变化等途径,作用于读者,在读者大脑左右半球的互动中,不断地创造意义。

  • 标签: 19世纪俄罗斯文学 文本 对话 时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