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ICU患者是压疮的高危人群,一旦压疮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风险,更容易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本科通过3M透明敷贴在50例压疮高危因素评分均≤16分患者的预防性护理中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压疮 3M透明敷贴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胎儿颈部透明层(NT)厚度与胎儿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NT厚度测量的单胎孕妇,共4 958例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进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妊娠早期血清学筛查、妊娠中期超声筛查及对新生儿出生后28 d的体格检查。根据妊娠早期超声筛查的结果,分为胎儿NT增厚(≥3.0 mm)者167例与NT厚度正常者4 791例;将胎儿NT增厚的孕妇,分为胎儿单纯NT增厚者86例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者81例。分析不同NT厚度胎儿的预后,并重点对单纯NT增厚与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妊娠早期超声筛查发现胎儿结构异常或血清学筛查结果为高风险的孕妇,经绒毛穿刺取样术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以明确产前诊断。结果(1)胎儿NT厚度正常孕妇的妊娠结局:共4 791例孕妇,包括胎儿NT厚度正常且无结构异常者4 726例,其中妊娠中期及产后新诊断结构异常83例,4 688例活产;胎儿NT厚度正常但结构异常的孕妇65例,其中61例孕妇终止妊娠,4例活产。(2)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妊娠结局:86例孕妇中,66例(76.7%,66/86)行CMA检测,3例胎儿诊断为21三体综合征;除7例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外,余79例行妊娠中期超声检查、新生儿出生后28 d体格检查、新生儿电话随访至6~21个月均未发现发育异常。(3)胎儿NT增厚合并结构异常孕妇的妊娠结局:81例孕妇中,73例(90.1%,73/81)行CMA检测,其中32例的胎儿为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70例选择终止妊娠,2例妊娠中期自然流产,9例活产。(4)NT增厚是否合并结构异常胎儿的产前诊断结果及预后比较:单纯NT增厚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为3.5%(3/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39.5%(3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P<0.01);胎儿单纯NT增厚孕妇的健康新生儿存活率为91.9%(79/86),合并结构异常者为9.9%(8/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1)。结论妊娠早期,超声筛查胎儿NT及结构,能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率。单纯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较低,新生儿健康存活率较高。

  • 标签: 妊娠初期 颈部透明带检查 超声检查,产前 非整倍性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方法搜集该院2016年3月~2018年6月中84例行PICC置管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硫酸镁热敷,观察组则采用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治疗,对比两组干预后静脉炎变化程度、疼痛程度,并调查两组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及护士对置管期间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及护士对置管期间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康惠尔透明贴在治疗NSCLC患者用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静脉炎发生情况,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对提高患者及护士的满意度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水胶体敷料 康惠尔透明贴 非小细胞肺癌 PICC置管术 机械性静脉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在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收治的腰大池置管术后患者70例,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0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固定方法,研究组利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固定。观察两组患者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结果研究组48 h内脱管、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9%(1/35)比8.6%(3/35)、2.9%(1/35)比11.4%(4/35)、5.7%(2/35)比45.7%(16/35)、2.9%(1/35)比11.4%(4/35)、0比8.6%(3/35),均P<0.05]。结论将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应用于腰大池置管术后中能够有效降低48 h内脱管、内引流管阻塞、非计划性拔管、皮肤过敏症状、颅内感染、脑脊液渗漏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理想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 腰大池置管术 应用效果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301a-3p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方法获取并培养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将miR-301a-3p agomir以及antagomir分别转染至细胞。分Blank组、miR-NC对照组、miR-301a组、antagomir组,每组设3个复孔,每孔2×105个细胞,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及Caspase-3活性检测分析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与Blank组(48 h:0.83±0.09;72 h:1.20±0.21;96 h:1.65±0.17)和miR-NC组(48 h:0.79±0.10;72 h:1.12±0.25;96 h:1.60±0.15)相比,miR-301a组(48 h:1.16±0.07;72 h :1.56±0.11;96 h:2.13±0.14)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提高(P<0.05),miR-301a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下降(Blank组:10.44±1.33,miR-NC组:9.84±1.40,miR-301a组:4.32±0.51,P<0.05);而antagomir组(48 h:0.52±0.12;72 h:0.72±0.09;96 h:1.01±0.15)细胞转染后增殖能力较Blank组和miR-NC组显著降低(P<0.05),antagomir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升高(Blank组:10.44±1.33,miR-NC组:9.84±1.40,antagomir组:21.41±2.57,P<0.05)。结论miRNA-301a-3p过表达促进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通路,降低细胞的凋亡,从而调控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 标签: miR-301a-3p 星形胶质细胞 增殖 凋亡 大鼠
  • 作者: 江洁 赵林清 穆敏 王文洋 徐瑾 蔡亮 谢正德 朱贞 张燕 周杉杉 冯意 毛乃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病毒和病毒病重点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麻疹/风疹参比实验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麻疹室,北京 102206,首都儿科研究所病毒研究室,北京 100020,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淮南 232001,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与规划所,郑州 450016,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长沙 41000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北京市儿科研究所感染与病毒研究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h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基因分析我国流行人副流感病毒3型(human parainfluenza virus 3, HPIV3)的基因变异规律和进化特征。方法采用多重荧光PCR方法对2007—2020年5个省市(北京、浙江、安徽、河南、湖南)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常见病原体核酸筛查,对HPIV3阳性标本进行HN基因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的国外和我国10个省的HPIV3流行代表株HN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应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展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本研究期间从5个省市共获得49株HPIV3的HN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在96.6%~100%之间,其中48株为C3基因亚型,1株为C5基因亚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我国12个省市在2003—2020年间存在C1、C3和C5基因亚型的毒株共流行,毒株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4%~99.8%和97.9%~100%,其中C3是我国的优势流行基因亚型,分属于C3a、C3b、C3c、C3e和C3f进化分支,以C3f的传播范围和流行时间最为广泛。对C3基因亚型的进化分析显示,其最近共同祖先形成时间(tMRCA)可追溯到1990年,有效群体规模在2002—2010年间逐渐扩张而后趋于平稳;C3各进化分支HPIV3的HN基因进化速率在3.69×10-4~5.82×10-4替换/位点/年之间;C3基因亚型毒株HN蛋白共享N308、N351、N485和N523潜在N-糖基化位点,选择压力以负向选择为主。结论C3基因亚型是我国的本土优势HPIV3流行型别,形成了广泛传播和持续流行态势,并在流行过程中形成多个进化分支共同循环。

  • 标签: 人副流感病毒3型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蛋白 基因特征 贝叶斯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134 例,均采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血管成像栓查,统计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磁共摄血管成像单一及联合检查诊断脑血管缺血的结果。结果: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63 例,共血管成像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56 例,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72 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准确性 97 . 76% 、特异性 96.72% 、灵敏性 98.63% ,较单一检查高,联合检查误诊率 3.28% 、漏诊率 1 . 37% ,较単一检查低( P<0.05 )。结论;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与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检查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灵敏性,减少误诊及漏诊,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

  • 标签: 缺血性血管疾病 三维动脉自标记技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达改变及其与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有大血管并发症组87例及无大血管并发症组113例;依据25-(OH)D3缺乏程度分为25-(OH)D3正常组32例,轻度缺乏组94例,中重度缺乏组74例。同期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有大血管并发症组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25-(OH)D3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24.79 ± 3.02) μg/L比(39.18 ± 4.3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132,P<0.05)。糖尿病 有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21.08 ± 2.64) μg/L比 (27.65 ± 3.31) μg/L],IMT水平则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1.29 ± 0.13)mm比(0.93 ± 0.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正常组、轻度缺乏组、中重度缺乏组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4/32)、40.43%(38/94)、60.81%(4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896,P<0.05)。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 = - 0.51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有所下降,其水平变化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血管病变 25羟维生素D3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达改变及其与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00例糖尿病患者,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有大血管并发症组87例及无大血管并发症组113例;依据25-(OH)D3缺乏程度分为25-(OH)D3正常组32例,轻度缺乏组94例,中重度缺乏组74例。同期选择门诊健康体检者1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有大血管并发症组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25-(OH)D3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合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24.79 ± 3.02) μg/L比(39.18 ± 4.3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132,P<0.05)。糖尿病 有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21.08 ± 2.64) μg/L比 (27.65 ± 3.31) μg/L],IMT水平则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1.29 ± 0.13)mm比(0.93 ± 0.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正常组、轻度缺乏组、中重度缺乏组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0%(4/32)、40.43%(38/94)、60.81%(4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1.896,P<0.05)。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r = - 0.513,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有所下降,其水平变化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血管病变 25羟维生素D3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