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卷烟厂制丝生产线数字化的好处,研究了数据监测预警和自决策控制系统的有效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卷烟厂制丝生产线生产的相关控制流程,充分释放数字化的变革潜力,从而促进卷烟厂制丝生产线的快速发展。

  • 标签: 数据监测预警 制丝数字化 智能控制 自决策控制系统
  • 简介:摘要:面对我国建筑业日益增长的规模和不断提升的质量要求,以及配套的严格的施工法规和质量标准,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快速、准确和有效地管控和提升施工质量,是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规避工程风险、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然而,目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质量控制及其改进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基于已有的质量管理理论和工程管理技术,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已有的质量控制模型进行优化,最终提出新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和改进的策略。

  • 标签: 施工质量 质量管理理论 工程管理技术
  • 简介:摘要:针对当前勘察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规划顶层设计缺失、现状分析不透等问题,本位以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开展SWOT分析,构建科技创新发展SWOT优劣势分析矩阵,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及改善措施,包括优势机会战略(SO)、优势威胁战略(ST)、劣势机会战略(WO)、劣势威胁战略(WT)等,供相关企业参考。

  • 标签: 勘察设计企业 科技创新 SWOT战略
  • 简介:摘要:量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量,还能提升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力,教师要通过良好的量感来提升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景,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结构图主动建构知识框架,运用个性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使学生经过“感知量-理解量-内化量-表达量”的过程,逐渐形成量知识的系统,从而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 标签: 小学 数学教学 量感
  • 简介:摘要: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所包含内容较多,与园林施工质量联系较为密切,为了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管控效果,则必须要加强对多种工作重视,确保可以通过制度的建立规范各个环节作业,强化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现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园林工程的顺利建设带来工作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园林绿化施工的安全管理与节点控制。

  • 标签: 园林绿化 安全管理 节点控制
  • 简介:摘要:城市园林绿化是一种特殊的园林绿化形式,是城市绿化由地面向立体空间的发展,是拓展绿化空间的一种园林绿化方式。要想实现对于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就必须要对市政绿化工程有高度的重视,在开展市政绿化工程的整个过程中,所有和绿化相关的因素都应当予以充分的考虑。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市政建设中城市绿化工程的生态化管理。

  • 标签: 市政建设 城市 绿化工程 生态化 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现有电网主干部分大多成形,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较为普遍。大量的光伏电源接入电网后,将对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采集光伏电站的遥测、遥信数据。本文介绍了光伏电站的核心设备逆变器,并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数据采集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各分布式光伏电站的逆变器利用Modbus TCPIP规约将数据传送到子站,再由子站将数据转发调度的方案。

  • 标签: 光伏电站 分布式 逆变器 数据采集 Modbu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对3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及健康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经济、医疗水平和文化习俗较接近的绵阳市和德阳市8所妇幼保健院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包括1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和3所县(区)级妇幼保健院。干预组开展EENC技术,对照组开展常规操作。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分娩的新生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分娩后、婴儿满1、3月龄时收集婴儿健康指标数据,包括喂养方式、脐带脱落时间、肺炎、败血症、腹泻等,比较两组婴儿健康结局。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干预组91.1%(278/305)的新生儿在停止皮肤接触前完成了首次母乳喂养,对照组为33.3%(3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74.5%(228/306)比55.0%(177/322)],1月龄内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0%(19/272)比13.3%(37/278)],脐带脱落时间早于对照组[(8.3±2.9)d比(10.5±3.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脐带感染、肺炎、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时干预组腹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肺炎和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败血症的病例。结论EENC可提高新生儿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降低1月龄婴儿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缩短脐带脱落时间,且未造成更多的脐带感染。

  • 标签: 新生儿保健 母乳喂养 婴儿健康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在我国西部4县的实施现状。方法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生儿安全项目”的18个项目县中,从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和青海省各抽取1个项目县(分别为隆德县、晴隆县、通江县和同仁县),再从每县随机抽取1~2所县级助产机构作为研究单位,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开展现场调查。通过产妇及其新生儿问卷调查获得项目县EENC核心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通过医务人员焦点小组座谈和产妇个人深入访谈获得不同参与者对EENC的体验、态度和需求。分别采用SAS 9.4和NVivo 12.0软件对定量和定性数据进行分析。用混合方法研究整合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结果4个县共收集599对产妇及其新生儿有效问卷信息,共访谈45位医务人员和15位产妇。皮肤接触(skin to skin contact,SSC)持续时间≥90 min的实施比例在贵州省晴隆县最高(90.0%,95%CI:85.2%~94.8%),其次为四川省通江县(83.6%,95%CI:77.7%~89.5%)。青海省同仁县的早开奶率最高(99.3%,95%CI:97.8%~100.0%)。产妇对SSC的积极体验主要体现在幸福感提升和早期母乳喂养促进等方面。脐带断端不消毒、新生儿眼部护理和维生素K1注射在4个项目县推广均比较顺利,措施逐渐常态化。但部分受访者尚未完全认可SSC和脐带断端不消毒的处理方式。结论EENC核心干预措施在项目地区得到了有效落实,但部分医务人员和产妇对个别推荐措施尚存顾虑。应进一步加强对EENC的理念宣传和培训,促进EENC在全国的推广。

  • 标签: 婴儿护理 婴儿,新生 调查和问卷 研究方法 卫生保健质量 定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6年6月接受单纯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为(39.1±13.5)岁(范围9~72岁)。临床评价指标为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影像学指标为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斜坡椎管角(clivus-canal angle,CCA)、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以及C0~C2角和C2~C7角评估颈椎序列的改善情况。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症患者,测量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和Wackenheim线的距离评估垂直方向的复位情况。记录植骨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随访时间为(82.7±26.4)个月(范围61~170个月)。NDI自术前43.41%±11.60%改善至术后6个月的12.19%±6.97%,末次随访时为9.45%±7.51%(F=89.56,P<0.001)。JOA评分自术前(9.48±2.41)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71±1.42)分,末次随访时为(14.97±1.47)分(F=52.89,P<0.001)。ADI由术前(9.16±2.32)mm减小至术后6个月的(1.39±1.04)mm,末次随访时为(1.29±1.08)mm(F=189.61,P<0.001)。CCA术前为113.68°±12.67°,术后6个月恢复至143.39°±7.38°,末次随访时为142.39°±7.13°(F=67.13,P<0.001)。CMA术前为115.71°±13.69°,术后6个月增加至146.23°±10.36°,末次随访时为145.58°±10.78°(F=41.44,P<0. 001)。齿突尖至Chamberlain线的距离术前为(11.15±4.35)mm,术后6个月为(2.03±2.83)mm,末次随访时为(2.15±3.02)mm(F=37.58,P<0.001)。齿突尖至Wackenheim线的距离术前为(6.81±2.57)mm,术后6个月为(-2.23±1.58)mm,末次随访时为(-2.27±1.58)mm(F=122.16,P<0. 001)。C0~C2角自术前1.94°±15.82°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4.90°±6.55°,末次随访时为14.84°±6.45°(F=11.97,P<0.001)。C2~C7角自术前27.26°±8.49°恢复至术后6个月的19.10°±5.28°,末次随访时为19.26°±5.44°(F=11.13,P<0. 001)。所有患者均实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9.71±2.55)个月(范围5~15个月)。术后共发生并发症5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深部组织感染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损害1例,吞咽困难1例),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后均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及再脱位。结论后路松解复位、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良好的远期随访效果。

  • 标签: 寰枢关节 脱位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原发性化脓性脊柱炎(n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NVO)与脊柱术后化脓性脊柱炎(postoper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PVO)的微生物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9年12月诊治化脓性脊柱炎4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发生原因分为NVO组和PVO组。NVO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47±20.45)岁(范围15~73岁);病变位于腰椎23例(76.7%)、胸椎5例(16.7%)、颈椎2例(6.7%)。PVO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52.13±18.80)岁(范围14~73岁);病变位于腰椎11例(68.8%)、胸椎5例(31.2%)。术前28例患者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25例(NVO组16例,PVO组9例),C级3例(NVO组1例,PVO组2例)。所有患者先予卧床、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者采用手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评价感染控制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同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ASIA神经功能分级的变化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NVO组2例患者行抗感染保守治疗,余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化脓性脊柱炎。所有患者均获12~24个月随访,均采用静脉注射与口服抗生素治疗,PVO组抗生素治疗总时间较NVO组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88)。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相同时间点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VO组16例患者ASIA分级由D级恢复至E级、1例自C级恢复至D级;PVO组9例由D级恢复至E级,2例自C级恢复至D级。至末次随访NVO组3例复发,复发率为10%;PVO组7例复发,复发率为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23)。存在脊柱内植物的39例患者中5例(12.8%)患者(NVO组1例,PVO组4例)在内固定术后反复出现感染,故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以控制感染,术后经制动、全身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后痊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个椎体受累(OR=11.00,P=0.006)、脓肿形成(OR=9.00,P=0.047)与化脓性脊柱炎复发明显相关;微生物感染(OR=1.867,P=0.416)、脊柱假体(OR=7.20,P=0.074)、异体骨(OR=1.78,P=0.478)有相关趋势,但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椎体受累(OR=10.49,95%CI:1.133,97.05,P=0.038)是影响化脓性脊柱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对PVO的治疗比NVO更具挑战性,特别是在脊柱内植物感染的情况下,虽然PVO的抗生素治疗时间比NVO延长,但PVO复发率较高。更长的抗生素治疗及必要时手术清创或去除内植物是成功治疗PVO的重要方法。

  • 标签: 脊柱 感染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口服咪达唑仑联合经鼻艾司氯胺酮行小儿术前镇静时所需咪达唑仑的90%有效剂量(90% effective dose, ED90),并观察其可行性。方法根据偏倚钱币序贯法依次对40例择期手术患儿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复合经鼻小剂量艾司氯胺酮30 min后使患儿达到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ore, PSAS)=1分的口服咪达唑仑剂量。次要观察指标为麻醉诱导前后的SBP和心率、镇静水平、起效时间、术前用药副作用、用药30 min时PSAS评分、面罩接受量表(Mask Acceptance Scale, MAS)评分、静脉穿刺反应(reaction to intravenous cannulation scale, ICS)评分、术后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额外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以及低氧血症、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用Isotonic回归分析法计算咪达唑仑ED90及其95%CI。结果咪达唑仑口服复合0.25 mg/kg艾司氯胺酮滴鼻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ED90为0.253 (95%CI 0.242~0.278)mg/kg,平均起效时间为(8.9±3.8)min。给药后患儿出现幻觉、兴奋、行为改变的发生率为7.5%,无患儿出现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高血压、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0.25 mg/kg艾司氯胺酮滴鼻复合咪达唑仑口服能有效缓解小儿术前焦虑,咪达唑仑ED90为0.253 mg/kg。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咪达唑仑 镇静 90%有效剂量 小儿
  • 简介:摘要: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材料、人力所消耗的资金占建筑总成本的绝大部分,房屋结构设计对建筑成本的影响也比较大。有实验表明,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从整体上有效降低总成本,防止部分风险费用的产生,从而保障投资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 标签: 建筑结构 设计优化
  • 简介:摘要:在5G技术和智能应用时期,基站综合杆规划已形成一定的趋势。这一建设方法能有效缓解城市道路杆体林立的问题,从而达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景观统筹、资源共享和精细化管理。以上海市为例,通过总结发达都市的综合杆建设试点经验,深入研究了多杆机构合一的建设发展战略,提供了经济、合理、有效的合杆载体、合杆形式和推进举措,并据此比对上海市综合杆建设示例,进一步探讨了合杆的设计过程、方法、模型和效果等,为推动多杆机构合一计划的开展提出有价值的借鉴依据。

  • 标签: 综合杆 5G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行一期后路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48例纳入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单侧开窗组:行一期后路单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27例,男21例,女6例,年龄23~71岁。双侧开窗组:采用一期后路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6~58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固定装置有无松动、断裂,使用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以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变组织送病检,结果均诊断为布鲁杆菌病。两组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6.3)个月(范围12~4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单侧开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0.5±34.1)min、(214.4±150.2)ml,双侧开窗组为(187.1±30.3)min、(455.8±250.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手术时间=8.123,t术中出血量=2.962,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VAS评分、ODI及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开窗组中1例患者术后半个月出现切口感染,行清创引流术后痊愈。两组植骨融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2,P>0.05),末次随访时均完全融合。结论单侧与双侧开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骶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及医疗费用少等优点。

  • 标签: 腰椎 骶骨 布鲁杆菌病 感染 脊柱融合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次研究中,主要针对风冷热泵螺杆机组控制工作展开分析,期间充分将PLC网络通讯技术融合于控制工作内容中,借助PLC连接出一个线性网络,随后借助人机界面的设定形式,针对所有与此PLC网络相关联的风冷热泵螺杆机组以及水泵进行连接控制,最终提升设备机组的实际运行效率。

  • 标签: PLC 线型网络 风冷热泵螺杆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