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联合前清蛋白(PA)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肝癌患者82例,其中男40例、女42例,年龄(75.68±7.85)岁,行GNRI值检查,检测PA,并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并发分为并发组和无并发组,分析GNRI、PA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的预测效能。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8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16例(19.51%),其中术后出血10例,感染、胆漏、乳糜瘘各2例。两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年龄、肌酐、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组GNRI[(90.25±10.52)]低于无并发组[(100.52±19.65)],PA[(168.52±19.62)mg/L]高于无并发组[(69.25±10.3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5、28.233,P=0.047、<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NRI降低、PA升高均为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的危险因素(均P<0.001)。ROC分析显示,GNRI、PA以及两者联合预测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0.858、0.954,联合检测AUC高于单一指标。结论GNRI、PA对老年肝癌患者术后并发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且联合检测的预测效能较高。

  • 标签: 老年肝癌 术后并发症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 前清蛋白 预测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CNSC)的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10月237例allo-HSCT的临床资料。结果237例受者中,CNSC发生率为10.5 %(25/237),发生时间中位数为移植后82 d(-4~810 d)。CNSC原因分别为药物相关性脑病6例,CNS感染5例,不明原因抽搐4例,代谢性脑病3例,免疫相关性脑病3例,原发病中枢复发3例,以及脑血管疾病1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癫痫发作,共11例。CsA相关性脑病头颅磁共振检查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代谢性脑病主要为脱髓鞘改变;海马区病变多为免疫相关性脑病或CNS感染所致。脐血移植、HLA不全相合移植及血小板植入延迟是发生CNSC的高危因素。在恶性血液病受者中,CNSC组非复发死亡率为42.9 %(9/21)高于无CNSC组的15.3 %(27/176)(χ2=9.511,P=0.005)。CNSC组移植后1、3年总体存活率(OS)均低于无CNSC组(56.6 %比77.8 %、37.1 %比65.7 %,P=0.022)。结论CNSC是allo-HSCT后严重并发之一,病因复杂,导致受者OS显著降低。脐血移植、HLA不全相合移植及血小板植入延迟是移植后发生CNSC的高危因素。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枢神经系统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明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并发心动过速的原因、类型、风险因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一期根治手术、符合临床研究指标且有记录值的2 12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室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计1 322例,房间隔缺损421例,法洛四联、完全大动脉转位或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等共计194例、其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完全性房室通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共计189例。手术方法是胸骨正中皮肤切口或右侧腋下皮肤小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观察与监测患儿年龄、体质量、疾病类型、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心电图监测等指标。结果2 1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并发的心动过速425例,发生率20.0%。窦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异位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14.8%(314/2 126)、4.5%(96/2 126)、0.8%(17/2 126)、0.5%(10/2 126)。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出现心动过速与患儿低龄(OR=1.98,95%CI:1.25~2.65,P<0.01)、低体质量(OR=2.35,95%CI:1.86~2.75,P<0.01)、大型室间隔缺损(OR=1.56,95%CI:1.09~2.06,P=0.02)、复杂先天性心脏病(OR=2.03,95%CI:1.57~2.52,P<0.01)、较长体外循环时间(OR=1.77,95%CI:1.23~2.28,P<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OR=1.89,95%CI:1.20~2.55,P<0.01)、酸中毒(OR=1.63,95%CI:1.11~2.14,P<0.01)、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及肾上腺素联合使用(OR=1.86,95%CI:1.23~2.48,P<0.01)密切相关。结论预判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出现的心动过速,明确其原因及类型并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术后患儿生存率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心动过速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早期 病因分析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精氨酰琥珀酸尿是由于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缺乏导致的尿素循环障碍性疾病,表现类似败血、颅内出血,容易误诊或漏诊。本文报道1例以“拒乳、反应低下”起病的新生儿病例,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 标签: 婴儿,新生 精氨酰琥珀酸裂解酶 精氨酰琥珀酸尿症 高氨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中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甲状腺与乳腺外科及宿州市立医院肿瘤外科就诊手术的TI-RADS 4b类直径≤1 cm单侧甲状腺肿块的患者共539例,依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分为PTMC组和良性肿瘤组,再依据病理结果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将PTMC患者分为LNM组和无LNM组,分析术前血液中促甲状腺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Tg与PTMC及发生颈部LNM的关系。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PTMC组与良性肿瘤组,LNM组与无LNM组间各指标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TSH、Tg及TgAb水平是PTMC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与PTMC呈负相关,TSH、Tg、TgAb与PTMC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20、0.192、0.026、0.008,95%CI分别为:0.962~0.998、1.045~1.404、1.015~1.038、1.003~1.014,P<0.05)。年龄和血清Tg水平是PTMC患者颈部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年龄与颈部LNM呈负相关,Tg与颈部LNM呈正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025、0.014,95%CI分别为:0.957~0.994、1.008~1.021,P<0.05)。当血清Tg水平>26.520 ng/ml时提示≤1 cm的TI-RADS 4b类肿块为PTMC(敏感度:0.560,特异度:0.719);而Tg水平>36.695 ng/ml时提示此类PTMC患者伴有颈部LNM(敏感度:0.532,特异度:0.788)。结论血清Tg水平对临床鉴别≤1 cm的甲状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也与PTMC伴有颈部LNM有关。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甲状腺球蛋白 颈部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骨硬化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代谢疾病,以骨吸收障碍导致的骨量及密度增加为主要特征,任何涉及破骨细胞成熟或功能的异常突变均会导致骨硬化的发生。临床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Ⅱ型(autosomal dominant osteopetrosis type Ⅱ,ADO-Ⅱ)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类型骨硬化,病变可累及内分泌、骨骼、血液、神经、耳鼻喉、口腔等全身多系统,其疾病进展隐匿,容易被忽视,尚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案。本文总结了2例ADO-Ⅱ型患者的临床特点、检查资料和诊治过程,分析该病的全身多系统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以提高对ADO-Ⅱ型患者管理及治疗的认识。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硬化症 骨吸收障碍 CLCN7基因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感染患者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期间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治疗重症感染患者的电子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患者,统计分析AKI的发生时间、临床分期和转归,计算多黏菌素B相关AKI发生率以及多黏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KI的危险因素,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1例,男性237例(76.2%),女性74例(23.8%);中位年龄58(46,70)岁;52例(16.7%)发生多黏菌素B相关AKI,AKI的发生时间为(4±2)d,范围2~13 d;多黏菌素B用药第3、6、12和15天AKI的累积发生率(%)及其95%CI分别为9.1(3.0~19.4)、15.4(7.9~25.2)、21.5(12.8~31.6)和21.5(12.8~31.6)。发生AKI后,52例患者中17例(32.7%)停用多黏菌素B,其中7例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35例(53.8%)因病情需要继续用药,其中25例给予CRRT,10例加用利尿剂。经上述处理后,52例患者中22例(42.3%)Scr恢复正常,6例(11.5%)好转,15例(28.9%)因原发病死亡,9例(17.3%)自动出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剂量≥150.0 mg(OR=5.588,95%CI:2.258~13.833,P<0.001)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OR=1.063,95%CI:1.021~1.106,P=0.003)为多黏菌素B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感染患者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AKI,多黏菌素B日剂量≥150.0 mg和高APACHE-Ⅱ评分可能增加AKI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多黏菌素B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重症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比值(NLPR)检测对老年敌草快(DQ)中毒患者肾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老年DQ中毒患者106例作为老年组,将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组(AKI组)62例和非急性肾损伤组(NAKI组)44例,同时设非老年DQ中毒患者40例为非老年组,患者在入EICU时,取肘静脉血5 ml,检测NGAL、NLPR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KI组血NGAL、NLPR水平均明显高于NAKI组[(387.1±46.6)μg/L比(103.5±18.6)μg/L、(13.5±3.4)比(5.3±1.1),t=38.243、15.608,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GAL(OR=1.009、95%CI:1.003~1.015、P<0.001)、NLPR(OR=1.263、95%CI:1.039~1.536、P<0.001)水平升高均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NGAL、NLPR及NGAL+NLPR对AKI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4、0.803和0.873。NGAL和NLPR对老年DQ中毒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高于肌酐清除率(Ccr),两者联合应用预测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0.850、特异度0.828、AUC为0.887。结论NGAL和NLPR是老年DQ中毒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DQ中毒患者血NGAL、NLPR联合检测预测AKI和预后的价值更高。

  • 标签: 敌草快 中毒 脂质蛋白质类 肾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