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制一款无需摄片即可了解脊柱形态的可视化智能方法方法采用"单摄像机、多视角"的系统构建方案以便后期应用于便携式设备。在原理验证实验中,利用相机测量一系列画在纸上然后贴在板上的标记物的三维坐标,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与精度。真实试验纳入了自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长海医院骨科就诊的11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脊柱全长正侧位片以及基于该方法与Surgimap软件测量的冠状面Cobb角度数,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结果原理验证实验中,认为利用五个图像计算Cobb角为最优策略,所得XOY和YOZ平面Cobb角的误差值基本控制在1°和2°之内,精度为1°。真实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测量冠状面Cobb角具有可信度,但具体应用时仍需进一步优化。结论该方法成本较低,便于普及与使用,无放射性危害,为今后家庭或社区式小儿脊柱形态监测,以及动态信息反馈提供客观依据,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脊柱侧弯 基于视觉 智能测量 Cobb角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加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变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的各个疾控中心需要具备较高的档案管理能力,相关人员能具备协商调节的能力,将复杂的档案管理化繁为简。本文客观阐述了疾控中心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新方法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39例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30例,继发性气管肿瘤9例)切除与重建术的呼吸道管理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8~75岁。气管上段肿瘤19例,气管中段肿瘤12例,气管下段肿瘤8例。术前综合病史、症状、影像学、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气道评估,探讨气管肿瘤的部位、阻塞的程度、肿瘤的大小与性质等重要因素。根据气道评估分别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经颈气管切开插管、喉罩、经胸腔镜切口,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切口(VATS)或传统开胸切口术野内远端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方法对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在术中通常需要将上述方法有机组合,39例气管肿瘤中有30例在手术中采用2种呼吸道管理方法。本组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手术行气管肿瘤切除重建。另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的患者,其气管极度狭窄,在无法通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情况下,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气管肿瘤切除VATS与重建。本研究使用了卡方检验来比较气管肿瘤患者在手术中的通气情况。结果39例均顺利完成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手术。其中1例气管中段肿瘤采用VATS经右侧胸"四孔"胸腔镜切口、1例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采用ECMO、18例气管上段肿瘤采用颈部领式切口、11例气管中段肿瘤和8例气管下段肿瘤采用右胸后外侧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气管下段肿瘤患者在单肺通气期间更易出现氧合不足的情况,4例在术中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χ2=9.140,P<0.05),经吸痰、加压张肺等对症处理后,SpO2恢复到95%以上。其余35例通气良好,SpO2均>95%。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的患者带气管导管入重症监护室观察,于术后24 h内拔出气管插管。其余患者术毕均清醒后拔管,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气管肿瘤切除与重建术应采用个体化的呼吸道管理,本组自创的VATS气管肿瘤呼吸道管理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有利于气管肿瘤手术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气管肿瘤 呼吸道管理 体外循环 胸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及控制变异的有效技术方法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健康体检志愿者6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全部研究对象均实施凝血检验和血常规检测,系统分析检验过程中获取的结果。结果压脉带使用3分钟时点所有研究对象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R)均显著低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压脉带使用3分钟时点,所有研究对象的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均显著高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而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指标则显著低于压脉带使用即刻时点。离心处理前后放置时间2小时,对TT、PT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氯水平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而离心处理前后放置时间4小时,对TT、PT以及FIB等指标的影响则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液检验标本过程中的压脉带使用时间,以及血液检验样本在离心处理前后的持续放置时间,对临床检验科室凝血检验和血常规分析过程中实际获取结果的科学准确性以及血液检验样本变异控制结果的实际表现状态均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影响效应,应当引起临床相关科室医务工作者的密切关注。

  • 标签: 凝血检验 血常规分析 影响因素 控制变异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腹腔镜治疗方法在国内的发展中使用的临床疗效,从而为我国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未来治疗工作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的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腹腔镜治疗方式、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进行治疗;然后对比观察组及对照的患儿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切口异物感等情况。结果经过对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手术后疼痛感、住院时间的数据收集、分析、比较发现,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在切口疼痛状况、尿潴留等方便,两组患儿数据没有明显差异,且P>0.05,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在针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治疗后,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都要好于传统治疗方法,所以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腹股沟斜疝 腹腔镜治疗方法 国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