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滤器对动物下腔静脉管壁损伤与修复,为临床合理、安全的应用滤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对19只羊置入锥形滤器,北方小尾寒羊种。滤器取出时使用抽签法随机选择动物取材下腔静脉管壁,留置14 d直接处死和介入回收后处死各1只,留置28、42、56、84 d直接处死1只、介入回收后处死2只和介入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1只,留置180 d直接处死1只。比较置入前后、取出前下腔静脉直径、倾斜角度和回收力;静脉壁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判断损伤程度、炎性反应、滤器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程度。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19枚滤器成功放置和取出,成功率100%;置入前直径(20.41±3.27) mm,置入后直径(20.24±2.91) mm,取出前直径(19.63±1.5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78、-0.282,P>0.05);滤器接触内膜粗糙,无接触内膜光滑,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置入28、42 d的动物静脉壁接近正常无明显损伤,置入56、84 d的动物静脉壁有轻微损伤伴滤器接触内膜稍增厚;HE和Masson染色病理分析,内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滤器留置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滤器脚支未穿透静脉壁,静脉壁损伤可恢复。结论锥形滤器应用安全,滤器置入和取出对下腔静脉管壁损伤小且可修复。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 损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肾下段下腔静脉CT静脉造影(CTV)血管形态的改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后规范抗凝治疗70例患者的下腔静脉CTV图像为滤器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79(48.11±13.86)岁;在北京积水潭医院下腔静脉CTV数据库中随机抽取40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0(46.70±12.16)岁。在下腔静脉CTV图像上测量并比较两组下腔静脉最小直径和肾静脉开口下方1 cm平面参考直径的差异;观察滤器组肾下段下腔静脉壁有无增厚,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滤器组和对照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分别为(16.0±2.6)、(20.2±2.4) mm,最小直径分别为(13.0±3.6)、(19.3±2.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7、10.032,P值均<0.01)。滤器组35.7%(25/70)的患者血管局限性或环状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0.3±3.6)mm; 64.3%(45/70)患者没有血管增厚,下腔静脉最小直径为(14.5±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 P<0.01)。血管增厚患者与无增厚患者的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参考直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 t=3.794, P值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是下腔静脉壁增厚的独立影响因素(OR=5.410、1.500,P值均<0.01)。结论滤器回收后下腔静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和血管增厚,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较小的下腔静脉参考直径明显增加下腔静脉壁增厚的风险。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肢深静脉血栓 腔静脉,下 静脉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