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程伟礼撰文认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和谐发展是预防经济增长黄金期衍变成为社会矛盾突发期和高发期的重要的执政纲领.然而,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上,却存在着不同的思路,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抉择.

  • 标签: 执政纲领 执政党建设 人民 社会主义 战略机遇期 社会矛盾
  • 简介:邓伟志撰文认为: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可能的趋势有三种:一是,制度、政策适当,阶级阶层的分布从富少穷多的"洋葱头型"变为富少穷少、中等收入很多的"橄榄型";二是,制度、政策不太适当,继续保持"洋葱头型";三是,假如制度、政策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从"洋葱头型"退化为富者极少、穷者极多的"蜡烛台型".第一种趋势是比较和谐的,不用说,也是有利于稳定的.从学者的假设上,不难看出,直接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还是制度的因素.如果制度不完善,便不能形成社会阶层结构的理想状态,也无法实现其结构的和谐.

  • 标签: 制度 政策改革 中等收入 中国 趋势 建设
  • 简介:李培林指出,1.构建城乡结构的和谐.应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框架.2.构建区域结构的和谐.应当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3.构建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的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社会.4.构建就业结构的和谐.

  • 标签: 收入再分配 农村投入 “十一五”期间 税收返还 区域结构 区域差距
  • 简介:张学森认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标诉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深化.2.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 标签: 社会主义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践要求 标的 诉求 新世纪新阶段
  • 简介:李聚山撰文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 标签: 社会主义 执政基础 党群关系 中国人民 健全 社会动员
  • 简介:弓克撰文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它要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形成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 标签: 社会主义 人民 落脚点 核心 保障 主要特征
  • 简介:丁元竹认为,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推进社会公平.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当前发展的实际,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总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公平和公正应当成为是否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评判标准.建设和谐社会就是使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和平相处,友好相邻.

  • 标签: 社会公平 国际经验 经济增长 发展 可持续性 建设
  • 简介:评论员文章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通过鼓励创造,使社会充满创造活力和效率;通过扶贫济困,使社会安定与和谐.

  • 标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发展 工人阶级
  • 简介:俞可平撰文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之所以在全社会引起强烈的共鸣,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这本来就是人类所追求的基本价值;其次,我们在社会和谐方面正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严重挑战.产生这些挑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难以避免地产生的新的社会利益矛盾.

  • 标签: 俞可平 善治 大战略 基石 基本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
  • 简介:李清华撰文指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这一时期是一个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利益矛盾尖锐化的时期,有效整合社会各成员、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利益整合机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利益差别 利益整合机制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发展 利益主体
  • 简介:陈正良撰文认为,新形势下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社会不和谐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利益格局已发生调整、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社会各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能否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又一考验.

  • 标签: 社会和谐 社会问题
  • 简介:严书翰撰文指出,要不断提高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应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 标签: 能力 构建 社会 和谐 功夫
  • 简介:刘继同认为: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质是谋求环境、资源、人口与社会发展间的和谐,谋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