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内牵引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的整合。由于胰腺外科的特殊性,ERAS在胰腺外科中的开展相对缓慢,本中心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分享ERAS在腹腔胰十二指肠切除围手术期中应用的经验体会,并对其中几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KISS皮瓣修复头皮及女性外阴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集肿瘤患者32例,女24例,男8例,年龄18~68岁,平均49.4岁。对15例头皮恶性肿瘤行扩大切除及游离股前外侧KISS皮瓣转移修复,对17例外阴恶性肿瘤患者行外阴肿物扩大切除及带蒂股前外侧KISS皮瓣转移修复。结果15例头皮修复及17例外阴修复患者皮瓣全部完全成活,头皮修复患者中2例出现缝合口愈合不良,外阴修复患者中2例发生皮瓣尖端部分坏死,4例出现缝合口感染,2例出现皮下通道血肿。所有皮瓣供区未出现并发症,术后头皮及外阴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KISS皮瓣具有供区损伤小、修复效率高、皮瓣血供可靠、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在修复头皮及女性外阴较大面积皮肤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皮肤肿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股前外侧皮瓣 KISS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整形技术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行下腹壁恶性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修复重建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45~62岁,病灶大小7 cm ×10 cm~25 cm × 29 cm。对于无张力或中等力度下创缘可对拢者,直接以腹壁整形术缝合切口;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绝对不足者,联合带蒂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缺损;对于腹壁皮瓣组织量相对不足者,可以斜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至下腹部,供区以腹壁整形术直接拉拢缝合。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局部有无复发、淋巴结转移及皮瓣存活情况。结果22例中4例单独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10例应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加腹壁整形技术修复缺损,8例应用腹壁整形技术修复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供区。术后随访1~12个月,22例患者修复效果满意,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皮瓣存活良好,腹壁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腹壁整形技术具有供区损伤小,组织利用率高,皮瓣血供可靠的优点,在下腹壁肿瘤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修复中灵活应用,可获良好的形态和功能。

  • 标签: 腹壁整形技术 腹壁重建 皮肤软组织恶性肿瘤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R)联合预后营养指数(PNI)对可切除胃癌(rG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rGC患者158例,随访截至2020年5月或患者死亡。术前计算AGR、PN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并进行分组。分析AGR联合PNI(AGR-PNI)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总生存率,并进行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分析表明AGR、PNI最佳预测界值分别为1.19、43.70,AGR-PNI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AGR、PNI(Z = 2.596,P = 0.009;Z = 2.403,P = 0.016)。基于AGR、PNI的最佳预测界值,对患者进行AGR-PNI评分并分组:0分组(AGR ≥ 1.19、PNI ≥ 43.70,75例),1分组(AGR ≥ 1.19、PNI < 43.70,或AGR < 1.19、PNI ≥ 43.70,55例),2分组(AGR < 1.19、PNI < 43.70,28例)。三组年龄、性别构成、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岁比< 60岁,HR = 1.878,95% CI 1.011~3.491,P = 0.046)、TNM分期(Ⅲ期比Ⅰ期,HR = 2.148,95% CI 1.074~4.296,P = 0.031)、组织分化程度(中等或好比差,HR = 0.399,95% CI 0.211~0.753,P = 0.005)、AGR-PNI(2分组比0分组,HR = 2.729,95% CI 1.303~5.715,P = 0.008)是影响rG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GR-PNI可作为rGC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AGR-PNI高分组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 标签: 胃肿瘤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Neuroform EZ支架与Enterprise 2代支架在症状性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治疗中的贴壁性、安全性以及探讨支架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分别采用Enterprise 2代支架治疗的143例sICAS患者(置入Enterprise 2代支架143枚)及采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202例sICAS患者(置入Neuroform EZ支架202枚)为研究对象,术中依据高分辨平板CT扫描重建图像评价支架贴壁情况,观察术后30 d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依据术后6个月DSA或CTA随访结果评价支架通畅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支架释放后共有49例患者支架贴壁不全,其中Enterprise 2代组24例(包括Ⅰ型15例、Ⅱ型9例),Neuroform EZ组25例(包括Ⅰ型11例、Ⅱ型14例),2组患者间支架贴壁不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4,P=0.248)。而当支架成角度数≥75°或狭窄处两端血管管径比≥1.30时,Neuroform EZ组中贴壁不全率(19.0%、10.3%)明显低于Enterprise 2代组(41.4%、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28,P=0.040;χ2=4.531,P=0.033)。(2)术后30 d共有17例患者出现与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中Enterprise 2代组9例,Neuroform EZ组8例,2组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获得随访的317例患者中共有20例出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相关的远期脑卒中,其中Enterprise 2代组8例,Neuroform EZ组12例,2组患者间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3)共有298例患者获得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65例发生支架再狭窄,包括Enterprise 2代组29例、Neuroform EZ组36例,2组患者间支架再狭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9,P=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714,95%CI:1.437~5.126,P=0.002)、支架贴壁情况(OR=3.435,95%CI:1.223~9.652,P=0.019)、狭窄处长度(OR=1.176,95%CI:1.065~1.300,P=0.001)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OR=1.038,95%CI:1.004~1.074,P=0.029)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Enterprise 2代与Neuroform EZ支架治疗sICAS均具有较高的贴壁性和安全性,但在狭窄病变前后管径差别较大(管径比≥1.3)或支架成角度数较大(≥75°)的病例中Neuroform EZ支架的贴壁性更好。罹患糖尿病、支架贴壁不全、狭窄处长度较长及术后即刻血管残余狭窄率较高的患者发生支架再狭窄的几率更大。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Neuroform EZ支架 Enterprise 2代支架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中的表达意义。方法抽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IM患儿462例作为IM组,并以1∶1配比抽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6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对象的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水平。比较IM组与健康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水平,比较IM组中不同病情时期、不同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ALY%)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水平,分析其相关性。结果IM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4+/CD8+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IM组急性期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恢复期,CD4+、CD4+/CD8+水平低于恢复期(P<0.05)。IM组中ALY% ≥10%患儿的CD3+、CD8+、CTLA-4、PD-1、PD-L1水平高于ALY% <10%患儿,CD4+、CD4+/CD8+水平低于ALY% <10%患儿(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CD3+(r=0.671、0.647)、CD8+(r=0.685、0.598)、CTLA-4(r=0.694、0.612)、PD-1(r=0.671、0.712)、PD-L1(r=0.682、0.685)和病情时期、ALY%呈正相关(P<0.05),CD4+(r=-0.469、-0.512)、CD4+/CD8+(r=-0.501、-0.567)和病情时期、ALY%呈负相关(P<0.05)。结论IM患儿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因子异常表达,并与疾病时期、ALY%密切相关,可据此评估病情进展和严重程度,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T淋巴细胞亚群 外周血B细胞 免疫抑制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腮腺炎性睾丸炎所导致的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患者行同周期显微睾丸取精(microTESE)结合卵胞质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接受同周期microTESE结合ICSI治疗的有腮腺炎病史的NOA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睾丸炎分为合并睾丸炎NOA患者(合并睾丸炎组)和未合并睾丸炎NOA患者(未合并睾丸炎组)2组,观察这2组在实施同周期microTESE结合ICSI治疗后的临床结果。结果52例既往有腮腺炎病史的NOA患者实施了microTESE手术,其中检见精子26例,总精子获得率(SRR)为50.0%。合并睾丸炎组SRR为94.4%(17/18),未合并睾丸炎组SRR为26.5%(9/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检见精子患者尝试ICSI治疗,每取卵周期首次移植即临床妊娠16例,临床妊娠率为61.5%(16/26)。合并睾丸炎组和未合并睾丸炎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8.5%(10/17)比66.7%(6/9),P=0.696;20.0%(2/10)比16.7%(1/6),P=0.868]。实验室数据中,合并睾丸炎组和未合并睾丸炎组的双原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9%比57.0%,P=0.006),而优质胚胎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2%比56.8%,P=0.144)。结论腮腺炎性睾丸炎NOA患者的SRR较高,通过同周期ICSI-microTESE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非梗阻性无精子症 腮腺炎性睾丸炎 睾丸显微取精术 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