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评价颌面部隐蔽切口入路辅助下颈部良性肿瘤切除的新术式。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颈部良性肿瘤患者17例(颏下区3例,下颌下区2例,腮腺后下极9例,胸锁乳突肌上区1例,胸锁乳突肌中区1例,胸锁乳突肌下区1例)。术前行CT检查,评价肿瘤大小、边界、形态、性质,根据肿瘤所在区域设计不同部位隐蔽切口,颏下区及下颌下区肿物选用口内前庭沟入路,腮腺后下极及胸锁乳突肌区肿物选用耳后隐蔽小切口入路。术中采用自制的"口腔手术用造腔装置"辅助牵拉完成颈部"造腔",辅助下将肿物完整摘除,术后每3个月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手术均按预期完成,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觉模拟量表平均为9.3分,患者对切口设计及手术整体效果均表示满意,术后1~15个月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采用隐蔽切口入路辅助颈部良性肿物切除是一种切口不明显、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内窥镜 口腔前庭沟切口 耳后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结直肠癌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证实结直肠原发性腺癌;(2)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3)限期手术患者。排除标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阑尾肿瘤、肛管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以及治疗并发穿孔或出血而追加手术的病例。追加外科手术指征:(1)切除标本侧切缘和基底切缘阳性;(2)黏膜下层高度浸润(黏膜下层浸润1 000 μm以上);(3)脉管侵袭阳性;(4)低分化腺癌、未分化癌、黏液腺癌;(5)癌瘤出芽分级G2以上;(6)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7)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经与患者共同商讨决定手术。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92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切除肿瘤后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包括追加外科手术指征、病变定位方法、手术术式、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等。结果全组患者男61例(66.3%),女31例(33.7%),年龄(58.2±10.7)岁,体质指数(23.8±3.5)kg/m2。病变位于右半结肠19例、左半结肠37例、直肠36例。治疗采用圈套器电切16例、下黏膜切除术45例、黏膜下剥离术31例。追加外科手术的指征包括切缘阳性(22例,23.9%)、黏膜下层高度浸润(9例,9.8%)、脉管侵犯(4例,4.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5例,5.4%)、非完整切除或标本破碎切缘无法评价(13例,14.1%)和病理检查结果不明确(52例,56.5%)。治疗至追加外科手术中位间隔时间为16 d。病变采用纳米碳示踪剂定位34例(37.0%),钛夹定位5例(5.4%)。腹腔手术74例(80.4%),开腹手术17例(18.5%),1例(1.1%)因为定位钛夹无法探寻,中转开腹。采用经肛局部切除3例(3.3%),肠段切除2例(2.2%),肠癌根治术87例(94.6%)。追加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示:肿瘤残留5例(5.4%),淋巴结转移8例(8.7%),脉管侵犯1例(1.1%),癌结节1例(1.1%)。术后并发症12例(13.0%),其中4例(4.3%)吻合口漏或吻合口出血,均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全组患者肿瘤病理分期:0~Ⅰ期83例(90.2%),Ⅱ~Ⅳ期患者共9例(9.8%);1例Ⅳ期患者同期行肝转移灶切除,1例Ⅱ期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复查,7例Ⅲ期患者及1例Ⅳ期患者均接受术后化疗。85例(92.4%)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8(P25,P75:8.1,24.3)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早期结直肠癌下非治愈性切除的补救措施。追加外科手术同样存在并发症风险,需要明确适应证,必要时做好术前定位,确保追加外科手术的安全与疗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早期 内镜切除 追加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腹腔再次肝切除(LRH)治疗复发性肝细胞癌(rHCC)的效果。回顾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LRH的rHCC患者临床资料。入组患者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2岁。同侧复发7例,对侧复发2例,双侧复发1例。再次切除解剖性肝切除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5例。再次切除术中应用荧光腹腔显影4例。手术时间(163.3±86.7)min,术中出血量(288.0±229.3)ml,术后住院时间2~32 d,中位数为7 d。肛门排气时间为(3.1±1.4)d。1例术后出现结肠瘘,经积极处理后治愈出院。初步研究显示LRH治疗rHCC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腹腔腹腔补片植入(IPOM)修补治疗的13例成人胸骨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初发病例。13例患者胸骨旁疝腹腔下IPOM修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肝脏、膈肌、纵隔及肠管损伤发生;术后疼痛需使用镇痛剂辅助治疗患者2例,使用时间2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1.0)d;所有患者术后3 d时均未见呼吸及吞咽功能障碍、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出血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均未见疝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发生。本研究表明腹腔下IPOM修补是治疗成人胸骨旁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摘要困难气道管理作为围手术期治疗和抢救的前提,与患者的安全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和技术的发展,X线、CT、MRI、超声、纤维支气管及可视插管软、3D打印等技术在困难气道管理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文章简述早期和近期X线、CT和MRI三维重建、超声、可视插管软、3D打印等技术,及其在困难气道中应用的新进展。

  • 标签: 困难气道 医学影像学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完全腹腔保留幽门胃切除术(TLPPG)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例,女20例;年龄为60(39~73)岁。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微信、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残胃功能、胆囊结石情况及患者复发、转移和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38例患者均行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180±28)min,术中出血量为(58±38)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7±0.6)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4±0.7)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2.8)d。38例患者中,6例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并发症。(2)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情况。38例患者肿瘤长径为(1.8±0.5)cm,近端切缘距离肿瘤(3.4±0.2)cm,远端切缘距离肿瘤(4.3±0.4)cm,近、远端切缘均为阴性;淋巴结检查数目为(23.3±3.9)枚/例,第6组淋巴结检查数目为(3.4±1.1)枚/例;病理学T1期38例(病理学T1a期23例、病理学T1b期15例);病理学N0期36例,病理学N1期2例;病理学TNM分期ⅠA期36例,ⅠB期2例。(3)随访情况。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12~48)个月。3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分别为(125.4±5.8)g/L、(42.4±2.3)g/L、(71.6±2.1)g/L;术后12个月内检查评估患者残胃功能,4例残胃中等量食物残留,无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及胆汁反流。38例患者术后均未行化疗,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保留胃网膜右静脉第一分支TLPPG应用于肿瘤位于胃中段1/3的早期胃癌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早期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三角吻合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手术空间的建立和维持是开展腔甲状腺手术的关键,空间维持方法主要分为充气法、免充气法和混合维持法3种。充气法通过CO2气腹建立和维持手术空间,免充气法则借助悬吊装置维持空间,本文将详细阐述这3种空间维持方法的特点,以及在经口入路甲状腺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免疫,细胞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肾根治性切除联合下腹部小切口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腹腔下肾根治性切除联合下腹部小切口治疗的肾盂癌和输尿管癌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52例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全身麻醉下先取健侧卧位,行后腹腔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夹闭患侧输尿管但不离断。Hem-o-lock分别夹闭肾脏血管后,切断肾动、静脉,完全游离肾脏。缝合3个腹腔切口。改平卧位,取患侧下腹部小切口,长5.0~6.0 cm。继续游离下段输尿管至膀胱。袖套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处膀胱壁1.5 cm。从下腹部小切口完整取出患肾、输尿管。切口下端另取切口置入橡皮引流管。术后均按膀胱尿路上皮癌方案给予膀胱灌注。结果52例手术均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二次手术病例。术后未出现尿漏、切口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为肾脏尿路上皮癌41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1例。术后随访48例,失访4例。1例术后13个月死于心血管意外,47例患者术后膀胱下均未见膀胱肿瘤,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结论后腹腔联合下腹部小切口行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操作简便,对手术器械要求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

  • 标签: 肿瘤,腺和上皮 肾肿瘤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泌尿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显微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技术在内颅底重建手术中预测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行经鼻颅底手术且应用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行颅底重建患者36例,颅底重建时切换为显微,对鼻中隔黏膜瓣进行ICGA,记录术中黏膜瓣蒂部和体部显影,将显影程度分为强显影、中显影、弱显影和无显影,强显影和中显影认为显影阳性,弱显影和无显影认为显影阴性。术后72 h内行垂体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记录黏膜瓣有无强化;术后1~2周行鼻腔探查明确黏膜瓣活性,记录患者术后有无脑脊液鼻漏。采取χ2检验分析术中黏膜瓣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与术后黏膜瓣磁共振成像(MRI)强化、黏膜瓣坏死和脑脊液漏的关联,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黏膜瓣MRI强化的关系:蒂部和体部均显影18例,术后MRI黏膜瓣全部强化(100%),ICG蒂部显影10例,术后9例黏膜瓣MRI强化;ICG体部显影5例,术后4例黏膜瓣MRI强化;ICG蒂部和体部均无显影3例,术后1例黏膜瓣MRI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8,P<0.05)。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黏膜瓣坏死的关系:蒂部和体部ICG荧光显影亚组,黏膜瓣坏死为0例;ICG蒂部显影亚组,1例出现黏膜瓣坏死;ICG体部显影亚组,1例出现黏膜瓣坏死;ICG蒂部和体部无显影亚组,2例出现黏膜瓣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8,P<0.05)。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关系:蒂部和体部ICG荧光显影亚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ICG蒂部显影亚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ICG体部显影亚组,术后脑脊液漏0例;ICG蒂部和体部无显影亚组,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80,P>0.05)。结论显微下术中ICGA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灌注成像是可行的,黏膜瓣蒂部和体部均显影与术后黏膜瓣MRI增强和黏膜瓣坏死有很好的关联性,与术后脑脊液漏无明显关联。

  • 标签: 吲哚菁绿 显微镜 内镜经鼻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腔超声弹性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57例,均于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进行根治性手术。所有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行经直肠腔超声(ERUS)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ERUS及SWE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结果ERUS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59.6%(34/57)。ERUS判断肿瘤局限于肠壁(T0~T2)的准确性为39.3%(11/28)。46.2%(6/13)的ypT0期患者被过高分期。放化疗前后,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平均值分别为(103.27±29.23)kPa、(49.91±32.67)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6,P<0.001)。新辅助治疗后病理T分期越高,Emax平均值随之升高。以放化疗后病灶Emax构建ROC曲线,选取58 kPa作为最佳诊断临界点时,诊断放化疗后残余病变局限于肠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2%、86.4%、78.9%;以43 kPa为最佳诊断临界点,诊断ypT0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84.6%、89.7%,均较ERUS有改善,说明SWE可提高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再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结论经直肠腔SWE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可丰富现有影像检查方法。

  • 标签: 直肠肿瘤 腔内超声检查 经直肠腔内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新辅助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肺组织来源的胞外囊泡对脓毒症肺炎症反应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利用Collagenase D和DNase I充分酶解消化肺组织,多次离心去除杂质,最后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提取肺组织胞外囊泡(Ti-EVs)。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Ti-EVs组行CLP术并经气道滴入Ti-EVs混悬液(2.5 mg/kg);CLP组行CLP术并经气道滴入等体积PBS;Sham组行假手术。24 h后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IL-1β、TNF-α及IL-6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肺组织NETs含量。结果分离提取的大鼠肺组织胞外囊泡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双层圆形的囊性小泡结构,粒子直径主要分布在150 nm,Western blot显示EVs标志物CD9、CD63、Tsg101呈阳性表达。肺组织HE染色可见脓毒症大鼠肺泡完整性破坏,炎症细胞浸润。与CLP组相比,Ti-EVs组肺组织损伤程度更重,且BALF中IL-1β、TNF-α、IL-6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下见脓毒症组和Ti-EVs组肺均有NETs形成,Ti-EVs组肺NETs荧光强度较脓毒症组明显增加。结论通过酶解消化、差速超速离心等系列步骤能够成功分离提取得到纯度较高的大鼠肺组织胞外囊泡。在脓毒症肺损伤进程中,肺组织胞外囊泡可加重肺炎症反应,促进NETs形成。

  • 标签: 组织胞外囊泡 分离提取 脓毒症肺损伤 炎症反应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腹膜外造口联合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Miles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胃肠中心实施的88例腹腔Miles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口方式分为观察组(腹膜外造口组40例)和对照组(腹膜造口组48例)。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17例,对照组发生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2,P=0.376);术后6个月,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P=0.47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01,P=0.003)。观察组未发生造口旁疝,对照组有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34)。术后12个月,观察组造口控制排便能力优良率为70%,对照组为38%(P=0.001)。结论腹腔Miles术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联合盆底腹膜重建安全可行,并发症少,造口排便功能优于腹膜造口。

  • 标签: 直肠肿瘤 结肠造口术 腹膜 并发症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平滑肌蛋白抗体(Smoothelin)、组织蛋白酶D(CAD)、S-100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道组织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132例,分别取患儿术中切除的病变肠段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比较各病变肠断的Smoothelin RNA和蛋白的表达、CAD、S-100蛋白阳性表达及肌间神经丛、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性。结果患儿扩张段的Smoothelin mRNA(27.15±16.46)及蛋白灰度值(43.13±12.46)显著高于狭窄段(21.62±10.03、36.82±9.44)及移行段(19.64±9.91、23.65±4.96,t=4.491、3.296、16.688、4.638,P值均<0.05),且移行段的Smoothelin蛋白灰度值显著高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9,P<0.05)。患儿扩张段的CAD阳性表达的占比(82.58%)显著高于移行段、狭窄段(31.82%、0.00%,χ2=185.652、69.454,P值均<0.05),且移行段CAD阳性表达的占比显著高于狭窄段(χ2=49.946,P<0.05),扩张段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占比(29.55%)显著低于移行段、狭窄段(51.52%、90.15%,χ2=100.884、13.217,P值均<0.05),且移行段S-100蛋白阳性表达的占比显著低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88,P<0.05)。患儿扩张段的肌间神经丛[(3.80±0.54)个]及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3.12±0.22)个]显著高于移行段[(3.12±0.37)、(2.41±0.38)个]、狭窄段[(2.13±0.32)、(0±0)个,t=11.935、30.566、18.578、162.937,P值均<0.05],且移行段的肌间神经丛及成熟神经节细胞数量显著高于狭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1、72.865,P<0.05)。结论Smoothelin、CAD、S-100蛋白的表达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节及神经纤维细胞数量有关。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肠道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技术在腹腔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接受腹腔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70例、女473例,年龄17~89岁、中位年龄63岁。根据术前是否接受肠下纳米碳混悬液病变定位,分为定位组(85例)和非定位组(1 258例)。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临床资料比较;(2)术中观察定位组病变部位染色情况;(3)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及阳性淋巴结数,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4)观察随访期间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1)定位组和非定位组各73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肿瘤大体病理类型、最大直径、T分期、组织学分级、神经侵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定位组85例术中均清晰可见肿瘤原发灶部位黑染,均定位准确。(3)定位组淋巴结检出数中位数18(15,24)枚,非定位组为16(14,19)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9, P<0.05);两组的阳性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0(0,1)枚和0(0,0)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45, P>0.05)。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纳米碳定位是结直肠癌术后淋巴结检出数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均<0.05)。(4)146例患者中,142例术后随访3.2~47.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0个月。72例定位组患者和70例非定位组患者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3.4%和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肠下注射纳米碳可协助腹腔手术中准确定位结直肠癌病变所在位置。纳米碳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可以明显增加手术标本的淋巴结检出数目;但其是否能够提高阳性淋巴结检出数、是否能够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则有待进一步探究。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纳米碳 染色定位 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经口腔前庭、全乳晕入路腔术式与开放术式治疗T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效果和患者美容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分期为pT1bN0M0、pT1bN1aM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8例,其中男44例,女134例,年龄18~55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采用经口腔前庭腔甲状腺切除术组(经口组)59例,采用全乳晕入路腔甲状腺切除术组(全乳晕组)43例,采用开放甲状腺切除术组(开放组)76例。对比3组的临床资料、手术效果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手术效果指标根据腺叶切除情况,即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单侧腺叶切除组)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清扫(简称全切组)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口组和全乳晕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开放组,女性比例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效果相关指标:经口组和全乳晕组均无中转开放。经口组、全乳晕组和开放组在手术时长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腺叶切除组:(198.0±45.2)min、(162.0±36.9)min比(79.4±28.6)min;全切组:(230.0±36.0)min、(219.8±68.1)min比(102.8±40.0)min,P值均<0.05],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大于开放组[单侧腺叶切除组:(195.0±55.6)ml、(178.1±50.4)ml比(127.0±30.1)ml;全切组:(221.1±46.7)ml、(245.3±71.2)ml比(137.7±41.6)ml,P值均<0.05],皮下瘀斑例数也多于开放组[5.1%(3/59)、11.6%(5/43)比0,χ2值分别为3.952、9.225,P值均<0.05]。经口组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10.7)mg/L比(9.5±6.9)mg/L,P<0.05]。术后第3个月随访结果比较:3组间美容满意度[(2.7±0.5)分比(2.6±0.7)分比(1.7±0.8)分]、瘢痕自我关注度(0[0,1]分比1[0,2]分比2[1,2]分)、生活质量[(9.1±1.1)分比(8.9±1.1)分比(7.5±0.8)分],经口组和全乳晕组的美容满意度和生活质量优于开放组,瘢痕自我关注度评分,经口组<全乳晕组<开放组。在全切术后,3组间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上经口组为25个月、全乳晕组为28个月、开放组为32个月,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经口腔前庭和全乳晕入路腔甲状腺切除术是pT1bN0M0、pT1bN1aM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选手术方式,手术效果不劣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更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外科手术,微创性 患者满意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全乳晕入路 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