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实施影像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以及实际应用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接受诊断与治疗的3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技术的诊断,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想对比,计算影像技术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30例患者中,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一致的有28例,占比93.33%,诊断的符合率为93.33%。结论 对于脑肿瘤患者而言,实施影像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病情,并以此作为之后治疗的参考数据,在临床上具有积极的诊断意义,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影像学技术 脑肿瘤 磁共振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基因及SCF发病涉及的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住院的SCF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4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集血液测定糖代谢、脂代谢和肾脏代谢相关指标。血液单核细胞中提取RNA,通过RNA测序获得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表型分析。ELISA检测SCF患者和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差异基因。结果SCF组男性27例(63%),女性16例(37%),年龄(54.3±8.8)岁,对照组男性29例(67%),女性14例(33%),年龄(57.2±8.3)岁。SCF组有吸烟史、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及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SCF组和对照组存在11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44个。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吞噬、免疫球蛋白A的肠道免疫网络、辅助型T细胞1(Th1)、Th2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2组差异最显著的前12个基因中,11个qPCR分析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甲酰化多肽受体-2(FPR2)和凝血酶致敏因子3(THBS3)蛋白位于整个蛋白作用网络的核心位置。结论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存在差异。FPR2和THBS3等基因可能通过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Th17细胞分化等免疫相关通路影响SCF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慢血流 转录组测序 炎症因子 差异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在皮肤病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60名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采取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实习结束时分别采用理论考试和病历书写来测评两组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实习生对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的满意度。采用SPSS 6.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①皮肤病学理论考试成绩显示,实验组实习生病历分析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实习生门诊病历评分显示,实验组实习生所书写的病史、体格检查、处理项及门诊病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实习生更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方法。结论在皮肤病实践教学中引入基于ASSURE模型的微课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标签: ASSURE教学模型 微课 病历书写 教学方法 皮肤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及病原特征研究。方法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调查。结果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现场流行病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 标签: 登革热 暴发流行 病原学 分子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湖南省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 CHIK)疫情。方法采集病例和同行人员的血清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YFV)、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病毒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病例血清标本CHIKV核酸阳性,5名同行人员中有1人血清标本CHIKV核酸阳性。基因序列Blast比对显示与CHIKV序列同源性>99%。系统进化树显示感染CHIKV属于ECSA基因型。结论通过流行病调查和病原检测,确定了湖南省首起输入性CHIK疫情。

  • 标签: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病毒 系统进化树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基于术前CT测量的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深度(ADD)和胫骨平台增宽的宽度(TPW)对发生外侧半月板撕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31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8例,女51例;年龄为18~60岁,平均41.5岁;右侧74例,左侧5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且骨折块复位内固定后立刻用关节镜评估外侧半月板损伤情况。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外侧半月板撕裂分为2组:半月板撕裂组(n=70)和非撕裂组(n=61)。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TPW和ADD等一般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TPW和ADD对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最佳临界点。结果本组患者外侧半月板撕裂的发生率为53.4%(70/131)。半月板撕裂组与非撕裂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侧别、BMI和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而撕裂组患者TPW和ADD显著高于非撕裂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TPW和ADD在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95% CI:0.562~0.750,P=0.002)和0.709(95% CI:0.619~0.800,P<0.001),其对应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4.3 mm和6.1 mm。结论TPW和ADD可以作为预测Schatzker 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外侧半月板撕裂的有效指标。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半月板,胫骨 预测 胫骨平台骨折 撕裂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平凉市2009年4月至2018年3月监测年度流行性感冒病原特征,为本市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此期间流感样病例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用犬肾细胞分离培养,从时间、性别、年龄分布分析流感流行特征。结果共采集标本5 158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18.71%(965/5 158),其中甲型H1N1亚型、A(H3N2)亚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占比依次为23.79%、35.99%和40.22%。流感病毒年检出率依次为39.32%、10.56%、10.24%、18.38%、15.75%、9.03%、20.98%、12.86%和18.13%;0~6岁组检出率最低,7~17岁组检出率最高,不同年龄组核酸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主要分布在12月至次年3月;分离到流感病毒110株,分离阳性率15.49%。结论平凉市流感冬春季高发,不同年度流感病毒优势株交替频繁,呈混合流行态势,建议加强冬春季流感防控措施,每年九月上旬为重点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 标签: 流感病毒 病原学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GSTM3TV2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微小RNA(miR)-597的相互作用。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市中心医院、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5月到2018年5月收集的126例肝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癌旁和肝癌组织中GSTM3TV2和miR-597表达水平;在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lncRNA对照组和GSTM3TV2 KD组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Transwell和体内异体移植瘤实验检测GSTM3TV2的体内外功能;采用生物信息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GSTM3TV2与miR-597的关系;将miRNA抑制剂转染HepG2细胞,分析其作用机制。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GSTM3TV2表达水平(2.96±0.3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96±0.34),差异有统计意义(t=4.81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A)值(2.17±0.22)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1.09±0.20),差异有统计意义(t=3.42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54.82±13.83)个]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87.29±10.43)个],差异有统计意义(t=5.018,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体内成瘤体积[(1 048.45±251.30) mm3]明显大于GSTM3TV2 KD组[(759.49±142.09) mm3],差异有统计意义(t=4.719,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体内肿瘤重量[(1.09±0.21) g]明显高于GSTM3TV2 KD组[(0.61±0.15) g],差异有统计意义(t=3.185,P<0.05)。lncRNA对照组细胞淋巴结转移数量[(15.29±3.39)个]明显多于GSTM3TV2 KD组[(8.22±2.09)个],差异有统计意义(t=3.103,P<0.05)。生物信息和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显示miR-597是GSTM3TV2的靶基因。lncRNA对照组细胞miR-597表达水平(1.09±0.21)明显低于GSTM3TV2 KD组(2.80±0.26),差异有统计意义(t=3.529,P<0.05)。结论lncRNA GSTM3TV2通过调节miR-597促进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肝癌 微小RNA 增殖 侵袭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