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延迟断脐时间对足月分娩新生儿预后结局的影响,选择最佳断脐时间。方法:选取我院140例足月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4组:A组为常规断脐组(n=40)在胎儿娩出后30s内断脐,B组(n=38)在胎儿娩出60s断脐,C组(n=30)在胎儿娩出90s断脐,D组(n=32)在胎儿娩出120-180s断脐或至脐带停止搏动。收集新生儿的资料,比较4组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血细胞压积、Apgar 的评分、胆红素的水平以及达峰时间以及并发症贫血和黄疸发生等情况。结果:(1)与A相比,C组和D组在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D组在新生儿血细胞的比容水平有差异(p<0.01);(2)与A相比,D组在新生儿胆红素的水平均有差异(p<0.01);(3)与A组相比,B、C、D组在新生儿出生1 min 和5 min Apgar 的评分上均无差异(p>0.05);(4)与A组相比,D组在新生儿贫血发生率有差异(p<0.01)。结论:延迟断脐时间可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的浓度,降低贫血发生率,提高其血细胞的比容和胆红素的峰值,对于新生儿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晚断脐 新生儿 血红蛋白 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暂停呼吸对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ATS)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时肺萎陷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肺病损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80%预测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组(行常规OLV模式,在切开皮肤时行OLV)、D1组(在切开皮肤时断开双肺通气60 s后行OLV)、D2组(在切开胸膜时断开双肺通气60 s后行OLV),每组20例。记录胸膜打开即刻(T0)、胸膜打开5 min(T1)、胸膜打开10 min(T2)和胸膜打开20 min(T3)时的肺萎陷质量评级,记录完全肺萎陷时间、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打开胸膜所需时间、OLV前双肺吸纯氧时间、OLV时间、手术时间、低氧血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OLV期间,D1组、D2组完全肺萎陷时间较C组缩短(P<0.05),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较C组提高(P<0.05);D2组完全肺萎陷时间较D1组缩短(P<0.05),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较D1组提高(P<0.05)。3组患者术中均没有出现低氧血症或其他并发症;3组患者打开胸膜所需时间、OLV前双肺吸纯氧时间、手术时间、OLV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2组T0时肺萎陷质量评级极差、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P<0.05);T1、T2时评级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P<0.05);T3时评级良的比例降低,评级优的比例增加(P<0.05)。与D1组比较:D2组T0时肺萎陷质量评级极差、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P<0.05);T1时评级差的比例降低,评级良的比例增加(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暂停法改善了VATS患者OLV时非通气侧的肺萎陷,此方法在切开胸膜时使用肺萎陷时间更短、外科医师总体满意度更高、OLV早期肺萎陷质量更优。

  • 标签: 呼吸暂停法 肺萎陷 单肺通气 胸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MR(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 mapping)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6月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3个月后接受CMR检查的15例患者(9例普通型、6例重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另外选取11名健康志愿者的CMR资料作为对照组。CMR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对比增强前后T1 mapping成像、钆延迟对比增强成像(LGE),测量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心肌初始T1值及心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参数值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15例COVID-19康复患者LGE均为阴性,普通型(27.9%±2.7%)和重型康复者(30.0%±3.7%)左心室ECV均高于对照组(23.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与重型康复者左心室E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0)。普通型康复者、重型康复者及对照组左心室初始T1值及其余左心室、右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的左心室ECV在COVID-19康复者中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损伤。

  • 标签: 心脏损伤 磁共振成像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