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冯子健及其同事认为在中国持续消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本土病例,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提供了灵活性,并讨论了预期的挑战,以及开展系统性监测的必要性,以使疫情应对措施中预防接种的部分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免疫方案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省4家医院参加随机对照试验的CKD患者273例。按1∶1∶1比例采用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91例),分别接受0-1-6月20 µg、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接种,在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定量检测,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及影响因素。结果273例CKD患者中,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期,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组的抗-HBs阳性率[92.96%(66/71)和93.15%(68/73)]及抗-HBs GMC(2 091.11 mIU/ml和2 441.50 mIU/ml)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81.69%(58/71)及1 675.21 mIU/ml](均P<0.05);全程接种后6个月随访期,0-1-2-6月60 µg组抗-HBs阳性率(94.83%,55/58)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78.79%,52/66)(P<0.05),0-1-2-6月60 µg组抗-HBs GMC(824.28 mIU/ml)明显高于0-1-2-6月20 µg组(755.53 mIU/ml)和0-1-6月20 µg组(639.74 mIU/ml)(P<0.05)。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按0-1-2-6月接种60 µg乙肝疫苗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0-1-6月20 µg组的3.19(95%CI:1.02~9.96)和5.32(95%CI:1.27~22.19)倍,不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服用者的3.33(95%CI:1.26~8.80)和4.78(95%CI:1.47~15.57)倍。结论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免疫方案均可提高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且0-1-2-6月60 µg方案对该人群抗-HBs水平的维持有积极作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不佳。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方案 免疫效果 影响因素
  • 作者: 孟鑫 吕静静 冯艺 窦璇 赵雪 梁晓峰 王富珍 徐爱强 颜丙玉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1000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100050,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 山东省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济南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疫苗(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初次免疫后10年的抗体持久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8—9月,以山东省济南、潍坊、烟台和威海市为研究现场,按照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838名按照“0-1-6”程序完成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的正常应答及高应答[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100 mIU/ml]的7~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基线调查时(T0),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3 ml,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婴儿的月龄、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出生胎次、分娩地点以及母亲HBV感染状况等信息。分别于2014年6—7月(随访5年)、2019年6—7月(随访10年)(T1),采集对象静脉血2 ml,采用CMIA方法检测抗-HBs、抗HBc,对抗-HBs<10 mIU/ml者采用CMIA法检测HBsAg。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T1时抗-HBs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的影响因素。结果1 838名研究对象进行10年随访,共随访到1 359名对象,随访率为73.94%(1 359/1 838);其中,男童占51.15%(625名)。研究对象抗-HBs阳性率由T0时的100.00%降为T1时的53.44%(95%CI:50.59%~56.26%),降幅为46.56%,年均递减率为6.07%;研究对象抗-HBs GMC由T0时的607.89(95%CI:579.01~642.62)mIU/ml降为T1时的16.44(95%CI:15.06~18.00)mIU/ml,降幅达97.29%,年均递减率为30.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低,OR(95%CI)值为0.25(0.07~0.71);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阳性率较高,OR(95%CI)值为2.29(1.76~2.97)。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相比,未及时接种首针HepB者的T1时抗-HBs GMC较低,β(95%CI)值为-0.50(-1.24~0.24);与T0时GMC<1 000 mIU/ml者相比,GMC≥1 000 mIU/ml者的T1时抗-HBs GMC较高,β(95%CI)值为0.81(0.62~1.05)。结论5 μg重组酵母HepB初次免疫正常及高应答婴儿免疫后10年抗体水平有所下降;抗体持久性主要与是否及时接种首针疫苗、初次免疫结束时抗-HBs水平有关联。

  • 标签: 肝炎疫苗,乙型 婴儿 正常及高应答者 抗体持久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全程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情况,探讨无/弱应答影响因素,为制定特殊人群乙肝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HIV感染者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HIV感染和治疗情况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分别为34.65%(35/101)、24.49%(24/98)和10.99%(10/91)(P<0.001)。控制混杂因素后,按照0-1-2-6月60 µg方案接种乙肝疫苗者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0-1-6月20 µg者的0.22倍(95%CI:0.10~0.50);男性(OR=3.65,95%CI:1.88~7.07)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OR=2.64,95%CI:1.10~6.32)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发生风险高,免疫方案与性别(OR=2.49,95%CI:1.24~5.00)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HIV感染者0-1-2-6月60 µg接种者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明显低于0-1-6月和0-1-2-6月20 µg接种者,性别、接种方案及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免疫方案与性别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风险更高。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无/弱应答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 作者: 孟彤彤 缪宁 郑徽 王富珍 尹遵栋 沈立萍 王宇 贾继东 孔媛媛 张国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临床流行病与循证医学研究室,北京 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北京 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50,首都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HBsAg阳性者对自身感染状态的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在2020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的15~69岁HBsAg阳性者中,进行自身感染状态知晓情况的问卷调查。描述总体人群及不同特征人群的知晓率,运用χ2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知晓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总体知晓率为43.10%(1 828/4 241),其中男性知晓率低于女性(41.30%对比44.65%);60~69岁年龄段知晓率低于其他年龄段(30.38%对比36.77%~57.58%),农村地区知晓率低于城市(39.43%对比47.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在5.4万元以下地区的知晓率低于5.4万元及以上地区(36.81%对比41.61%~50.30%),未合并其他肝病者的知晓率低于患有其他肝病患者(41.52%对比60.68%);无乙型肝炎相关家族史或对家族史不详者的知晓率低于有家族史者(43.58%对比68.26%;24.71%对比68.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0.841,95%可信区间(CI):0.734~0.964]、高中及以下学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OR(95%CI)分别为0.247(0.190~0.321)、0.451(0.352~0.577)、0.634(0.486~0.827)]、农村地区(OR=0.822,95%CI:0.715~0.945)、人均GDP在8.0万元以下的省份[5.4万元~8.0万元,OR(95%CI):0.810(0.688~0.954);5.4万元以下,OR(95%CI):0.793(0.669~0.941)]是知晓率的负向影响因素;而30~39岁(OR=2.089,95%CI:1.626~2.683)和40~49岁(OR=1.590,95%CI:1.250~2.023)年龄组、合并其他肝病(OR=2.244,95%CI:1.754~2.871)、有乙型肝炎相关家族史(OR=2.688,95%CI:2.242~3.223)是知晓率的正向影响因素。结论中国15~69岁HBsAg阳性者对自身感染状态的总体知晓率为43.10%,应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扩大HBV筛查范围,以尽早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HBV感染诊断率达90%的目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知晓率 横断面调查